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jia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与比例也呈增长趋势。贫困生有着来自经济、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更大的压力,更容易引发心理异常。高校及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内心和谐,积极探索使其心理和谐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心理和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校贫困生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在经济为主的压力引发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特困生心理压力更大,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及自卑感等方面均有可能表现出异常,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趋严重。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不和谐因素
  
  地域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分化、贫富悬殊等因素造成了人的经济状况的差别,来自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承受较大经济压力,心理一直笼罩着阴影,经济上的重负造成心理上的“贫困”。[1]
  (一)经济上的自尊受挫心理
  大学阶段正是自尊感非常强也容易受挫的时期,学费和日常开销使很多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为筹集学费而四处奔波,入学后不能及时交纳学费,都会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有些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选择课余打工,敏感的心灵会时时感受到他人歧视的目光。
  (二)学习上的焦虑无助心理
  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学习和勤工俭学在时间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刻苦努力以求独立完成学业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自身的拼搏得以解决存在矛盾,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形成茫然和内疚心理。
  (三)处事上的偏执嫉妒心理
  在贫困的压力下,部分贫困生期望以突出的表现补偿被人轻视的心理,但在一些评比中一旦不如意,便往往认为是参与评选的老师或学生的偏见对自己造成不利。就业时实行的“双向选择”,贫困生看到某些不公正的用人机制,会悲观、抑郁甚至走向极端。在遇到困难时,贫困生往往不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把问题归因于社会的不公正,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而且怨恨家庭,怨恨父母无能,进而发展到对社会充满仇视心理。[2]
  (四)交往上的退缩孤僻心理
  贫困生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在生活习惯和语言沟通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和别人交往时不敢敞开心扉,极少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离群索居,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的交往圈子越来越小,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处理问题偏执,易浮躁激动喜怒无常,给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五)就业上的迷茫抑郁心理
  贫困生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但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于是少数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感到前途迷茫或抑郁、消沉、颓废,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和兴趣。[3]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成因复杂,绝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人心理因素
  1.个体性格缺陷。贫困生的早期生活经历相对单一,社会经验少,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易用不正确的心态观察社会,一切以自我意志为标准,遇好则喜,遇差则恼,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和情绪,形成心胸狭窄、孤僻封闭、自卑忧郁、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不完整的性格。
  2.适应能力较差。一些贫困生依赖性很强、自立意识弱、角色固着,不能根据环境、场合和对象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角色心理和行为,无法迅速融入一个崭新的环境,接受新的社会文化,改变一些个人习惯。当长时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他们就会出现逃避、退缩、自闭现象和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法继续学业。
  3.思想成熟度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从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贫困生往往因为自身缺乏正确的识辩能力,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贫困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调节,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心理认识,进而心灵扭曲。
  4.情绪发展不稳。大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往往情绪波动较大,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和压抑、嫉妒、自卑等负性情绪。部分贫困生因经济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贫困带来的压力。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长期处于有形的巨大经济压力中。贫困生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当需要独立面对的困难难以解决时,就形成了严峻的心理冲突,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严重焦虑或抑郁症状。
  2.家庭缺少引导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的状况对贫困生的行为、情绪和认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贫困的大多是由于负担过重或是缺乏创造财富的技能导致。父母在疲于生计的生活中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子女通过父母的帮助正确地自我认知和有效地自我心理调适的可能性也较小。另外,还有一部分贫困生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家人疾病缠身,欠下大量债务。家庭的瓦解或亲人的离去对心理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变得十分敏感,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排遣,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三)社会环境因素
  1.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贫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但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带有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有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的所谓“社会遗传”,这样就会导致不少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不融洽,心理过于敏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
  2.社会对贫富态度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贫富差距的加大、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社会亚文化的冲击也会导致贫困生的失落感和功利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贫困大学生更容易感到压力大、难适应。在多元化的大学评价体系中失去优势,又因为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而缺乏其他评价所需资源,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3.一些资助方式的消极影响。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但是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资助,自尊心却受到严重伤害,感到是在接受施舍,从而出现自卑、抑郁、愤懑心理。
  4.校园新环境的影响。在新环境的适应方面,由于贫困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狭隘,适应新环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这种努力一旦无效时,学生个体就会产生茫然无助、焦虑不安的心理,进而影响到成年早期的人格发展。在新环境中他们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无所适从,加大了心理压力,可能出现偏执的人格。
  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到位。过去将健康的涵义片面理解为身体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以考试和升学为主要目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没有关注学生心理的教学环节,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心理控制和调节的相应知识和技巧。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社会、学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要重点关注,从缓解经济和就业压力,培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树立对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知等方面做出努力,完善其应对策略,尤其是鼓励其多求助于学校和他人。
  (一)营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全社会应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救助,把经济资助、心理帮助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模式,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机制,并在全社会加以推广和应用。
  (二)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倡导和建立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会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通过有效途径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如团日活动、周末文化、节假日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社会实践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积极消除可能导致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诱因。
  (三)完善多元的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最大的心理压力,政府和各高校为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先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应加强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即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广泛募集社会资金,严格管理,合理使用;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在竞争机制的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覆盖面,加大奖学金力度;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金,使其通过勤奋学习获取除国家、省政府资助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4]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高校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同行为表现,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赛、主题活动、班级社团活动、家访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要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角度展开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加强,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高校应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五)建立贫困生心理防御和干预机制
  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是应对挫折的有效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避免、减轻和摆脱由于挫折而产生的心理“贫困”,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关键。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营造心理咨询氛围,鼓励贫困生积极寻求心理帮助。高校还应该注重完善班级、寝室和同学会这类小群体的组织人际关系。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降低他们的抑郁性和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指导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在战胜经济贫困的同时,远离心理贫困,达到心理上的和谐,促进校园的和谐,真正发挥人才在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陈晓明.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调控措施[J].农业考古,2008,(3):353-355.
  [3]黄婧.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6,(5):220.
  [4]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90-93.
其他文献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又名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1,BHV-1)感染症,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给全球养牛业造成了巨
摘要: 为加强护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严格把好招生关,提高课的质量,增加教学见习,定期组织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比赛,加强毕业生实习的管理。  关键词: 高职护生 动手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猛增,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护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部分教师敬业精神缺乏,直接影响到护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医学生普遍存在临
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早已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试技巧培养,否则学生们始终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研究表明,思维的发展与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思维
社会各界倡导素质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了解高中课堂教学人都知道在实际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并不容易.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往往非常富有激情,而学生却只能被动接受,很多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体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提高学生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日益广泛.小组合作学习模
本文对紫花苜蓿的细胞悬浮培养、悬浮细胞系的建立、离体辐射效应和高浓度PEG耐受性变异体的筛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高浓度的2,4.D(5~10mg/L),低浓度的ABA(0.1~2mg/L),高浓度的蔗糖(6%~9%),较高的离子强度,以及逐步缩短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目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很多学科也都在积极地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到学科课堂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写作
1.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意义.2.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1)深入剖析学生的心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2)善于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3)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
在当下,我国教育水平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初中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采取相关的教学措施.本文主要
在当前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新形势下,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已渐渐的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各科教师应致力于寻找更为高效的教学方式,学习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