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新理念,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样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目前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一些不“恰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是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因此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度”由为重要。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课堂交流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
其一,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
其二,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
其三,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 了。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
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
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
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三、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
其一,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用計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要把握课堂使用多媒体的“度”,就是:
(1)保留适当的板书。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节外生枝”“电子板”上的内容大都要提前准备好,“应付”不了“突发情况”。根据需要在图上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支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
(2)恰当地选择使用多媒体的内容。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授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多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动”“静”结合,并相互转化,我们应适时适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但教师“辅助”不当,会产生许多不良效果,如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局限于屏幕上出现的画面,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或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只注意好看的画面、好听的声音,不进行深刻的思考,等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组织开展学生课堂活动的“度”,教师的开放度,学生的参与度等。正是由于把握不好“度”,才出现了各种误区: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电子板”代替“黑板”,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以“讨论活动”代替“讲授”等等。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新课标的先进理念。
如何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握的“度”,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有待于广大第一线的教师进一步实验、研究和探索。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课堂交流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
其一,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
其二,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
其三,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 了。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
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
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
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三、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
其一,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用計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要把握课堂使用多媒体的“度”,就是:
(1)保留适当的板书。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节外生枝”“电子板”上的内容大都要提前准备好,“应付”不了“突发情况”。根据需要在图上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支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
(2)恰当地选择使用多媒体的内容。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授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多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动”“静”结合,并相互转化,我们应适时适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但教师“辅助”不当,会产生许多不良效果,如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局限于屏幕上出现的画面,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或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只注意好看的画面、好听的声音,不进行深刻的思考,等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组织开展学生课堂活动的“度”,教师的开放度,学生的参与度等。正是由于把握不好“度”,才出现了各种误区: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电子板”代替“黑板”,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以“讨论活动”代替“讲授”等等。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新课标的先进理念。
如何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握的“度”,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有待于广大第一线的教师进一步实验、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