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细思量,虚词非虚不寻常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1993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虚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而散,用法灵活复杂而琐碎。现行教材淡化虚词的解释,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力度不断趋弱。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忽视虚词教学,学生怕学厌学。虚词非虚,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虚词;句末语气词;表情达意;批文入情
  文言虚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而散,不成体系,用法灵活复杂而琐碎,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由于现行教材淡化虚词的解释,加上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力度不断趋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实词,即使讲虚词,也把精力投向有语法功能的代词、介词、副词上,而很少关注那些句中不起眼表语气的叹词、助词。学生则把文言文学习等同于枯燥的知识记忆,怕学厌学,对虚词更是要么敬而远之,要么大而化之。事实上,虚词的虚,不是虚空,而是空灵。它虽然不表示具体固定的实在的意义,却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即使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句末语气词,它们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承担着显示人物性格甚至形成文章气韵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忽略的地方。如果能引领学生披文入情,定可以有效改善教学局面。
  句末语气词不仅表简单的语气,它更多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师说》第二节中,韩愈用六个“矣”对当时学风不正,师道不存的社会现象,表明旗帜鲜明的态度。对这些反复出现的“矣”字,学生常常会用感叹来一言以蔽之。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矣”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矣”是韩愈对古人从师之风中断的惋惜;“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里的“矣”是对今人有惑却不寻求解答的忧虑;“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两个“矣”,一个表达对古人的敬仰思慕,一个表达对今人的怜悯与鄙夷,正反对比褒贬立现;而对择师教子自己却不从师,小学而大遗的今之众人,是遏制不住的痛心,“惑矣”。这个“矣”急促而响亮,是韩愈对着一干众人的痛心疾首。一个人宁愿为孩子择师却不肯为自己求师,到底是孩子重要还是自己糊涂一辈子不及道损失更大?当然他知道,这些只求学而不知求道的芸芸众生,自己耻于从师的后果仅是有惑不得解,充其量影响的是个体,而那些不仅自己不学道,且群聚而笑学道之人的士大夫却是社会坏风气的始作俑者,世风不淳,人心不古,韩愈对他们怒目圆睁,不遗余力地讽刺和指责,连用“矣”,使情感如长江大河一般喷薄而出。加上“嗟乎”开头,未说先叹,结尾处“呜呼”一声饱含愤懑、绝望,如此复杂的情感,岂是简单的感叹一词所能概括。《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地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先生看着深深庭院中如盖的枇杷树,妻子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而今却阴阳两隔,“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树犹在人已逝,“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心中无限的伤痛,我们以为先生会长号不自禁,但先生却用一个“也”轻轻掠过,那些幸福的时光如此短暂,似梦似幻,只有庭中的枇杷树是他和妻子过往生活的明证,一个“也”包含了先生的万千思绪,举重若轻。先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人生的至悲集于一身,泪已尽,心如灰,唯有一声叹息。这一个“矣”低沉而绵长,穿越古今,至今还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自失其中,不能自拔。虚词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句末语气词还可以显示人物性格,生动再现生活场景。仍以《项脊轩志》为例,归有光写妻子归宁,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只一个“也”境界全出,它不仅仅是姐妹之间的简单问候,更把小妹的年轻,活泼,调皮,充满好奇表现出来,她歪着头忽闪着大眼用上扬的语调发问,成了这篇充满哀伤的絮语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而小妹的好奇,也让我们仿佛看见归有光妻子幸福的眉眼,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屡次述说阁中生活,勾起小妹的好奇。尽管阁子且破且旧,但那里有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相守相爱的夫君。夫唱妇随,神仙眷侣般美好温馨。那个温良贤淑的妻子,那个给了归有光情感慰藉的妻子就在一“也”字中兀立在你我面前,栩栩如生。还是在《项脊轩志》中,句末语气词“乎”成就了归有光生命中另一个女人:归有光记忆中已逐渐模糊的母亲。“儿寒乎?欲食乎?”一句简单的问话,表达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殷殷关切,两个平常的“乎”却灌注了全部的母爱,母亲心忧孩子又怕惊吓到孩子,温言软语,极尽慈爱。归有光8岁丧母,对慈母的记忆得自于老妪转述,在这个累世不第之家,在诸父异爨东犬西吠声中,一个失怙的羸弱少年蜷缩在项脊轩中,承载着祖母所有的期望,靠回味母亲温情的话语在那个凉薄的世界艰难的存活着。而慈母情怀数百年之后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让我们感同身受。同样我们也能在《师说》中,从“嗟乎”“呜呼”“欤”“乎”以及多达六处的“矣”中,從韩愈或忧或怒或悲或痛的语气中感受到,他有着宏伟的抱负,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更有非凡的勇气。他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犯笑侮。面对指目牵引,他不会像屈原那样徘徊泽畔;他也不会像李白那样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他是孤独的,但他甚至来不及享受孤独,“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他以恢复师道为己任,奔走呐喊。他是急躁的,又是那样好为人师,不遗余力地指摘众人。他又是极耐心的,作为文坛领袖,能对十七小儿谆谆教诲。千载之后,我们因声求气,闻其言,还能想见其为人。
  句末语气词的巧用还能彰显说话的技巧,这在劝谕类的文章中常见。《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都有体现。左师触龙去见盛怒的太后,他言对太后的惦念和关心“不得见久矣”“日食饮无衰乎”,一个“矣”一个“乎”立刻拉近了和对方的心理距离,消除了对方的戒备。烛之武在郑国兵临城下危如累卵之际,终于等来施展抱负的机会。郑伯请他见秦君,且看他怎么回话:“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他用多个虚词欲迎还拒,欲拒还迎。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多年期盼,从青春至满头白发,望眼欲穿。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遏制不住跃跃欲试,但满心委屈,所以用“矣”抒发感伤。他不是真认为自己老,就是有点小牢骚。他不能承认自己老而无力,说“无能为”;他更不能因为委屈就拒绝君主说自己“无能为也”;他说“无能为也矣”加了一个“矣”,既诉说了委屈,又给自己留了活口,也给郑伯留了话口。如果直接答应,君主会不会觉得他人微言轻呢?他要看看君主的态度,多么精妙。烛之武真是话术高手。果然等见秦伯之后他又一次显示高超的说话艺术,“郑既知忘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和触龙一样,他先用“矣”避其锐气,消除对方戒备,再用“也”表达他对对方诚挚的担忧。试想如果去掉这个“也”,秦伯感受到的是一个来自弱者的威胁警告,那毫无疑问就是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更有可能秦伯恼羞成怒,立刻发兵加速郑亡。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者,娴熟驾驭虚词,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话的分寸把握到恰到好处,不能不说是虚词的功劳。
  句末语气词还能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韵律美。《祭十二郎文》中从“其信然邪”后三十句中,韩愈用三个“邪”,三个“乎”,四个“也”,七个“矣”来表达他失去十二郎后椎心痛苦,这些句末语气词反复出没,气韵流动,如怒涛排壑,不可遏制。再如《醉翁亭记》二十四个句子,有二十个一“也”。初看太守迤迤而行,慢慢而游,看山看水看亭看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的一次愉快的郊游。等我们再读课文关注这二十一个“也”就会发现,欧阳修的目的并不是在于一夜看尽长安花,一日看透滁州景。他早已忘却被贬的苦痛,透过醉眼他欣赏他的子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山美泉美亭美风俗纯美的地方,尽享生活的美好。他用“也”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酣畅淋漓的展示他与民同乐的喜悦,而文章也如同一韵到底的优美的散文诗。“也”勾连了太守生活的圆融美丽,也成就了诗文的圆融美丽。“通篇共用二十个也,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飞排,文家创调也”《古文观止》中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虚词非虚。它是我们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入情入境的幽深曲折的小径。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过,“虚字虽然是‘末中末’,但掌握了它,可以因末而畅其所言之本。”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涵泳品味,细细思量,那么我们教者能够摆脱单一的字词训练的枯燥,学生也能脱离无边识记的苦海,愿学乐学,真正走进经典,去感受体悟古典之美、获得精神的滋养。
  参考文献:
  [1]虞晔如.《我拿什么献给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3]钱小虎.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陈柬.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其他文献
结合《2009-2012国际技巧评分规则》,通过对以往世界比赛录像的观看,对双重轿抛1080°直旋站轿的训练进行研究。新周期的评分规则要求技术、艺术、难度都达到10分,这就要求在
从司法实践看,容留他人吸毒行为多种多样,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形中,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法律适用难免存在争议,可能导致对于同一行为不同的司法机关作出不同的结果。笔者结合司法实践,就
多年来检察举报工作因线索繁多而质次、初核成案率低、效率不高;重复举报、越级举报上访居高不下等广受诟病[1],新的《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不立案举报
所有的梗阻性肾病不论梗阻发生在泌尿道的何处,最终都可因梗阻导致的一系列复杂的损伤反应引发不可逆的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从而导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而在此病理生
在交通肇事罪中的责任认定过程中,应坚持从刑法角度进行独立判断,而不能沦为行政法的附庸。在存在多方责任主体的情况下,可以以共同过失行为作为分析视角,将肇事方作为一方,被害一
“刻板成见”是类别化的产物,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由地域性歧视可窥探出中国民众的“刻板成见”问题。“类别化”的独特性、传统文化的差异
催化剂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脱硝工艺的核心,对其投资和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课题所完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对SCR催化剂载体--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方法的探索;②完成对颗粒状
毒品犯罪历来是我国司法部门打击的重点,但近年来,却存在越打击毒品犯罪,吸毒人群却不断扩大的现象,需要引起反思。容留他人吸毒是对吸食毒品的纵容和帮助行为,因此打击容留他人吸
非婚生子女亲权确认在司法实践中与现行法律的规定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应通过立法完善非婚生子女的亲权确认制度,健全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权利义务。
妨害公务罪,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这一规定,限定了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和犯罪方法,即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