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话语生态性构建研究:以“《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为例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时间〕 2020-11-05
  〔基金项目〕 云南大学人文社科校级科研项目青年研究基金项目“英语文学作品改写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 (编号: 16YNUHSS015)。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职工科项目培育项目“中缅泰越话语的生态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 刘衍(1986—),男,云南江城人,博士,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摘要〕 环境话语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相关的一类话语,受到学界关注。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在话语生态性构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语料库话语分析或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视角被广泛用于语篇或话语研究中。语料库生态话语分析将上述两个视角整合,是话语生态性探索的新路径。研究立足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自然观),借助专用语料库工具,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包含一个总库与四个子库),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和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研究发现,作为环境话语的《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是生态有益型话语,报道表达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阐明该报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相关问题的态度,同时凸显其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
  〔关键词〕 环境话语; 生态性; 气候变化; 生态话语分析; 语料库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3-0254-10
  当下,经济增长、人口爆炸,引发阻碍人与其他物种生存发展的环境、生态问题,学界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环境话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出现的“生态转向”催生了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1-5],其研究目标、定位、学科属性等问题仍未有定论。目前生态语言学有两个主要分支:语言生态学〔the ecology of language(s)或language ecology〕与生态语言学(ecological linguistics)。前者聚焦语言之间的联系、语言使用的领域、语言使用者使用何种语言、语言内部变体等问题;后者重点关注语言、话语与生态这三者间的联系,尤其是语言对生物环境、生态环境所起到的作用[6]。
  作为后一分支的代表,本研究中的生态话语分析(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涉及两方面:首先是考察受到生态整体范式启发的各种语言理论,然后是将语言学分析用于生态语篇与话语研究。然而,Stibbe等[7]认为生态语言学不只是对环境(或生态)语篇的分析,也不仅仅是隐喻地探讨语言接触,更关键的问题是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即系统研究语言对人类、其他物种及物理环境之间赖以生存的联系。
  语料库话语分析或研究(corpus-assistedaided discourse analysisstudies)是话语分析领域近几十年来的新进展,伴随着计算语言学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发展[8-13],语料库广泛用于生态话语分析,丰富了研究对象与视角[14-15]。
  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主流媒体气候变化报道作为一类环境话语,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其生态性构建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以此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觀),借助专用语料库工具,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总库容近100 000形符,其中包括2015—2018年四个子语料库),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一、 研究背景
  本节通过介绍相关术语,为后续研究建构背景。
  (一) 话语与环境话语
  话语有诸多定义,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第一,话语是口语、书面语中语言的使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话语是社会构成的,也受社会制约。话语实践有意识形态效应[16]。第二,话语与特定话题相关,如环境话语、殖民话语等都蕴含着作者或说话人对该话题的态度[17]。
  关于环境话语的内涵,学界进行了多维度探讨。王晋军[18]指出这一研究热点的跨学科性,回顾了语言学、传播学、地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学者下的不同定义,并指出其对这一概念的三点共识:(1)环境话语有口语、书面语等形式;(2)环境话语能表达并构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环境话语具有社会性和政治倾向性,它是一种社会实践。这里的第二个共识与Baker & Ellece[17]对环境话语的定义有重合之处:这类话语以环境或环境保护等为主题;与此同时,探讨环境话语的学者持一种态度,即要保护环境而不是浪费资源。
  (二) 生态性
  本研究中“生态性”这一提法有两个,即张瑞杰[19]与何伟、耿芳[20]探讨的“生态性”或“话语生态性”的问题。本研究根据Alexander & Stibbe[7]做如下定义:话语生态性指话语(包括涉及或不涉及环境、生态的话语)如何影响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要考虑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中立的。话语生态性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生态语言学,它不仅只是分析明显涉及生态的话语,也不只是隐喻式地对语言接触进行研究,而是对话语进行生态分析。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对各类话语进行生态性分析[7]。
  (三) 气候变化
  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会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新天气模式。这种变化持续时间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万年。气候变化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全球气候系统各部分中内在的自然过程改变导致能量分布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等),而外因是由于气候系统外部要素(如大气、海洋与其他水体、低温层、生物圈等)引发的内部能量分布变化[21]。   人类活动(如温室气体排放等)也会对气候变化有影响,主要是引起全球变暖并最终导致气候变化。科学界、传媒与政策文件等对由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这两个术语都可交替使用,只是前者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平均效应,而后者强调不同区域受影响的程度差异[21]。正因为如此,全球变暖确切说来应该是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与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等国家利益密切联系,成为世界各国亟需共同应对的问题[22]。中国人口世界第一,近几十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并不断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则和共识[23]。研究中国主流媒体的气候变化报道话语有一定的价值。
  二、 环境话语研究前沿
  (一) 研究视角
  当前学界对环境话语研究主要从六大视角展开。
  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视角。Alexander[14]探究政客、企业、工业、媒体等如何建构环境话语。钱毓芳[24]从这一视角考查英国主流报刊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Liu & Li [25]的语料来源于中美报刊发布的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话语。Wang[26]自建《中国日报》环境污染新闻报道语料库,对比前后时间段报道差异的深层社会原因。从这一视角出发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报道模式差异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
  第二,功能语篇分析视角。黄国文、陈 旸[3]从这一视角对自然诗歌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何伟、张瑞杰[27]从人与场所生态因素的互动关系,结合功能语言学,试图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
  第三,积极话语分析视角。Stibbe[28]指出,积极话语分析寻求的是与当前工业文明背景下语言使用所不同的语言使用,它所讲的“人类信奉并践行的故事”能让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时这一系统能帮助人们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当下“人类信奉并践行的故事”包括消费主义、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控制自然以及其他破坏生态的方面。
  第四,认知语言学视角。Stibbe[1]的生态语言学整合从语言学到认知科学的各种理论,其中认知科学理论主要是架构(frame)、隐喻(metaphor)。汪少华、张薇[29]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研究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问题。汪少华、纪燕[30]提出“生态批评架构”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薛亚红[31]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隐喻进行系统研究。
  第五,多模态视角。Poole & Spangler[32]研究数字模拟游戏“动物之森(Animal Crossing, New Leaf)”中弥漫的生态破坏性话性意识形态、实践、身份等,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六,语料库视角。上文提到Alexander[14]、钱毓芳[24]、Liu & Li [25]、Wang[26]除了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还以语料库为基础进行研究。此外,Poole[15]借助语料库,对比美国亚利桑那州某煤矿建立者的机构话语以及反对建立该煤矿的环保组织的话语,以审视双方在环境保护态度上存在的差异性。
  (二)  过往研究的优势及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其一,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环境(或生态)话语的分析,未考虑到生态话语分析更重要的是对话语生态性进行考量。其二,国内外将批评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话语分析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多,这表明双重甚至多重视角能更好地解释环境话语的生态性。其三,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环境话语研究主要关注雾霾等,对其他方面,如气候变化等,关注度不高。这些为本研究开展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三、 生态哲学观
  生态性是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重点,通常需要一定的生态哲学(ecological philosophy或ecosophy)来指导。Stibbe [1] 指出,每位生态语言学家或研究人员都有一套生态哲学观,以此为基础对不赞同的“人类信奉并践行的故事”进行价值判断。生态哲学包含一些常规、规则、前提、价值取向、假设等[1]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与生态学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观点,其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哲学基础[33]。
  生态哲学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运动日益高涨的双重背景下产生的[33]。生态哲学起源之一是生態问题日益严峻:“人类社会由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进而进入信息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明显”[34] 。从20世纪起,人类为满足各方面需求,滥用自然资源,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虽取得长足进步,生态问题却日益严峻,引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等恶劣现象。生态哲学起源的另一个背景是生态运动: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爆发影响恶劣的环境、生态事件,引发示威、静坐、游行等生态运动,世界各国逐步开始对此反思[33]。
  本研究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这些都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提及较多的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包罗万象,涉及国际权益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其生态向度是推动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35]。在全球生态面临严峻挑战时,中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继承与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的智慧,超越了西方全球治理的理念[36]。本研究基于上述生态哲学观考察有关话语的生态性问题。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质性、对比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参照Weisser[37]与梁茂成、李文中和许家金[38]提供的方法采集并加工气候变化报道文本,自建语料库,分析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与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然后提出研究问题。   (一) 语料库文本的采集与加工、语料库建库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拥有中国最大、最专业的英语门户资讯网站,提供国内国际新闻等服务。本研究的语料库的语料选取自该报的官网。
  首先,在语料选取时,在主页的搜索栏左侧复选框中选择“Site Search”,并在右侧栏中输入英文关键词(短语)climate change,时间段控制在2015—2018年。
  然后将每则新闻复制到text文档中,以Edit Plus等软件为主、手动为辅,对文本进行清洁、整理。这些新闻分别按2015—2018年分为四个组。这些即为原始数据,并备份多份以备后用。然后用BFSU语料库工具包中提供的Metadata Encoder 2.0对所有文本进行元信息(亦称元数据)的标注,包括各则新闻的标题、作者、时间、版面、网址等,保存已标注元信息的所有文本。与此同时,在单独的Excel文档中记录各则标题、作者、时间、版面、网址、文件名等元信息,以备查阅。
  接下来通过Sketch Engine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其中包含近100 000英文形符,2015—2018年子语料库各一个。Sketch Engine是一款付费的在线语料库管理与索引软件,有助于本研究的开展。
  (二)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与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
  本研究主要基于自建的语料库,对比Sketch Engine生成的子库词表(wordlist)、子库主题词表(keyword list)、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试图研究其中蕴含的话语生态性问题。
  “词表”是词在语料库总库或子库中的频数表,本研究重点观察各子库中实词(即词汇词)的频数表。“主题词表”是在单个或多个文本中复现频率较高的词,这是把本研究自建的语料库各子库分别作为观察语料库(observation corpus,在Sketch Engine中称为focus corpus,即焦点语料库),将其与特定的参照语料库(reference corpus,通常是通用语料库)中该词的频率进行统计学处理[39]。“索引”是利用语料库工具对语料库中特定长度的字符串(包括词、词的一部分、短语等)进行提取,生成的每个索引行(hit)展示“语境中的关键词(key word in context)”及其前、后语境[40]。
  本研究通过Sketch Engine生成的相关词表、主题词表、索引项及其搭配,能发现诸多“《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子库或总库的语言使用特征,进而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该类话语的生态性构建。
  (三)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 “《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各子库的词表、主题词表有何特征?
  (2) 对自建的语料库总库中以climate change为索引项或“语境中的关键词”进行索引,其左、右语境是怎样的?
  (3) 基于本研究的生态哲学观,上述词表、主题词表、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中的语言使用如何构建《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的话语生态性?
  五、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节运用前述生态哲学观和研究方法,通过Sketch Engine对自建语料库的子库的词表、子库主题词表与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进行观察和讨论。
  (一) 子库词表与话语生态性
  语料库中的词表即词频表,指的是附有语料库中主库或子库单词频数信息的列表。表1汇总Sketch Engine生成的四个子库词表,其中虚词(即语法词)及其频数被删除,仅保留实词(即词汇词)及其频数。
  2015—2018年《中国日报》的气候变化话语中按词频高低排名前20的基本都是以下词项:climate(气候)、change(变化)、China(中国)、said(说)、countries(国家)、paris(巴黎)、emissions(排放)、global(全球)等,排名稍有差异。由此可见,《中国日报》在气候变化新闻话语中全球视野得到凸显;同时,对于节能减排、2016年全球17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保持高度关注,与本研究的生态哲学观相一致。
  (二)  子库主题词表与话语生态性
  主题词表是语料库检索软件生成的主题词频率表。在单个或多个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称为主题词[37-38]。在Sketch Engine中,主题词有相关参数,即主题程度分数(keyness score),计算时对比该主题词在观察语料库(即焦点语料库)与在同语言的通用语料库中的差别,最后借助统计学计算出得分 [39]。分数越高,该词主题程度越高,有助于发现文类或主题文本的词语特征[38]。
  下面看“《中国日报》2015—2018年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各子库的主题词与话语生态性问题。表2、表3各汇总两个年度子库的主题词表,包含以下信息:项(term)、频数、该项在参照语料库中的频数(reference frequency,简称ref freq)以及该项依據主题程度分数及其年度排名。表2、表3与表1差别较大:表1中《中国日报》各年度的词表差别小,表2、表3中四个年度的主题词表差别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主题词表与某一年度中气候变化主题事件、地点、人物等密切关联。下面对这两个表进行说明。
  表2中2015年排名前15的主题词分三类:第一类数目最多,指称指人物:Jinping(近平,即国家主席习近平)、Xi(习,即习近平)、Xie(解,即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Hollande(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Tubiana(法国前气候大使土布安娜Laurence Tubiana)、Templer(欧盟气候变化知识与创新团体联合创办人之一理查德·坦普尔Richard Templer)、Figuere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Pasztor(联合国《气候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Janos Paszto)、Keqiang(克强,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Dantec(Ronan Dantec,即法国政治家、生态学家罗兰·丹提克)、Reynders(比利时前副首相迪迪埃·雷恩代尔Didier Reynders)。第二类数目次之,指称事件:climate(气候)、INDC(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和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第三类数目较少,指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事物:polysilicon(单晶硅)。   表2中2016年排名前15的主题词与前面类似,数目最多的是指人物、机构:Dattner(澳大利亚企业家费边·达特纳Fabian Dattner)、Shishmaref(什马雷夫议会Shishmaref Council)、Jinping(近平,即习近平)、Xie(解,即解振华)、Bokova(联合国教科处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Steffen(澳大利亚气候变化专家威尔·斯特芬教授)、Trump(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Xi(习近平)。指事件的主题词数目次之:G20(G20峰会)、CLIVAR(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Programme)、FYP(五年计划Five Year Plan)、pact(公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climate(气候)。指称地点(Hangzhou,杭州,G20峰会的举办地)和其他内容词(radiative放射性的)数目最少。
  表3中2017年排名前15的主题词中,指人物、机构的词最多:Niinisto(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Trump(美国前总统特朗普)、Juncker(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让-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Xie(解振华,2017年“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可持续发展奖获奖人)、Balog(当年在芝加哥做气候变化摄影展的美国摄影师巴洛格James Balog)、Xi(习近平)、Pruitt(美国环保局局长普瑞特Scott Pruitt)、QNLM(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Tusk(欧盟理事会前主席唐纳德·图斯克Donald Tusk)、Jayaraman(为防止气候变化回归传统耕作方式的印度农民代表Nel Jayaraman)及Keqiang(克强,即李克强)。指称事件的词数目其次:Lui(吕,即吕志和奖)、climate(气候)和turbulence(清晰湍流clear-air turbulence)。指称事件地点的词最少:Bonn(201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举办地德国波恩)。
  表3中2018年排名前15的主題词有四类,与前面三个年度的稍有差异:第一类指称人物、机构:Xie(解振华)、Guterres(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Senbet(总部位于内罗毕的非洲经济研究财团前常务董事Lemma Senbet)、Zhenhua(解振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及Jinping(习近平)。第二类指事件:COP24(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公约巴黎会议)、IEF(国际能源论坛)、G20(G20峰会)、climate(气候)和warming(变暖)。第三类与事件相关的其他词:Plateau(高原)、permafrost(永冻土层、永冻层)和Intergovernmental(政府间的)。第四类是事件地点:Katowice(2018年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
  从词性角度看,不难发现2015—2018年各子库中排前15名主题词里名词居多,特别是专有名词,少数是形容词;从主题词指称的内容来看,涉及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国内人名和机构名的词最多,其次是表示事件的词,最后是表地名的词和其他词。指称国内人物的主要是国家领导人和气候变化问题相关机构领导人,指示国际人物的词主要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人员与各国政要;机构名中以国际机构名居多,国内相对较少。表示事件的主题词数目次之。表示地点的词主要也是气候变化国际会议的举办地,较少提及中国地名。
  由此可见,《中国日报》作为国家级的权威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问题上,并没有将气候变化新闻话语的焦点放在国内,而是放眼世界,这主要是因为环境、生态无国界,气候变化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不是凭一己之力和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而需要践行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的理念。
  (三) 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与话语生态性
  通过索引,对语料库工具在语料库总库或其子库文本中的形符、类符、短语等的使用实例进行研究。索引项又被称为“语境中的关键词”。索引有助于语言学家与话语研究者系统研究真实语境中词的频数与行为。通过观察大量索引行负载的语言事实或现象,我们能发现其共同之处。这些规律很多,主要涉及搭配、类联接与型式、意义等方面[37-38]。
  从词表分析看,climate和change的在各年度子库中频率很高。从主题词表分析看,climate和change的在各年度字库中主题程度分数也较高。下面将通过Sketch Engine以climate change为语境中的关键词在本语料库总库中进行索引,观察其左右语境,以探索话语生态性构建问题。
  首先,观察以climate change为语境的关键词时,该短语左侧一个词是形容词的情况。此时,各索引行中该短语的左侧第一个形容词有多个,其中频数较高的是global(全球的)。这与前面的词表、主题词表分析结果的阐释类似,表明气候变化强调的全球性,而非简单的地区性,这已成为共识。还有一些左侧的第一个形容词,频数不高,也能说明问题,表4是Sketch Engine相关例子的索引行。
  像human-caused(人类引起的)、man-made(人造的)、gas-induced(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等,虽然频数不高,却表明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是清楚明了的。短语climate change左侧第一个单词的位置还有upcoming(即将到来的)一词,它表明气候变化不只是当下的事,更是持久的事,这同时也暗示着人们对它的担忧。   然后考察以climate change为检索项时该短语左侧第一个词是动词的情况。在语料库中这个位置使用的几个动词类符是combat(与……战斗)、fight(与……战斗)、defeat(戰胜)、mitigate(减缓)、tackle(解决)、address(应付)等,这是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其中的combat、fight、defeat、mitigate与climate change搭配,构建出“气候变化是战争”这一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41]。表5是一个例子。
  紧接着,在以climate change为语境中的关键词时,考察该短语左侧两个词中有一个词是动词的情况。可以发现,deal with(设法解决)、cope with(成功解决)、concentrate on(聚焦于)、cooperate on(在……方面合作)等也表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时应采取的行动,其中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是关键的一步。
  最后,在以climate change为索引项时,观察该短语右侧第一个词是名词的情况。这个位置出现的词少部分指称气候变化问题相关人员,包括怀疑者(如denier、skeptic等)、官员[如ambassador (大使)等]、机构[如secretariat (秘书处)等],也有描述气候变化是问题性的词(如issue、problem、affair等)。这个位置使用的大部分词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名物化(nominalization)现象”密切关联,这些词包括conference(会议)、summit(峰会)、meeting(会议)、talk(谈判)、mitigation(缓和行动)、plan(计划)、solution(解决方案)、effort(努力)、initiative(倡议)、strategy(策略)、management(管理)等。表6是Sketch Engine中一个索引行的例子。
  上述例子中的名词Management旨在说明面对气候变化人们采取什么具体行动,这与前文中谈到的climate change为语境的关键词时该词左侧第一个词为动词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名物化现象与“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相关:概念语法隐喻有隐喻式与一致式,而动词名物化后得到的名词是隐喻式时,其一致式一般是同源动词。
  六、 结 语
  本研究旨在探索环境话语生态性构建问题,为此整合生态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话语分析双重视角,开展语料库生态话语分析。具体说来,本研究自建的“《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依据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借助Sketch Engine,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和总库中索引项及其搭配的实例这三个语料库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考察该类环境话语的生态性构建问题。
  研究发现,从子库词表分析看,该报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里的全球视野得到凸显;从子库主题词表看,该报选用许多主题程度分数较高的词汇词,指称气候变化主题相关的国内外人物、事件、地点等,进一步凸显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从climate change为语境的关键词观察其左右语境可知,一部分索引项及其搭配表达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持久性以及人们对此的担忧;一部分索引项及其搭配构建“气候变化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表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棘手性;一部分揭示气候变化的问题性,某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国内外气候变化机构与官员积极应对;还有一些索引项及其搭配指示面对气候变化这一难题应采取何种措施,其中的关键之举是全球治理,号召包含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这一事务共同进行管理。
  总而言之,《中国日报》的环境话语在报道气候变化时紧密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阐明其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问题的态度,同时凸显其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是生态有益型话语。
  本研究有一定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尚待后续进一步探索。首先,语料库只包含四个年度的子库,应该增加规模,涵盖更多年度的子库。其次,语料库中仅包含国内一家报社的报道,未来可以加入别的报社的相关报道,开展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对比研究。然后,研究主要用语料库方法,较少结合话语分析的其他视角,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批评、功能、积极、认知、多模态等视角开展。最后,研究虽借助语料库开展研究,手动标注停留在对语料库文本元信息的标注,对语料库文本正文主要是自动标注,未来可扩展手动标注。
  〔参考文献〕
  [1]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Routledge, 2015.
  [2]黄国文.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J]. 中国外语, 2017, 14 (4): 1-6, 7.
  [3]黄国文, 陈旸. 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为例[J]. 外国语文, 2017, 33 (2): 61-61.
  [4]何伟, 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97-607.
  [5]何伟, 刘佳欢. 多元和谐, 交互共生: 生态哲学观的建构与发展[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 41(1): 12-24.
  [6]FILL A F. Introduction [A]  FILL A F & PENZ H.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linguistics [M]. London: Routledge, 2018.   [7]ALEXANDER R R & STIBBE A.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J]. Language Sciences, 2014, 41: 104-110.
  [8]PARTINGTON A, DUGUID A & TAYLOR C. Patterns and Meanings in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Studies (CAD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3.
  [9]熊文新. 语言资源视角下的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10]李响. 相同体裁语篇的搭配框架研究——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17, 38(1): 70-77.
  [11]刘明, 常晨光. 語料库辅助话语研究的缘起、 特征及应用[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 90-96.
  [12]高芸. 中西医英语科研论文语篇互动性对比研究——基于SCI期刊论文的语料库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8, 39(2): 80-85.
  [13]许家金. 语料库话语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14]ALEXANDER R R. Framing Discourse on the Environment: A Critical Discourse Approach [M].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09.
  [15]POOLE R. A corpus-aided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Rosemont copper mine debate of Arizona [J].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2016, 10(6):  576-595.
  [16]WODAK R & MEYER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nd ed.) [M]. London: Sage, 2009.
  [17]BAKER P & ELLECE S. Key Terms in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Continuum, 2011.
  [18]王晋军. 国外环境话语研究回顾[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 (5): 29-35, 80.
  [19]张瑞杰.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态性模式构建[D].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0]何伟, 耿芳. 英汉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之生态性对比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8, 39(4): 59-65.
  [21]JACKSON S T. Climate change [DBOL]. (2018-01-04)[2019-10-05].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climate-change.
  [22]纪莉, 陈沛然. 国际气候变化报道研究的发展与问题[J], 全球传媒学刊, 2016, 3 (4): 51-67.
  [23]冯存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气候治理援助[J]. 领导科学论坛, 2017, (21): 8-14.
  [24]钱毓芳. 英国主流报刊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 32 (2): 25-35.
  [25]LIU M & LI C. Competing discursive constructions of China’s smog in Chinese and Anglo-American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s: a 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study [J].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2017, 11(4): 386-403.
  [26]WANG G. A corpus-assist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on China’s air pollution in the official Chinese English language press [J].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2018, 12 (6): 645-662.
  [27]何伟, 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中国外语, 2017, 14(5): 56-64.
  [28]STIBBE A.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rethinking human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A]  FILL A F & PENZ H.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linguistics [C]. London: Routledge, 2018: 165-178.
  [29]汪少华, 张薇. 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J]. 中国外语, 2017, 14 (2): 54-59.   [30]汪少华, 纪燕. 生态话语的批评架构分析——以《变革我们的世界: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例[J]. 中国外语, 2019, 16 (5): 59-67.
  [31]薛亚红. 生态语言学视角的“自然”隐喻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 41 (1): 25-32.
  [32]POOLE R & SPANGLER S. ‘Eco this and recycle that’: an ecolinguistic analysis of a popular digital simulation game [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20, 17 (3): 344-357.
  [33]余谋昌. 生态哲学[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34]钱俊生, 余谋昌. 生态哲学[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35]迟学芳. 走向生态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历史和逻辑建构[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 36(9): 107-112.
  [36]张梦珠, 金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习近平全球环境治理观初探[J]. 理论观察, 2020(5): 27-35.
  [37]WEISSER M. Practical Corpus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based Language Analysi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8.
  [38]梁茂成, 李文中, 許家金. 语料库应用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9]LEXICAL COMPUTING LTD. Statistics used in Sketch Engine [ZOL]. (2015-07-08)[2019-10-03]. https:www.sketchengine.euwp-contentuploadsske-statistics.pdf.
  [40]MCENERY T & HARDIE A. Corpus Linguistics: Method, Theory and Practi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4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eatures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As Exemplified in the “China Daily News Corpus of Climate Change”
  LIU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As a type of discourse related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academia.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has been gaining impor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eatures of ecologically related discourse or discourse of any theme or type. Corpus-assisted or corpus-aided discourse analysis, a positivistic perspective, is a general practice in discourse analysi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perspectives, a corpus-assistedaided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erves as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eatures of discours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limate change across the world, the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enacted closely in line with the ecosophy which integrates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 the one hand, and “man and nature are in the same biotic community” as an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help of specialized corpus tools, this study compiles a “China Daily News Corpus of Climate Change” (with 1 main corpus with 4 subcorpora), analyzing the data in terms of the wordlists of the subcorpora, the keyword lists of the 4 subcopora, and the concordance of the key word in context (i.e. “climate change”) and its collocations in the whole corpus. As a type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China Daily’s news of climate change turns out to be ecologically beneficial due to its convey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xplication of the newspaper’s attitude toward issues involving climate change; and emphasis on the Chinese position as well as the global vis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ecological features;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orpus-assistedaided discourse analysis
其他文献
〔摘要〕一位因异性交往问题而无法正常学习的初中生前来咨询,咨询师通过“感知位置平衡法”技巧改变来访者内心的“感知模式”,帮助其分析异性交往中的情绪困扰和导致心理行为的原因。经过三次面谈咨询,来访者改善了不良情绪,建立了新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最终,求助者的异性交往问题得到了解决。咨询实践证明,“感知位置平衡法”对解决中学生异性交往困扰问题是有效的。  〔关键词〕异性交往;感知位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令人惋惜并深思。在工作中,笔者意识到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尝试将课堂上学生即兴演出的情景剧编写成剧本,运用校园心理剧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从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出发,介绍了校园心理剧对于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积极意义以及可借鉴之处,因此借助心理剧可以有效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
异性交往,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是成长中一个无法回避又十分敏感的话题。很多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无法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过早陷入恋爱。那么如果孩子恋爱了,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到底该不该管,该怎么管?  首先,要避开一个“雷区”,就是强烈反对,禁止来往。青春期的孩子会多多少少有叛逆心理,越是大人反对的,越有可能去做。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恋情干涉越多,孩子的恋情会越坚定;而当父母的干涉减少时,孩子的
期刊
〔摘要〕以77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欺凌态度量表对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和欺凌态度进行调查,并探讨公正世界信念和欺凌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倾向成分得分;女生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班干部对待欺凌的情感成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班干部对待欺凌的行為倾向成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
〔摘要〕引导高中生更好地发展自我,使青春期的学生懂得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为高中生开设人际交往课程的目标。在高中生人际交往课程中,比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出一条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提高路径,让学生的改变能够体现在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使用如“夸夸群” “情境再现”“雕塑技术”等实操演练的方法,能使学生把行动从课堂带到课堂外。  〔关键词〕人际交往;实操演
〔摘要〕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评估和教育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却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教育教学中表扬的重要性,随后指出,在课堂进行表扬时,可能会遇到不切实际、次数太多以及语言过于笼统等问题。最后探寻了课堂表扬的艺术,指出如何找到有效的表扬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表扬;积极评价;师生关系;
〔摘要〕网络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触网”年龄不断降低,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急速变化的特殊时期,网络成瘾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和生活。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影响因素,并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关键词〕网络成瘾;问题行为;家庭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5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精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工程学科的实践特性,所以,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向.它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促进了多元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有助于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
〔摘要〕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迫在眉睫,现阶段国内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生涯匹配论”为主导,忽视了社会的多变性和人类发展中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后现代生涯规划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个问题。本文在阐述后现代生涯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以后现代理论为指导的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生涯匹配论;后现代生涯规划;高中生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