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信。信是我以前的一名学生写的,在信中他对我诉说了对现在班主任的不满,回忆了以前我们之间的许多事情。其中,他特别提到了一件事,并说因为这件事他把我列为最感激的老师。其实,他所说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万万没想到在他的成长中居然占据了那么重要的地位。
那一年他读初三。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从毕业一上班就陪伴着他们,磕磕绊绊的走到了毕业年级。毕业年级事情繁杂,教学任务又重,每天我都忙得不可开交。6月份,该填报中考志愿了。我把志愿表发到了学生手中,叮嘱他们回家和家长商量好,确定后将表交到学校,最后再网上填报。交表的那天早读课,我查看了所有学生的志愿,详细询问了他们填报的情况。发现我们班有一个男孩一个高中志愿也没报,报的全都是职业学校。当时,我疑惑的问了他,但是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以他的成绩,要想上个普通高中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乘午休时间和他单独谈了谈。原来,到了初三,他的成绩仍旧没有什么起色,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妈妈对他彻底失望了。当他把志愿表带回家,妈妈冷笑了一下,二话不说自作主张填了志愿,便把志愿表扔在了他的桌上。今天一来,他满耳听的都是同学们对高中的慎重选择,他觉得如坐针毡,万念俱灰。他沮丧、失落,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告诉我他想上高中,他也还在努力,可是妈妈的作法却让他失望。说到这,这个一米七的大男孩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听完他的描述,我的心里难过极了。我决定要跟他妈妈谈谈。在办公室,我还气愤地和教师们议论起这事,大家让我慎重行事,因为报志愿是个敏感的事。我主动给家长提建议,万一出了问题也得担责任。而且老师的责任只是组织报志愿,报什么志愿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劝我不要多管闲事。我犹豫了,但是脑海里满是那个孩子哭泣模样。那天下午,我还是给他妈妈打了电话。电话那头,她开始很生气,觉得我多管闲事,可是在听了我的诉说之后,她迟疑了半晌,告诉我她从来没有想到孩子还有向上的念头,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作法对孩子有那么大的伤害。最后,她听取了我的建议,给孩子慎重选择了一个恰当的高中志愿。报了志愿后,这个孩子的学习劲头很足,中考的时候比原来进步很多,顺利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在信中,这个孩子说现在的班主任很有经验,是一位小有名气、成绩优秀的老师,但是他却不喜欢;因为这位老师说话谨慎,明哲保身,从不和学生发生冲突,最擅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他只是不痛不痒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和家长自己思考。这让他想起了当年为他的中考志愿忧心的我,因而才特意写了这封信。
现在,他刚结束高考,而我又送走了一轮初中生。就在我接到他来信的时候,我正在为自己这3年的成长而暗自得意。是的,我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教师。在教学上已游刃有余,对教材、对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以最恰当的方法完成教学;在班主任工作上,我已身经百战,知道怎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怎样和各种学生“斗智斗勇”,怎样和各种家长迂回周旋。他的来信,让我回想起青涩的那几年。我也时常觉得付出太多没有回报,但是埋怨过后又一头钻进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我曾因为学生问题和家长吵过架……回想这些,觉得当时自己很幼稚。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我仿佛站定高楼睥睨众生,且能做到不喜不悲不动声色,却让学生服帖,家长满意。
看着这一轮学生走出校门的背影,我只是轻声叹息,我感慨,我庆幸,只是为我平安的送走他们。我已经忘记了泪水,忘记了留恋,忘记了对学生的那种近乎狂热的付出。想一想,我有多久没有和学生真的动心?我在批评他们的时候,有没有再去在乎他们的情绪?我在回答家长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利益还是自己要谨言慎行不留把柄?是的,他们的一言一行、生平遭遇、未来前途没能够太多的牵动我的感情,我只是在认真负责的做我的工作,甚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虽然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但却不是一个用“心”从教的教师。3年的岁月,给了我经验,给了我成长,却也让我的那片“赤子之心”悄然冷却,浇灭了对学生那如火的爱。
读过学生的来信,我思绪万千。我为信中他那位高中班主任感到惋惜,在他担任教师的最初几年,他一定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他不可能讨厌学生,他只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被人们误解的情况越来越多,教师瘦弱的身躯每每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争议和诟病。在这种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很无奈,不得不一边为了学生的成绩绞尽脑汁,一边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而小心翼翼。在这样的环境下,确实有对学生不负责的心理,但并不是因为不爱学生,不奉献真心的理由。这封学生的来信,让我感到惭愧,又让我感激、庆幸。我感谢这位学生在3年后对我的认同,庆幸有这么一个学生给了我提醒,让我悬崖勒马不再错下去……
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如果没有了爱,那么教育就不能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当一名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时,应时常扪心自问:赤子之心,还有几分?面对岁月的洗礼,我们在成长,不能辜负岁月给予我们的一切,更不要在旅途中丢弃了自己那份曾经纯真的心。
(作者为北京市十九中学教师)
那一年他读初三。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从毕业一上班就陪伴着他们,磕磕绊绊的走到了毕业年级。毕业年级事情繁杂,教学任务又重,每天我都忙得不可开交。6月份,该填报中考志愿了。我把志愿表发到了学生手中,叮嘱他们回家和家长商量好,确定后将表交到学校,最后再网上填报。交表的那天早读课,我查看了所有学生的志愿,详细询问了他们填报的情况。发现我们班有一个男孩一个高中志愿也没报,报的全都是职业学校。当时,我疑惑的问了他,但是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以他的成绩,要想上个普通高中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乘午休时间和他单独谈了谈。原来,到了初三,他的成绩仍旧没有什么起色,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妈妈对他彻底失望了。当他把志愿表带回家,妈妈冷笑了一下,二话不说自作主张填了志愿,便把志愿表扔在了他的桌上。今天一来,他满耳听的都是同学们对高中的慎重选择,他觉得如坐针毡,万念俱灰。他沮丧、失落,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告诉我他想上高中,他也还在努力,可是妈妈的作法却让他失望。说到这,这个一米七的大男孩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听完他的描述,我的心里难过极了。我决定要跟他妈妈谈谈。在办公室,我还气愤地和教师们议论起这事,大家让我慎重行事,因为报志愿是个敏感的事。我主动给家长提建议,万一出了问题也得担责任。而且老师的责任只是组织报志愿,报什么志愿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劝我不要多管闲事。我犹豫了,但是脑海里满是那个孩子哭泣模样。那天下午,我还是给他妈妈打了电话。电话那头,她开始很生气,觉得我多管闲事,可是在听了我的诉说之后,她迟疑了半晌,告诉我她从来没有想到孩子还有向上的念头,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作法对孩子有那么大的伤害。最后,她听取了我的建议,给孩子慎重选择了一个恰当的高中志愿。报了志愿后,这个孩子的学习劲头很足,中考的时候比原来进步很多,顺利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在信中,这个孩子说现在的班主任很有经验,是一位小有名气、成绩优秀的老师,但是他却不喜欢;因为这位老师说话谨慎,明哲保身,从不和学生发生冲突,最擅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他只是不痛不痒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和家长自己思考。这让他想起了当年为他的中考志愿忧心的我,因而才特意写了这封信。
现在,他刚结束高考,而我又送走了一轮初中生。就在我接到他来信的时候,我正在为自己这3年的成长而暗自得意。是的,我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教师。在教学上已游刃有余,对教材、对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以最恰当的方法完成教学;在班主任工作上,我已身经百战,知道怎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怎样和各种学生“斗智斗勇”,怎样和各种家长迂回周旋。他的来信,让我回想起青涩的那几年。我也时常觉得付出太多没有回报,但是埋怨过后又一头钻进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我曾因为学生问题和家长吵过架……回想这些,觉得当时自己很幼稚。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我仿佛站定高楼睥睨众生,且能做到不喜不悲不动声色,却让学生服帖,家长满意。
看着这一轮学生走出校门的背影,我只是轻声叹息,我感慨,我庆幸,只是为我平安的送走他们。我已经忘记了泪水,忘记了留恋,忘记了对学生的那种近乎狂热的付出。想一想,我有多久没有和学生真的动心?我在批评他们的时候,有没有再去在乎他们的情绪?我在回答家长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利益还是自己要谨言慎行不留把柄?是的,他们的一言一行、生平遭遇、未来前途没能够太多的牵动我的感情,我只是在认真负责的做我的工作,甚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虽然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但却不是一个用“心”从教的教师。3年的岁月,给了我经验,给了我成长,却也让我的那片“赤子之心”悄然冷却,浇灭了对学生那如火的爱。
读过学生的来信,我思绪万千。我为信中他那位高中班主任感到惋惜,在他担任教师的最初几年,他一定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他不可能讨厌学生,他只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被人们误解的情况越来越多,教师瘦弱的身躯每每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争议和诟病。在这种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很无奈,不得不一边为了学生的成绩绞尽脑汁,一边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而小心翼翼。在这样的环境下,确实有对学生不负责的心理,但并不是因为不爱学生,不奉献真心的理由。这封学生的来信,让我感到惭愧,又让我感激、庆幸。我感谢这位学生在3年后对我的认同,庆幸有这么一个学生给了我提醒,让我悬崖勒马不再错下去……
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如果没有了爱,那么教育就不能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当一名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时,应时常扪心自问:赤子之心,还有几分?面对岁月的洗礼,我们在成长,不能辜负岁月给予我们的一切,更不要在旅途中丢弃了自己那份曾经纯真的心。
(作者为北京市十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