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奈放弃
“并购之王”华润将包括华润万东在内的医械资产一次性清仓,全面退出医械领域。
在华润的产业体系下,万东是其医疗器械领域的惟一上市子公司。一直以来,华润都对外宣称要将万东打造成其医疗板块下的医疗器械运营平台,以整合华润旗下的其他医械资源。甚至还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承诺要在3年内解决上械集团与万东本家同业竞争问题。计划用5~10年的时间,把万东打造成为技术创新、全球运营、中国领先的医疗设备决策方案提供者。
言犹在耳,华润却在2014年3月决定放手华润万东,公开出让万东51.51%的股权,同时出让的还有非上市资产上海医疗器械集团100%的股权。华润对于出售医械业务,给出的理由是万东和上械业绩一直不理想。最终,两家均被鱼跃接盘,纳入麾下。
实际上,一直以来华润都将万东及上械当作了“想不到的无关痛痒”。从业绩来看,万东的营收为7亿元,利润为4000多万,而上械营收在9亿元左右,净利润超过6000万元,两者资质并不差。但自从归入华润旗下之后,东家华润不太给力。一面信誓旦旦地宣布整合旗下医械资源,另一方面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不但没让两家优势互补,反倒让一家子同台竞争。而华润业绩导向的考核体系在万东及上械那里使不上劲,不但没能将考核制度在两家企业推行,反而造成基本面挺好的两家企业业绩不理想。
看来企业选择东家不光要看是否有钱,还要看是不是能把自己当亲生的。
无奈裁员
有一种无奈叫做被辞职,还有一种无奈叫做被迫裁员。过去的一年,有关跨国药企在华裁员的消息一直甚嚣尘上。先是BMS在中国大幅裁减医药代表,人数上千,还包括总监级别等高级管理人员。之后,礼来、拜耳等跨国药企也相继曝出裁员传闻。
从GSK事件爆发之后,整个行业噤若寒蝉。跨国药企不得不通过调整营销方式以达到合规的要求,以往当销售人员使用的医药代表便成为首当其冲被裁的对象。在合规的大背景下,跨国药企去年业绩不佳。而这一轮冲击波,是否会波及国内企业,还要拭目以待。
无奈狂跌
现在的中药材卖买很有期货的感觉,暴涨暴跌出人意表。去年明明光辉灿烂,赚的盆满钵满,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部分药材跌幅高达70%~80%。
中药材价格历经4年持续增长之后,2014年市场频传价格下跌的消息,党参、当归、三七、冬虫夏草等多个大宗品种跌幅巨大。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有200多个大宗药材过半品种步入向下的价格周期,而价格下滑还未到头。
前些年,中药材市场一路逛飚到“药你死”。有些药材公司大量囤货,使得中药材价格居高不下,作为推手之一的康美2011年还被发改委点名批评。而中药制剂企业受长期涨价压力影响,无奈开始自建中药材种植基地。
对于暴跌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首先是随着药材价格不断上涨,空前提高了药农积极性,纷纷加入到药材种植行列,从而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其实,由于中药材属于周期性商品,所以价格便呈现周期性、报复性回调。
价格过山车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业内人士预判,在3~4年的高价周期后,2~3年的低价周期在所难免。
无奈放开
基层医疗机构只能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时代结束。国家卫计委在2014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基层可以使用医保目录内的非基本药物,并要求配备量为“一定数量或比例”。
“一定量”、“一定比例”两个词,既体现了卫计委高深莫测的掌控能力,也暗含了中国“差不多”的处世哲学,但这毕竟不科学。
换言之,卫计委还没想好怎么放开,又迫于民众用药不方便的问题,仓促之间,下了一药:“允许适度配备,满足基层用药需求”。
相对于卫计委慎重的表现,部分省份反倒显得敢作敢为。山东明确了非基药的配备品种和采购金额,占基层机构所有药品配备品种和采购金额的比例均不应高于20%;而浙江则不超过30%。
对于此次放开,其实卫计委颇为无奈。一方面,很多慢性病使用的是非基本药物,但在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买不到,患者还需定期去大医院买,增加了大医疗机构的运营压力,也给患者造成不便,大众对放开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不少省份早已明文允许基层使用非基本药物,而没有明文放开的省份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此次卫计委的一纸政令,只不过是从国家层面认可非基本药物在基层使用,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无奈引入
一度与基本医保无任何交集的商业保险,终于在中央层面的催化下,开始产生化学反应了,得以参与到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当中。
2014年8月27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之后,在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做出顶层设计。而且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
医保基金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是不争的事实,推动商业健康险参与到运营或者提供经办服务已是刻不容缓。
当然,更大的落子之意,在于为医改市场化提供更多元的买单方,为医疗服务供方(改革)匹配保障。目前来看,尽管中央态度已经明朗,但商业医保如何冲破重重利益相关者障碍,依然道阻且长。
无奈聘用
相对于弹丸之地中国台湾地区药品审评中心(CDE)近300的审评人员,CFDA药品审评中心在编人员总共只有120人。据说连世界卫生组织都看不下去了,曾建议CFDA“增加审评人数”。
业界将CDE人员配置不足当作药品审批过慢的主要原因进行诟病,甚至有人直言,这一问题阻碍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但无奈的是,CDE人员招聘受制于组织部门的编制限制,扩招一事上长期无所行动。
2014年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方案制定之后,10月,CDE在官网上挂出招聘聘用制审评人员的公告,总共招聘20人。这些人将会成为CDE史上第一批聘用制的工作人员。此次招聘加之6月、8月两次带编招聘,CDE去年招聘的总人数已经超过过去6年的总和。
一个政府部门招人引得全行业围观叫好并不多见。由于审评工作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颇高,所以此次招聘对经验等提出诸多要求,这颇符合加快审批速度的意图。但此次非编制内招聘还只是解决CDE人员配置不足的“一小步”。
“并购之王”华润将包括华润万东在内的医械资产一次性清仓,全面退出医械领域。
在华润的产业体系下,万东是其医疗器械领域的惟一上市子公司。一直以来,华润都对外宣称要将万东打造成其医疗板块下的医疗器械运营平台,以整合华润旗下的其他医械资源。甚至还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承诺要在3年内解决上械集团与万东本家同业竞争问题。计划用5~10年的时间,把万东打造成为技术创新、全球运营、中国领先的医疗设备决策方案提供者。
言犹在耳,华润却在2014年3月决定放手华润万东,公开出让万东51.51%的股权,同时出让的还有非上市资产上海医疗器械集团100%的股权。华润对于出售医械业务,给出的理由是万东和上械业绩一直不理想。最终,两家均被鱼跃接盘,纳入麾下。
实际上,一直以来华润都将万东及上械当作了“想不到的无关痛痒”。从业绩来看,万东的营收为7亿元,利润为4000多万,而上械营收在9亿元左右,净利润超过6000万元,两者资质并不差。但自从归入华润旗下之后,东家华润不太给力。一面信誓旦旦地宣布整合旗下医械资源,另一方面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不但没让两家优势互补,反倒让一家子同台竞争。而华润业绩导向的考核体系在万东及上械那里使不上劲,不但没能将考核制度在两家企业推行,反而造成基本面挺好的两家企业业绩不理想。
看来企业选择东家不光要看是否有钱,还要看是不是能把自己当亲生的。
无奈裁员
有一种无奈叫做被辞职,还有一种无奈叫做被迫裁员。过去的一年,有关跨国药企在华裁员的消息一直甚嚣尘上。先是BMS在中国大幅裁减医药代表,人数上千,还包括总监级别等高级管理人员。之后,礼来、拜耳等跨国药企也相继曝出裁员传闻。
从GSK事件爆发之后,整个行业噤若寒蝉。跨国药企不得不通过调整营销方式以达到合规的要求,以往当销售人员使用的医药代表便成为首当其冲被裁的对象。在合规的大背景下,跨国药企去年业绩不佳。而这一轮冲击波,是否会波及国内企业,还要拭目以待。
无奈狂跌
现在的中药材卖买很有期货的感觉,暴涨暴跌出人意表。去年明明光辉灿烂,赚的盆满钵满,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部分药材跌幅高达70%~80%。
中药材价格历经4年持续增长之后,2014年市场频传价格下跌的消息,党参、当归、三七、冬虫夏草等多个大宗品种跌幅巨大。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有200多个大宗药材过半品种步入向下的价格周期,而价格下滑还未到头。
前些年,中药材市场一路逛飚到“药你死”。有些药材公司大量囤货,使得中药材价格居高不下,作为推手之一的康美2011年还被发改委点名批评。而中药制剂企业受长期涨价压力影响,无奈开始自建中药材种植基地。
对于暴跌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首先是随着药材价格不断上涨,空前提高了药农积极性,纷纷加入到药材种植行列,从而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其实,由于中药材属于周期性商品,所以价格便呈现周期性、报复性回调。
价格过山车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业内人士预判,在3~4年的高价周期后,2~3年的低价周期在所难免。
无奈放开
基层医疗机构只能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时代结束。国家卫计委在2014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基层可以使用医保目录内的非基本药物,并要求配备量为“一定数量或比例”。
“一定量”、“一定比例”两个词,既体现了卫计委高深莫测的掌控能力,也暗含了中国“差不多”的处世哲学,但这毕竟不科学。
换言之,卫计委还没想好怎么放开,又迫于民众用药不方便的问题,仓促之间,下了一药:“允许适度配备,满足基层用药需求”。
相对于卫计委慎重的表现,部分省份反倒显得敢作敢为。山东明确了非基药的配备品种和采购金额,占基层机构所有药品配备品种和采购金额的比例均不应高于20%;而浙江则不超过30%。
对于此次放开,其实卫计委颇为无奈。一方面,很多慢性病使用的是非基本药物,但在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买不到,患者还需定期去大医院买,增加了大医疗机构的运营压力,也给患者造成不便,大众对放开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不少省份早已明文允许基层使用非基本药物,而没有明文放开的省份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此次卫计委的一纸政令,只不过是从国家层面认可非基本药物在基层使用,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无奈引入
一度与基本医保无任何交集的商业保险,终于在中央层面的催化下,开始产生化学反应了,得以参与到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当中。
2014年8月27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之后,在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做出顶层设计。而且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
医保基金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是不争的事实,推动商业健康险参与到运营或者提供经办服务已是刻不容缓。
当然,更大的落子之意,在于为医改市场化提供更多元的买单方,为医疗服务供方(改革)匹配保障。目前来看,尽管中央态度已经明朗,但商业医保如何冲破重重利益相关者障碍,依然道阻且长。
无奈聘用
相对于弹丸之地中国台湾地区药品审评中心(CDE)近300的审评人员,CFDA药品审评中心在编人员总共只有120人。据说连世界卫生组织都看不下去了,曾建议CFDA“增加审评人数”。
业界将CDE人员配置不足当作药品审批过慢的主要原因进行诟病,甚至有人直言,这一问题阻碍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但无奈的是,CDE人员招聘受制于组织部门的编制限制,扩招一事上长期无所行动。
2014年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方案制定之后,10月,CDE在官网上挂出招聘聘用制审评人员的公告,总共招聘20人。这些人将会成为CDE史上第一批聘用制的工作人员。此次招聘加之6月、8月两次带编招聘,CDE去年招聘的总人数已经超过过去6年的总和。
一个政府部门招人引得全行业围观叫好并不多见。由于审评工作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颇高,所以此次招聘对经验等提出诸多要求,这颇符合加快审批速度的意图。但此次非编制内招聘还只是解决CDE人员配置不足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