重视课堂提问 防止“滑过现象”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4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近来笔者细读了何道宽和许力生翻译的《思维的训练》一书,该书作者爱德华·德波诺在书中有关“注意滑过”里有这样的描述:“在思维或感知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主要路径特别明显而滑过另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如果能把注意力导向那条路径,我们会很容易看到它的。可是,由于沿主要路径行进得非常顺利(见图),我们的注意力根本没有机会转向通往C的那条路径。”这一段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总想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面面俱到,“不情愿”给学生留下 “障碍”,或者给学生留下了跨越的“障碍”,但又“无意识”地没有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致使教学过程一晃而过, 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最常见手段,通过提问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思潮翻滚,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说课堂提问既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在对本校和外校的随堂听课中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设计问题与学生交流,但总感觉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发挥出问题潜在的启导功能, 没有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不经意间“ 一滑而过”,可以说是“ 赢得了起点, 失去了终点”, 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为此笔者特别关注提问环节中的“滑过现象”,以期对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提问环节中发生“滑过现象”的原因
  提问环节中“滑过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对问题本身重视不够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思考的是上课“教什么”、“怎么引”等内容,而很少精心地设计问题,课堂上往往都是即兴式提问,致使很多课堂提问过易或过难,使学生思维启动过程自然而然地“滑过”。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思维在低水平重复,使学生得不到探索的乐趣;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例如刚讲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时,就向学生提出“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Fe、Hg、Ag的活动性顺序呢?”学生可能会一脸茫然,因为依学生刚上新课时的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会感到非常吃力,会有“坐在地上摘桃子”的感觉。
  2. 对思维空间重视不够
  在课堂上, 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向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好多时候问题提出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教师就说出结果,自问自答,使学生思维激发过程自然而然地“滑过”。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固体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该教师强调要全面仔细地分析概念的同时,却又在赶时间,几乎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 其实我们从概念中很简单地可以看出,固体溶解度与温度有关的同时,还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被剥夺,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白白丧失,思维得不到应有的激发,从而不能很好地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 对答问评价重视不够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会给出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时,教师经常用“好”、“对”来评价或不做评价,就继续下面的教学内容;当学生的回答不理想时,教师常用“不对”来评价,然后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同学发问,直至学生的回答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更深层次地评价学生的答问,使学生思维深化过程自然而然地“滑过”。例如提问“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有的学生回答“是,书上就是说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有的学生回答“不对,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色,但它不是碱溶液”,如果这时教师只是简单地肯定回答对的同学,而不对答问做更深层次的分析评价,就会使很多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向纵深发展,好多有价值的信息就会被“滑过”,比如碱溶液、碱性溶液在概念上的区别和性质上的联系、以及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本质、怎样进行正确的描述等等。
  4. 对提问主角重视不够
  德国学者费诺切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提问”。 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在现在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偶尔有极个别学生提出个别问题,就连课后问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太重视学习结果,不太关注学习过程,忽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导致了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他们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养成了绝对的服从心理、唯书唯师的惰性心理,从而使学生思维升华过程自然而然地“滑过”。
  三、防止“滑过现象”的对策
  从表面上来看“滑过现象”是一种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具有偶然性,但实际上它更像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必然结果,它所造成教学资源的损失是巨大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要防止“ 滑过” 现象的发生, 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同时, 还可以在教学中做如下实践。
  1. 合理地设计问题
  (1)问题设计要有角度、精度、难度
  备课时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来设计问题,力求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设计好后再看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低难度问题可考虑合并提出, 高难度问题则可分解成由浅入深的多个问题,前为后作铺垫, 后为前作延伸和提高。通过我们的设计,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知道一节课的中心内容。   (2)问题设计要有广度、密度、速度
  在课堂上提问一般面向全体学生,将不同难度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教师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组织答案(等候时间一般为3到5秒,如果小组讨论或问题较难,则可长一点),在这段停顿时间内,教师不要急于点破,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悟问题,获得知识,教师仔细观察、适当提醒,当感觉时机成熟了就请学生来回答问题,当然要确保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体验成就;同时提问不可过密、过疏,过密会使学生过度紧张,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过疏还会使课堂缺少师生交流,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通过我们的设计,以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理解一节课的中心内容。
  2. 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答问
  课堂提问中学生答问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作为教师不能用简单的“对”、“有点不对”与“不对”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而应给学生的答问作出更合理的评价。
  (1)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应重复学生的答案来给予充分肯定,有时还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其他答案,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还可以增添新条件,引出新问题,拓宽拓深思路,使答问更具深刻性。例如,在学生回答了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后,增添“铵离子若存在于水中”这一条件,从而引出新问题“如何检验水溶液中铵根离子的存在”,促使学生深入地去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认识铵盐反应生成氨气的实质。
  (2)对于学生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回答,教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回答有误而打断学生的回答,图省事就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我们可以暂缓评价,转问其他同学,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阐述其观点并说明理由,让他们的思维在争辩中产生火花,师生再顺势利导,评价其各自正确与错误之处,帮助他们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寻找正确、科学地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问“在不使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可以选用什么试剂?”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可能会提出熟石灰、硝酸银、纯碱和石灰石等试剂,这时教师可以不要说谁对谁错,而是继续让学生说明选择那个试剂的理由,在学生的回答中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回答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师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指导学生不能想当然地解决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一定要具有全面性、深刻性,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开启和发展思维的源泉,如果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提问,打破学生被动接受者的局面,这将是一个学生思维升华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低级的、错误的,但是只要提出问题,就证明学生是动过一番脑筋的,这个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你预习了本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环节,教师收集这些问题从中挑选出难度适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穿插地提出来,或者在一节课中专门留出5到8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他们的想法,然后师生一起来讨论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精彩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不断鼓励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具有主动性、创新性,从而从源头就开始减少滑过现象的发生。
  笔者将提问环节中的“滑过现象”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减少有价值信息的“滑过”,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 防滑”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需要教师改变“应试”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关注、反思、总结和修正, 才能有效地减少“滑过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高一学生在新课改下初、高中化学衔接中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结合学科特点,作者就化学教师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着重从学习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学;衔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
中学阶段理化等实验性学科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学生真正进行科学实验的时间越来越少。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对理化实验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进行真
3月22日,全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在红河会堂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关精神,对我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
期刊
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技师培训的目的、意义,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以及设置科学的技师评价系统。建立了评价技能型
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学生完成模具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完全处于生产模式中,必须全力任用所学知识才能完成制作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特点。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主要
目的 研究肝脂平颗粒联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
"要推动红河新发展"。"红河要用5年左右时间消除制约红河发展的交通瓶颈"。"红河完全可能成为云南省继西双版纳、大理、丽江、腾冲之后的又一国际旅游品牌"。"红河要成为云南
期刊
校园网的大规模扩大和深入为校际间实现信息共分、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访问速度缓慢问题也愈发明显,引发了师生的极大反感。本文通过对校园网
摘要:通过对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分析学科兴趣、学习方法等因素对学生初高中过渡的影响,为教师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提供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科素养;学习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6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