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春节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zmh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月28日,大年三十这天晚上,蒋介石忖度这很可能是他在家乡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所以十分珍视。1949年仓皇赴台后,蒋介石再也没踏上过故土。而农历除夕,是蒋介石乡愁最浓之时,他在日记中,常常表达着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在大陆的最后—个春节
  1949年1月28日,大年三十这天晚上,蒋介石在武岭学校礼堂举行除夕盛宴,慰劳驻扎在浙江溪口的警卫部队团以上军官,他向大家祝贺新春之后,说:“诸位,家贫出孝子,国难出良将。党国之命运关乎诸位之荣辱,民众之生息!当我们走上坡路时,别人跟着我们跑,这不稀奇;而我们走下坡路时,你们从各地费了不少周折,来到我们跟前,这才是最难得的啊!”他两眼含泪,继续说:“反共不会孤立,美国必然会出兵干涉。上海有汤司令守卫,只要我们守住长江,守住上海,美国不可能不出兵。即使往最坏处打,也能打出个隔江而治的结局。来来,大家举杯,为我们反共大业的最后胜利干杯!”
  蒋介石忖度这很可能是他在家乡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所以十分珍视。大年三十晚上,他又与儿孙辈一道,在祖居团聚饮屠苏酒,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据蒋经国日记称:“1月28日,适逢农历除夕,蒋介石全家在报本堂(丰镐房)团聚度岁。同来溪口度岁者,有国民党要员张群、陈立夫等。”溪口方圆50里的父老乡亲都赶到溪口镇,向蒋氏父子拜年祝福。奉化乡间,每逢过年过节都时兴舞龙灯、踩高跷。除夕之夜,蒋介石暂时忘记战事,一家人也其乐融融。
  1月29日,大年初一早晨,蒋经国陪着专程来溪口的张群、陈立夫等人,向蒋介石拜年,讲了不少“新年大吉大利”之类的恭贺话。蒋介石苦笑着说:“念一年又过,新年如何,实难想象,但愿真能逢凶化吉,又呈新气象。”然后大家一同去晋谒蒋母之墓,上山摄影留念,再同往报本堂敬祖,复受乡族亲友贺拜,又再到周围各处蒋家宗族祠堂,甚至驱车远赴宁波蒋公祠敬祖。晚上大家聚餐,并观剧。一天下来,热热闹闹,蒋介石的心情大为好转。
  大年初二,黄少谷应邀赶到溪口,并受到蒋介石的召见。蒋介石“决定将中央党部先行迁粤,就现况加以整顿,再图根本改造”的决定告之黄少谷,并全权交黄少谷办理。最后,他又无限感慨地说:“本党非彻底改造,断不能从事复兴革命工作。”
  这天,蒋介石来到溪口武山庙,决定到武山求神灵指点。蒋介石从小跟随其母出入佛门,很迷信。在侍卫的簇拥下,蒋介石身穿黑袍,来到武山庙。他亲手燃上香烛祈祷,然后闭上双眼,捧起签筒,求了一签,只见是“中下”签。签上写的是“大意失荆州,关公走麦城”。他又求一签,上写“困居长坂坡,失陷落凤城”,下注“出师不利,丧妻失偶,早求退路”。蒋介石不禁一阵颤抖,站在旁边的侍卫忙说:“这种事,信则有,不信则无。”偏偏蒋介石是虔信不笃,斥责侍卫:“不许乱讲!武山庙的菩萨是很灵的。”
  1月31日,大年初三。蒋介石在写“本月反省录”时,谈及戡乱失败及自己下野原因时,或归因于苏联,或归因于美国,甚至英国。
  2月2日,正月初五。下午,蒋介石带着蒋经国、蒋孝文从小路翻山越岭,行向奉化县城。蒋介石之所以弃车坐轿,就是为了重游故地。蒋介石领着儿孙,一边漫步,一边向孙几讲着古老的神话传说。下午5时,蒋介石一行来到县城。奉化县城是蒋介石小时常来之处。儿时的蒋介石经常随母亲到镇上寺院进香拜佛,蒋介石心里清楚,这次恐怕是他最后一次在这里进香拜佛了。
  1949年的元宵佳节,溪口镇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溪口人素来重视元宵节。今年因有蒋氏父子还乡,元宵盛景更胜往年。蒋介石特地从上海、杭州招来京剧、越剧名角在溪口连台大演。这天,蒋家祠堂摆上了许多酒桌,奉化县县长和武岭学校校长及蒋家族人和亲邻一一在座。其中有蒋介石过去的机要室主任毛庆祥的老父毛绍遂,任过蒋介石侍卫长的王世和的父亲王良鹤。蒋介石强作欢颜地说:“今天请诸位来喝杯淡酒。往后么,请诸位到南京去喝酒。”为粉饰太平安定人心,蒋介石作了让溪口百姓欢度春节的指示,故自除夕之夜直至元宵呈现一派节日景象,几乎每晚都有戏演。随从几次劝他去街市观景,他都心灰意懒地推辞,只去武岭学校看过一次戏,说是与民同乐欢度春节,但也只看了十几分钟便索然离去。
  从1949年春节期间,即自1月30日大年初二起,蒋介石在乡下专注的重心就开始发生了某种变化。在溪口的大多数时间里,蒋介石明显地开始考虑他的那个“另起炉灶”的计划,即开始用心于党务改造和军队制度建设等问题了。不过,历史没有留给蒋介石这样的机会,随着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国民政府也宣告结束。1949年12月,云南、西康两省同时宣布起义。12月10日,蒋介石仓皇逃往台湾,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大陆。
  “每逢佳节倍思乡”
  从蒋介石日记中可以观察到,每当天气爽冷,或看到杜鹃、梅花、月亮,蒋介石总会触景生情、遥想大陆。而农历除夕,则是蒋介石乡愁最浓之时。蒋介石认为金门的气候、民情与故乡相同,干脆将金门“却把他乡作故乡”。
  1953年2月13日,蒋介石在高雄过除夕,在日记中写道:“团饮屠苏,比之在故乡过年,则何如?甚念乡间亲友,不知作如何情况矣。”1955年1月25日,大年初二,蒋又记下:“旧历除夕与元旦餐食如烤芋艿、烤花生、米焙酱、三鲜、糊啦等故乡过年风味应有尽有。”1958年2月27日,大年初十,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无根之萍,无源之水”8个字,这或许是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1958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蒋介石忍不住写道:“近日常念少年在家乡度年快乐情景,五王庙灯头戏与萧王庙大拜,以及童昏时代先慈对我追述两岁时看到孙家大晒场水潭上,搭树彩牌楼其灯烛反映水中,显现我高兴奇异等闲话,皆使我至今仍不能忘怀也。”
  因此,每到农历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蒋介石便会在当天或稍后,邀集在台亲属和部下团聚,一起吃饭、下棋、看电影,排解思乡之苦。
  给侍卫发放过节费
  春节前夕,蒋介石照例要给副官们一点赏金,往往由蒋介石亲自点清了给。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翁元曾经回忆:“有一年春节,我在‘总统府’老先生办公室旁边的小房间待命,忽然听见侍卫官叫我,说‘总统’叫我进去。起先我是一愣,以为有什么事情,我毫不迟疑走进办公室,一眼看见他正打开自己的皮包,数着一沓崭新的10元新钞,那是当时面额最大的钞票,他轻轻叫了我一声,我走到距他的办公桌前方数步远的地方,笔直站在他那儿,老先生以一种很慈祥的口气开口了:‘翁元!这是我给你的奖赏,你要好好地用,不要浪费!’正当他把钞票往我手上递来时,觉得不对,又把手缩了回去,坐下来再数点一遍,数着数着,发现多了一张,又从中抽了回去,再小心翼翼地把那沓鲜红的10元纸钞,递到我的手上。”
  蒋介石用钱一向很节俭,吃饭也不铺张。蒋家的厨师蒋茂发20岁就和蒋介石来台湾,专为蒋家人做菜,他回忆,蒋家平时的餐饮并不奢侈,只是每逢过年,才会丰盛一些。每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饭,蒋介石都会点一道他最爱吃的“五福临门”,这道菜是蒋介石过年宴客时必点佳肴。“五福临门”的主料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的白果炒鸽丁。再就是以黄酒、绍兴酒腌三天的醉鸡拼盘;蒋夫人过年必点年菜是一份烤煎八分熟的沙朗牛排,另外还有需用3尾的明虾做的沙拉。
  进入上世纪70年代,蒋介石的身体每况愈下。1975年除夕,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父亲卧病以来,多次均能转危为安,此乃天意,佑我邦家。惟望兔年开始复元,是儿之大愿也。”这一年蒋介石88岁。不到两个月之后,1975年4月5日,蒋介石便撒手人寰,他再也没有机会回祖国大陆过一次春节了。
  (据《文史参考》)
其他文献
1929年6月,毛泽东因故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来在福建上杭县养病。11月下旬,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毛泽东重回红四军。12月28日和29日,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上,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  就在古田会议期间,闽、赣、粤三省的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为挫败敌军的“会剿”,会后,红四军前委决定回师
期刊
在延安期间,毛泽东与在大生产运动中给他代耕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1945年11月18日,是杨步浩40岁生辰,周围七个村庄的邻里亲友200多人前来祝贺。毛泽东也派代表前来庆贺,并送给他一条写着“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帐,礼洋20万元。当杨步浩接过毛泽东送来的贺礼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两行热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他心里万分感动,中央领导同志工作那么忙,却把一位普
期刊
1949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斯大林特使、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一行四人来到了西柏坡,为毛泽东访苏等事宜举行会谈。  午后,毛泽东在门口迎接米高扬。一见面,米高扬就表示:“我们是受斯大林同志委派,来听取毛泽东同志意见的,回去向斯大林汇报。我们只是带着两个耳朵来听的,不参加讨论决定性意见,希望大家谅解。”毛泽东握着米高扬的手说:“欢迎!欢迎!”  2月1日至3日,毛泽东同米高扬正式会谈,周恩
期刊
1952年的春节毛泽东是在武汉度过的,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记述了当时的情形。  1952年毛泽东南下武汉,游龟山、蛇山,登黄鹤楼。出于安全考虑,毛泽东这时已不能随便到群众中去了,因为处处都可见到他的肖像,老百姓都认得他。安全部门一再坚持,毛泽东不得不妥协,最后带着口罩与群众一同游春。一个小孩竟然认出了戴着口罩的毛泽东,孩子惊喜地喊道:“毛主席!毛主席!”人群立刻像潮水般涌来,刹那间,人挤
期刊
除了外出和慰问,忙于开会也是毛泽东过春节的一大特色。据多年负责中南海总特灶膳食管理工作的张宝昌回忆,1957年大年初一早上8时,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座谈会,40余位党外人士参加。  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笑着对大家说:“今天过年,临时决定把各位请来开会,主要谈矛盾问题。可能大家还都没有吃早饭吧,这样,先吃碗肉末挂面,填饱肚子再开会。”  颐年堂地方不大,摆40多把椅子已经显得很紧凑了,根本无法再
期刊
我的表姐任晶晔是一位俄籍华人。她是我姐夫的姨表妹,以前我们并不相识。上世纪80年代,我调到北京工作以后,经过姐夫、姐姐的引见,与她、特别是与她的母亲王一有了较多交往。在接触中,我逐渐了解到她的一家以及她的父辈们革命而坎坷的经历,使我深受震撼和教育,感慨良多,不由得对这个“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产生了崇敬之情,同时也萌发了同情之心。    父母亲去苏俄求真理坎坷廿五载    说到任晶晔,要了解她、认
期刊
腐败是拥有公共权力的人或组织凭藉公共权力,为谋取一己或小群体私利的严重违法现象,它伴随着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生而出现。  腐败对任何国家的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公害,各国的统治者为维护本阶级利益,曾不断地同腐败作斗争,对其中的许多腐败分子处以极刑。但腐败伴随着人类走过各个历史阶段。不管人类曾进行何种努力抑制它,但并没有使腐败从此消失。这显示腐败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侵蚀性。  中国也不例外。在民主革命时期和
期刊
1974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迎接下,住进湖南省委招待所。自从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已经三年没有离京外巡,因此,这次到长沙感到格外兴奋。但是,无法预料的是,这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  毛泽东这次来湖南,虽说是休养,实际上没有一天好好休息过。自从他住下以后,每天都有一架飞机来往于北京和长沙,替他送文件来阅批,然后又带走他批阅的文件。他几乎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
期刊
1963年初,毛泽东向他的“英语教师”章含之说:“我还欠了你父亲一笔债没还呢。”章含之是章士钊的女儿。接着,毛泽东认真地说明了事情的来历。  原来,早在1920年,毛泽东为筹备党的成立、湖南革命运动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量较大的银款。当时在上海的毛泽东只好向老乡章士钊告急。章士钊当即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筹集了两万银元,全部交给了毛泽东。随后,毛泽东将此笔巨款一部分给了赴法勤工俭学的
期刊
1962年新春佳节,毛泽东私人宴请末代皇帝溥仪,特请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孝范四位名流乡友作陪,家宴设在颐年堂。  上午8时许,毛泽东待章士钊等人入席后,一本正经地说:“今天请你们来,要陪一位客人。”章士钊环顾四座,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急切地问道:“主席,客人是谁呢?”  毛泽东吸了一口香烟,环顾大家一眼,故意神秘地说:“这个客人嘛,非同一般,你们都认识他,来了就知道了。不过也可以事先透一点风,他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