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
他们技高胆大,巧夺天工。
他们守护经典,攻坚创新。
他们练技修心,兼济天下。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代匠人精神。
系列专题——
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国工匠。
抚顺市顺城区银河湾小区。
59岁的刘君阁如往常一样步履匆忙地走出家门。开始是一条笔直的背影,之后是左右轻微摇晃的半截上身。几分钟后,身高1米7、腰板儿溜直的他,完全融入上班的人流。人们不会留意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叔,也不会知道自己正与一位重量级科研人物擦肩而过。
火工品是什么?这种产品又称火具,是装有火药或炸药,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燃烧或爆炸,以引燃火药、引爆炸药或做机械功的一次性使用的元器件和装置的总称,又具体分为点火系列、起爆系列、动力源系列等。
火箭点火、导弹升空、卫星太阳翼的展开、神舟飞船的轨道舱与载人返回舱分离……都离不开火工品的精确做功,而刘君阁正是精确做功的操盘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能集团华丰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带头人,国内火工品研发领域有名的“智多星”。
燃了37年的火
1982年的中国生气勃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引领国家迈向现代化。这一年,22岁的刘君阁从北京工业学院力学系火工品设计专业毕业。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南方去,还是留在工业基础雄厚的北方?当很多同龄人迷茫时,刘君阁的想法很简单:“所学专业国防建设能用到,就到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地方去吧,少折腾。”
华丰公司是有53年历史的老军工企业,“知天命”的它亟需注入新鲜血液。那个年代,一名中专生都会让企业如获至宝,大学生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于是,刘君阁“从天而降”。
“厂区内环境一般,工资也不高,工作环境危险。”刘君阁坦言,当时心理落差极大。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华丰人在中国火工品发展史上竟然创造了诸多“第一”。热情的领导、淳朴的同事,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及华丰“火工品母亲厂”的殊荣,让他在短暂失落后重拾热情。“放心干吧,国家正在建设现代化军事强国,火工品研究前途无量!年轻人做事,要往长远看。我们厂子虽小,但发挥的舞台大着呢。”厂领导盯着他的眼睛,拍拍他的肩膀,又使劲晃了晃。这一拍一晃,如定海神针,坚定了这个来自辽西小县城的年轻人扎根华丰厂的决心。
刘君阁从技术员做起。打扫办公室,记录好每个数据,写好每页笔记,准备好每个研究用的器皿……同事们每天会看到“小刘同志”在琐碎事务中忙碌的身影。后来,他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成为“老刘同志”。打交道的,仍旧是再熟悉不过的数据、试验工装,还有频繁进出的生产车间与试验场地。
日复一日的坚守,不知不觉中,刘君阁已承担或参与研制的火工品科研项目超过300多种,并数十次担任重点项目主管设计师,完成了多项国家工程项目配套火工品重点研制任务,突破解决了不同产品研发课题中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他攻关的重点型号用电点火具项目,创新设计了压力容器式装药结构,首次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上使用某点火药,实现了火箭发动机的可靠、平稳点火……
站在珠峰塑“火工”
研讨、交流、学习,每年有100多天在出差,回来直接到单位加班,一干就是后半夜,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单位,这是刘君阁现在的工作节奏。在他的工作日志中,找不到节假日。记者的采访,也因他出差一推再推。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是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的名句。“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浑然不觉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刘君阁的“标准照”。
几年前,50多岁的刘君阁率领工厂相关科研人员到青海某基地打试验,试验地点海拔5000多米。单位安排年轻人去现场,刘君阁说:“我是产品负责人,要做到对产品心中有数,更要处理好现场发生的一切问题。”山岩锯齿狼牙,机动车发动机因缺氧而动力不足。头疼、眩晕,浑身乏力,刘君阁硬是撑了下来。跟他一同前往基地的副总军代表竖起大拇指:“劉工的意志品质不输军人!”
刘君阁的拼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而立之年,他在只有50%把握的情况下,就承接下二滩水电站一批双向击爆管产品的研发任务。二滩水电站是中国在20世纪建成投产最大的电站。他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将产品研发成功,让负责部分项目施工、挑剔的意大利人赞叹不已。“前期兄弟单位研发失败。我当时心里也没有十足把握,既然把活儿接下来了,拼着命也得干好。那时,做梦都会梦到产品攻关取得突破。有时正吃着饭,灵感来了,马上放下碗筷,嘴里嚼着东西,手中的笔就开始勾勾画画,两个月,没睡几个好觉。”刘君阁回忆说。
当然,刘君阁并不是所有时候都物我两忘。
“事先声明,奥运珠峰火炬的项目,我是参与了,挨了累,但不是以我为主,老王(王敏嵩)他们贡献更大。我们搞军工的人,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听说记者要了解奥运珠峰火炬的研发过程,刘君阁格外敏感。“老刘这人不贪功。”采访验证了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2006年,航天科工集团接受了北京奥组委奥运珠峰火炬的研制任务,在与某单位合作研制过程中,因在试验过程中发生火炬爆燃、燃烧终止、火焰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研制进度。这家单位退出了奥运珠峰火炬的合作研制。
华丰公司临危受命。根据要求,奥运珠峰火炬要求在珠峰低温、低压、严重缺氧、暴风条件下能够顺利点燃,国内外又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每天就是查资料,分析药剂燃烧机理,优化配方,研究特殊加工工艺。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重复,没有一点儿捷径可走。”刘君阁回忆,那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方便面当大餐,第二天早晨赶班车上班是常事儿。参研人员都很拼,大家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和生产任务。 2008年5月8日9:11,奥运火炬在珠穆朗玛峰-40℃以下,0.3个大气压,30米/秒暴风的恶劣气候条件下顺利点燃并稳定燃烧了8分钟!“点得着、吹不灭、看得见”,无烟、火焰稳定、飘逸、色泽鲜明等研制要求完全实现!3个月时间里,参研团队共研制了100多个配方,为地面模拟试验、训练、正式登顶使用等共计提供产品1000多发。
“关键时刻,兵工人要敢于向未知领域亮剑。”10年后,刘君阁说这话时,眼睛里依旧闪着光芒。
火工品研发靠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我是火工品战线老兵,有责任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这是刘君阁一次学习会上对领导的表态。早在1998年5月,刘君阁就牵头组建了研发中心火工二室,这支队伍先后承研了200余项航空、航天型号等军用火工品的项目研制。之后,他又带领专业团队,加强对火工、引信、子弹药等专业领域课题开展研制工作。带队伍,刘君阁既在生活上关心年轻人,更要给他们压担子,尽快成长。精深的专业造诣、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又让他的气场十分强大。
如今,刘君阁和他的工作团队获得了18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授权、受理专利20多项。仅近两年,团队中有2人被评为华丰公司科技骨干,3人被评为华丰公司科技带头人, 1人被评为中国兵器特能集团科技带头人。
山依旧,鸟翔林
工程师、儿子、丈夫、父亲。现实中的刘君阁和所有男人一样,扮演着多重角色。“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而我则是一尾鱼,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一首小诗写出了刘君阁的家庭氛围。
“虽然从小到大爸爸对我照顾很少,但他做事认真,不怕困难的劲头,一直影响着我。”刘君阁的儿子说。2005年,小刘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后又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
1986年,刘君阁成为父亲,也正是他负责的煤矿许用雷管研制关键阶段,他连续奋战在单位,家里基本见不到他人影。作为一个单位的同事,妻子白丽君理解他。
有一年的10月,白丽君要刘君阁换一下年久失修的窗户,免得冬天屋子里透风。这件事她已經唠叨了不知多少遍。
刘君阁终于有了点儿时间。可他刚把窗户边框扒拉下来,厂里突然来电话,要他马上出差。他撂下“半拉子工程”就消失了,直到一星期后才重新出现在家里。“单位争取一个项目不容易,大锅里有肉,工人碗里才有肉。”刘君阁劝慰白丽君。在白丽君的记忆里,刘君阁只给孩子开过一次家长会,那还是妻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才请假去的。
儿时,小刘真是“一尾鱼”,没有离开过白丽君的怀抱。每逢节假日别的小朋友能和爸爸放风筝、滑冰,他很羡慕。但他这只“林中鸟儿”,却时刻没有离开“山的熏陶”。虽然刘君阁对孩子照顾得少,但他的形象在孩子心里却是高大的。上小学时,小刘就给同学们讲,爸爸可厉害了,家里的电器都会修,他经常把爸爸写进作文猛夸一通。上了初中,小刘会神秘地和同学耳语:我爸爸搞军工,保卫国家的!上高中时,小刘看新闻得知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入太空,爸爸单位同事做出了贡献,他更佩服爸爸了。
“身教重于言传”,这也许是父亲的无奈,哪个父亲不想陪伴孩子?
“成年后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变成一座山。”现在,儿子确实成为一座挺拔的山,他跟父亲学会了担当,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刘君阁是抚顺市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10年间,他围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马路扩宽”提案。随着私家车逐渐增多,华丰公司运输火工品的必经之路越来越拥挤,这既给危火工品运输带来隐患,也给道路两侧的百姓带来潜在的危险。经过努力,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和多方努力下,这段马路被拓宽。
出人意料的是,刘君阁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是单位文艺汇演中的常客。忙碌完一天的工作,他会拿起小提琴,像对待工作一样,全身心投入其中。也许,在悠扬乐曲中,他又找到了解开科研难题的灵感吧。
(感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能集团华丰公司吴东斌协助采访)
他们技高胆大,巧夺天工。
他们守护经典,攻坚创新。
他们练技修心,兼济天下。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代匠人精神。
系列专题——
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国工匠。
抚顺市顺城区银河湾小区。
59岁的刘君阁如往常一样步履匆忙地走出家门。开始是一条笔直的背影,之后是左右轻微摇晃的半截上身。几分钟后,身高1米7、腰板儿溜直的他,完全融入上班的人流。人们不会留意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叔,也不会知道自己正与一位重量级科研人物擦肩而过。
火工品是什么?这种产品又称火具,是装有火药或炸药,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燃烧或爆炸,以引燃火药、引爆炸药或做机械功的一次性使用的元器件和装置的总称,又具体分为点火系列、起爆系列、动力源系列等。
火箭点火、导弹升空、卫星太阳翼的展开、神舟飞船的轨道舱与载人返回舱分离……都离不开火工品的精确做功,而刘君阁正是精确做功的操盘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能集团华丰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带头人,国内火工品研发领域有名的“智多星”。
燃了37年的火
1982年的中国生气勃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引领国家迈向现代化。这一年,22岁的刘君阁从北京工业学院力学系火工品设计专业毕业。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南方去,还是留在工业基础雄厚的北方?当很多同龄人迷茫时,刘君阁的想法很简单:“所学专业国防建设能用到,就到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地方去吧,少折腾。”
华丰公司是有53年历史的老军工企业,“知天命”的它亟需注入新鲜血液。那个年代,一名中专生都会让企业如获至宝,大学生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于是,刘君阁“从天而降”。
“厂区内环境一般,工资也不高,工作环境危险。”刘君阁坦言,当时心理落差极大。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华丰人在中国火工品发展史上竟然创造了诸多“第一”。热情的领导、淳朴的同事,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及华丰“火工品母亲厂”的殊荣,让他在短暂失落后重拾热情。“放心干吧,国家正在建设现代化军事强国,火工品研究前途无量!年轻人做事,要往长远看。我们厂子虽小,但发挥的舞台大着呢。”厂领导盯着他的眼睛,拍拍他的肩膀,又使劲晃了晃。这一拍一晃,如定海神针,坚定了这个来自辽西小县城的年轻人扎根华丰厂的决心。
刘君阁从技术员做起。打扫办公室,记录好每个数据,写好每页笔记,准备好每个研究用的器皿……同事们每天会看到“小刘同志”在琐碎事务中忙碌的身影。后来,他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成为“老刘同志”。打交道的,仍旧是再熟悉不过的数据、试验工装,还有频繁进出的生产车间与试验场地。
日复一日的坚守,不知不觉中,刘君阁已承担或参与研制的火工品科研项目超过300多种,并数十次担任重点项目主管设计师,完成了多项国家工程项目配套火工品重点研制任务,突破解决了不同产品研发课题中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他攻关的重点型号用电点火具项目,创新设计了压力容器式装药结构,首次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上使用某点火药,实现了火箭发动机的可靠、平稳点火……
站在珠峰塑“火工”
研讨、交流、学习,每年有100多天在出差,回来直接到单位加班,一干就是后半夜,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单位,这是刘君阁现在的工作节奏。在他的工作日志中,找不到节假日。记者的采访,也因他出差一推再推。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是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的名句。“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浑然不觉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刘君阁的“标准照”。
几年前,50多岁的刘君阁率领工厂相关科研人员到青海某基地打试验,试验地点海拔5000多米。单位安排年轻人去现场,刘君阁说:“我是产品负责人,要做到对产品心中有数,更要处理好现场发生的一切问题。”山岩锯齿狼牙,机动车发动机因缺氧而动力不足。头疼、眩晕,浑身乏力,刘君阁硬是撑了下来。跟他一同前往基地的副总军代表竖起大拇指:“劉工的意志品质不输军人!”
刘君阁的拼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而立之年,他在只有50%把握的情况下,就承接下二滩水电站一批双向击爆管产品的研发任务。二滩水电站是中国在20世纪建成投产最大的电站。他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将产品研发成功,让负责部分项目施工、挑剔的意大利人赞叹不已。“前期兄弟单位研发失败。我当时心里也没有十足把握,既然把活儿接下来了,拼着命也得干好。那时,做梦都会梦到产品攻关取得突破。有时正吃着饭,灵感来了,马上放下碗筷,嘴里嚼着东西,手中的笔就开始勾勾画画,两个月,没睡几个好觉。”刘君阁回忆说。
当然,刘君阁并不是所有时候都物我两忘。
“事先声明,奥运珠峰火炬的项目,我是参与了,挨了累,但不是以我为主,老王(王敏嵩)他们贡献更大。我们搞军工的人,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听说记者要了解奥运珠峰火炬的研发过程,刘君阁格外敏感。“老刘这人不贪功。”采访验证了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2006年,航天科工集团接受了北京奥组委奥运珠峰火炬的研制任务,在与某单位合作研制过程中,因在试验过程中发生火炬爆燃、燃烧终止、火焰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研制进度。这家单位退出了奥运珠峰火炬的合作研制。
华丰公司临危受命。根据要求,奥运珠峰火炬要求在珠峰低温、低压、严重缺氧、暴风条件下能够顺利点燃,国内外又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每天就是查资料,分析药剂燃烧机理,优化配方,研究特殊加工工艺。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重复,没有一点儿捷径可走。”刘君阁回忆,那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方便面当大餐,第二天早晨赶班车上班是常事儿。参研人员都很拼,大家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和生产任务。 2008年5月8日9:11,奥运火炬在珠穆朗玛峰-40℃以下,0.3个大气压,30米/秒暴风的恶劣气候条件下顺利点燃并稳定燃烧了8分钟!“点得着、吹不灭、看得见”,无烟、火焰稳定、飘逸、色泽鲜明等研制要求完全实现!3个月时间里,参研团队共研制了100多个配方,为地面模拟试验、训练、正式登顶使用等共计提供产品1000多发。
“关键时刻,兵工人要敢于向未知领域亮剑。”10年后,刘君阁说这话时,眼睛里依旧闪着光芒。
火工品研发靠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我是火工品战线老兵,有责任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这是刘君阁一次学习会上对领导的表态。早在1998年5月,刘君阁就牵头组建了研发中心火工二室,这支队伍先后承研了200余项航空、航天型号等军用火工品的项目研制。之后,他又带领专业团队,加强对火工、引信、子弹药等专业领域课题开展研制工作。带队伍,刘君阁既在生活上关心年轻人,更要给他们压担子,尽快成长。精深的专业造诣、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又让他的气场十分强大。
如今,刘君阁和他的工作团队获得了18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授权、受理专利20多项。仅近两年,团队中有2人被评为华丰公司科技骨干,3人被评为华丰公司科技带头人, 1人被评为中国兵器特能集团科技带头人。
山依旧,鸟翔林
工程师、儿子、丈夫、父亲。现实中的刘君阁和所有男人一样,扮演着多重角色。“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而我则是一尾鱼,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一首小诗写出了刘君阁的家庭氛围。
“虽然从小到大爸爸对我照顾很少,但他做事认真,不怕困难的劲头,一直影响着我。”刘君阁的儿子说。2005年,小刘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后又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
1986年,刘君阁成为父亲,也正是他负责的煤矿许用雷管研制关键阶段,他连续奋战在单位,家里基本见不到他人影。作为一个单位的同事,妻子白丽君理解他。
有一年的10月,白丽君要刘君阁换一下年久失修的窗户,免得冬天屋子里透风。这件事她已經唠叨了不知多少遍。
刘君阁终于有了点儿时间。可他刚把窗户边框扒拉下来,厂里突然来电话,要他马上出差。他撂下“半拉子工程”就消失了,直到一星期后才重新出现在家里。“单位争取一个项目不容易,大锅里有肉,工人碗里才有肉。”刘君阁劝慰白丽君。在白丽君的记忆里,刘君阁只给孩子开过一次家长会,那还是妻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才请假去的。
儿时,小刘真是“一尾鱼”,没有离开过白丽君的怀抱。每逢节假日别的小朋友能和爸爸放风筝、滑冰,他很羡慕。但他这只“林中鸟儿”,却时刻没有离开“山的熏陶”。虽然刘君阁对孩子照顾得少,但他的形象在孩子心里却是高大的。上小学时,小刘就给同学们讲,爸爸可厉害了,家里的电器都会修,他经常把爸爸写进作文猛夸一通。上了初中,小刘会神秘地和同学耳语:我爸爸搞军工,保卫国家的!上高中时,小刘看新闻得知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入太空,爸爸单位同事做出了贡献,他更佩服爸爸了。
“身教重于言传”,这也许是父亲的无奈,哪个父亲不想陪伴孩子?
“成年后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变成一座山。”现在,儿子确实成为一座挺拔的山,他跟父亲学会了担当,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刘君阁是抚顺市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10年间,他围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马路扩宽”提案。随着私家车逐渐增多,华丰公司运输火工品的必经之路越来越拥挤,这既给危火工品运输带来隐患,也给道路两侧的百姓带来潜在的危险。经过努力,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和多方努力下,这段马路被拓宽。
出人意料的是,刘君阁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是单位文艺汇演中的常客。忙碌完一天的工作,他会拿起小提琴,像对待工作一样,全身心投入其中。也许,在悠扬乐曲中,他又找到了解开科研难题的灵感吧。
(感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能集团华丰公司吴东斌协助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