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和石头—陆绩的品行及启示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自然的馈赠中,南国的橘子以其营养丰富、剥食便利、老幼咸宜而堪称物美价廉的大众水果。
  翻查资料得知,橘子的原产地就是中国。优良品种繁多,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考证,直到公元1471年,橘、柑、橙等柑橘类果树才从中国传到欧洲。
  遍翻《诗经》,其中写到的水果有很多,不知何故,鲜见写到橘子。大约是因为其作品主要取材于北方的缘故吧。橘子的最佳产地,是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到了《楚辞》,橘子就惊艳于诗歌典籍中了,最有名的当属屈原的诗歌。屈原的《橘颂》,让后世津津乐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将橘子人格化,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深深眷恋、不离不弃。诗中还有“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的句子,更是可堪玩味,展开联想。几百年后,这枚橘子传到吴中少年陆绩的手上,他用一个“怀橘遗亲”的故事,让这枚水果展示出人伦的光泽。
  这个典故,在中国的孝文化中久久流芳。


此图展现了陆绩怀橘遗母的故事

  东汉末年,苏州人陆绩才六岁,随时任庐江太守的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当时的高官袁术。袁术招待上门的小客人,用的是橘子。这大户人家的橘子品种好,小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就将其中两枚塞进怀中,想带给家里的母亲。临别告辞,躬身施礼之际,橘子滚落地上,袁术笑问他:“陆郎啊,你来我家做客,怎么还把橘子带走?”陆绩如实承认:“好橘子,想带回家给妈妈品尝。”袁术听罢,当即赞赏了小陆绩的作为,并将此事在别的场合提及,让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六岁孩子得到好东西而思亲的做法。之后便成佳话,传播千百年。到了元代,学人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中。戏剧舞台上的反面角色袁术,因这枚橘子,也似乎被一个少年在其白面上涂了一抹暖意的腮红。
  当然,更值得称道的,还是陆绩心中有他人。他得到好东西,不是自私地独享,而是想着分享。他把外出做客尝到的橘子带回家给母亲,他母亲品尝到的就不仅仅是两枚橘子。他母亲一定能通过儿子的描述,知道儿子在别人家做客时的情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分享。母亲明白了儿子的孝心,搂儿在怀,喃喃表扬,从而将这两枚橘子瞬间转化为“教材”。孝心爱心,这是可贵的人之品行。适时加以肯定和点拨,就能让孩子在心灵深处树立为众人谋福祉的志向。
  细想,陆绩的怀橘,与其日后的船载廉石还乡,是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的,几乎形同因果。


  石头,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永远都如岁月河床上的和田籽玉。如旧、新石器时代,如中国金陵石头城,如灵秀孙石猴……
  少时手捏两枚橘子便演绎出诸多滋味的陆绩,走上建功立业的人生大道后,非但没有被处处难免的绊脚石绊倒,反而于一块大石头上不经意间撰写出让后人受益无穷的精美华章。
  陆绩的这块石头,并非《石头记》中贾宝玉的佩玉那样来得玄妙,而是在千里外的广西郁林郡做郡守,离任返回东吴故里时,随意从郁林河边抬上船的一块石头。如今,这块穿越一千八百个春秋的石头,放置在苏州文庙中,供后人浏览评说。
  陆绩在任时,是百姓心中的好官。据史载,他上任后非常注重民生,发动民众抵御天灾,修筑民用工程,在南江村率领民众凿的井,至今还能用,人称“陆公井”。此举在当时,为改善饮水和生活条件,减少疫病的传播,有积极的示范作用。陆绩到任时已育有两子,正想要一个女儿,天遂人意,他在郁林郡刚巧得了一个宝贝女儿,他开心地给女儿取名郁生,作为纪念,对脚下土地的感恩之情不言而喻。离别之际,他迫不得已从河畔“索取”的一块石头,反映的正是其两袖清风。
  河畔石搬走了一块,留下的却是为官的标杆,以致后人久久缅怀思齐。五代时的南汉贵州判史刘博古,念及陆绩怀橘孝母之孝道,就在“陆公井”边栽橘一株,故“陆公井”又被称为“橘井”。当地居民大约还觉得“怀”的动作可爱,于是称其为“怀橘井”。此地地名亦被定为“怀橘坊”。到了清光緒年间,时任贵县知县的东莞籍蒋航,还将这一带定名为“橘井名区”,并亲自题签立牌楼,此牌楼至今尚存。这都是带块巨石离任的陆绩所留下的无形资产。
  有意思的是,这怀橘的故事,虽然距离郁林有着很远的时空,但从当地人的喜爱程度上看,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他们那里。那两枚橘子,就是他们郁林当地的橘子。那个怀橘赠母的孩子呢,自然就是他们左邻右舍中普通的一个。
  在苏州也是这样。陆绩的出生地和归葬地都是苏州,但这个怀橘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苏州;如今苏州人说起这个故事来,好像其中的小主人公就是哪条临河弄堂里的一个顽童。


  橘子和石头,并不通灵,是人们赋予了它们灵性。
  陆绩与橘子和石头的两个故事,久久以来,频频被后人提及。遗憾的是,在宣扬这两个故事时,它们从来都是被割离的。说孝道,会说到少年陆绩与橘子;说清廉,会说到成年陆绩与石头。仿佛二者虽不至于南辕北辙,但却互不相干。其实若将二者打通,则不仅是一加一大于二,甚至彼此是物理关系,也可能是化学关系。
  一个孩子心里有他人,吃一枚橘子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做官了,他也会把百姓奉为父母来敬重。在任时,他想到的是为百姓做实事,做善事;离任之际,他想到的绝不是趁机捞一把,而是善始善终。在古代官场上,有些人任上政绩斐然,却在离任时晚节不保。正可谓“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这些人真的该想一想陆绩,闻一闻那个少年手中的橘香。
  陆绩的压船巨石,可以让为官者读懂很多。即便少数人带着贪念侥幸“漏网”,夜半做梦,想必常常会驾扁舟于波峰浪谷颠簸吧!梦中惊醒,枕席一片虚汗!可见,不义之财、不洁之物不可取!
  一枚小小的橘子,在心里装有他人的人手中,会渐渐变成一块增添人生分量的廉石。
  如今,我们在食橘时,不妨想想这枚人间嘉果的千年岁月,想想与它同一方水土上的人和事,再剥开它苦涩的表皮,掰下一瓣瓣甜香,一瓣瓣思辨……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月7日。有删节)
其他文献
《史记》作为自五帝时代至汉武帝时代的一部通史,承载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其中以战国秦汉历史的记述最为完备,线索最为复杂,笔调最为生动,内容最为多彩。尽管多有学者称颂《史记》表现出来的人民性、底层立场与平民视角,但是,身为帝制时代的历史学者,太史公不能不以较多的笔墨描画执政者的政治表现。《史记》的笔法,与后世正史作者书写帝王“家谱”式的政治史明显不同。《史记》中有关帝王体貌音声等身体特征的文字,包含着
期刊
无论是在哪种饮食文化中,肉类都是非常重要的副食之一。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食物。那么,“肉”的字形和它的诸多意义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解读这个字。  正如《说文解字》所说:“肉,裁(zì,切成大块的肉)肉。”“肉”最初是指切成大块供食用的动物身上的肉。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是动物身上的肉呢?因为我们现在说的植物的果肉是不包含在内的。《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期刊
江陵陷②,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日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③,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④,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
期刊
(唐昭宣帝天天祐四年,907)初,梁王以河北诸镇皆服a,唯幽、沧未下,故大举伐之,欲以坚诸镇之心。既而潞州内叛b,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  (正月)丁亥,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恐王袭之,入见王曰:“今四方称兵为王患者,皆以翼戴唐室为名,王不如早灭唐以绝人望。”王虽不许而心德之,乃亟归。壬寅,至大梁c。  甲辰,唐昭宣帝遣御史大夫薛贻矩至大梁劳王,
期刊
万物皆天地委形a,其物之形而秀者,又天地之委和也。和气所钟b,为圣,为贤,为景星c,为凤凰,为芝草。草有兰亦然。世称三友d,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兰,君子也,餐霞饮露e,孤竹之清标f;劲柯端茎,汾阳之清节g;清香淑质,灵均之洁操h。韵而幽,妍而淡,曾不与西施、何郎等伍i,以天地和气委之也。  予嗜焉成癖,志几之暇,具于心,服于身,复于声誉之间,搜求五十
期刊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首七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在不刮风、不下雨的谷雨节气里,翠竹刚刚吐出新叶,傍晚微凉,但很舒服,有客人到访,诗人与之论诗作画、品茶赏竹,心境十分美好。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句说的是暮春时节的两个节气——清明和谷雨。那么,这两个节气有什么内涵和讲究吗?清
期刊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东坡居士的文采实在太高,反而掩盖了他的茶学造诣。其实苏轼的茶诗,不光是文学作品,更是茶学作品。若将他百十余首茶诗汇编成册,简直就是一部文学化的茶学著作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苏轼茶诗的价值,长久以来都被忽略了。  这
期刊
初,南詔陷安南,敕徐泗募兵二千赴援,分八百人别戍桂州,初约三年一代。徐泗观察使崔彦曾b,慎由之从子也c,性严刻;朝廷以徐兵骄,命镇之。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用事,军中怨之。戍桂州者已六年,屡求代还,戡言于彦曾,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戍卒一年;彦曾从之。戍卒闻之,怒。
期刊
汉通西域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
期刊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卷八0有专传,其事迹在《世说新语》等著作中也有记述。出身望族的王羲之,有才华,有理想,因为性格洒脱,成就了“东床快婿”的佳话;他为官三十余年,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他勤政爱民,提出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建议,可惜未被当政者采纳,忧愤之余,他毅然辞官归隐。王羲之最为人们所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