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以及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时表现出来的自信。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只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那就是好学生、好孩子,而往往忽视他们在其它方面的不足,这实际上给学生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只要读好书,那就可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很顺,但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并不代表你就能在社会上走向成功。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实践 情感
在穿越岁月的时空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时代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的幽默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关心、帮助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自我和他人情感交流能力。而我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所受的家庭教育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他们重在智力的培养,重在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往往忽略了个人能力及其它素質的培养。而在学生中间也会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口角,关键在于他们大多数还不知道怎样很好的与人相处,既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又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缺点。因此对于老师、同学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并不能以好的态度去接受,毕竟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针对上述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感悟。
1.首先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很有必要,大有益处。
作为一代的传承者,受祖辈们思想的影响,一些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传承发扬光大。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束缚着家长们的思想,子女的学习成了家长们心里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压力”,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情商,也很少考虑孩子的自身感受及精神所需。如今我市各校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在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我们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后,相信很多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会有所改变。
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追求“三个适应”即: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并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化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授知、育德、育能、益生”的教学观。授知:即授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育能:即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做到学、思、用结合。育德: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益身: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益心:即让学生的心理负担适度,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3.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课堂给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把鼓励带入课堂,把尊重带入课堂,把信任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通过增强集体意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学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缓解紧张与失败情绪,以成功经验增强成就感、自信心,相信自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责任心,学会自我引导及与别人有效沟通方法,从而提高情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4.把学生培养成丰富情感的人
“学会感恩,与爱同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国泰民安,国强民富”,“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根植于祖国的土壤里”;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亲情情感:它是人间一种最真诚、最无私、最质朴、最厚重、最温馨的情感,“母爱无私,父爱如山”教育学生爱父母;培养学生的友情情感:友情是人间永恒的话题,友情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情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爱是幸福的港湾”。只有心中有爱才会生活的精彩,有了爱才会心存感恩。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充电,提高自我素质,才能走在教育的前沿,才能让时代的宠儿紧跟时代步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品味生活、真诚做人,坦诚做事,用宽容的心理解和关心他人,“以德为本,以爱为魂”。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54
[3]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42
[4]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4-95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实践 情感
在穿越岁月的时空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时代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的幽默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关心、帮助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自我和他人情感交流能力。而我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所受的家庭教育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他们重在智力的培养,重在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往往忽略了个人能力及其它素質的培养。而在学生中间也会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口角,关键在于他们大多数还不知道怎样很好的与人相处,既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又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缺点。因此对于老师、同学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并不能以好的态度去接受,毕竟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针对上述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感悟。
1.首先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很有必要,大有益处。
作为一代的传承者,受祖辈们思想的影响,一些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传承发扬光大。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束缚着家长们的思想,子女的学习成了家长们心里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压力”,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情商,也很少考虑孩子的自身感受及精神所需。如今我市各校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在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我们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后,相信很多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会有所改变。
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追求“三个适应”即: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并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化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授知、育德、育能、益生”的教学观。授知:即授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育能:即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做到学、思、用结合。育德: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益身: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益心:即让学生的心理负担适度,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3.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课堂给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把鼓励带入课堂,把尊重带入课堂,把信任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通过增强集体意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学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缓解紧张与失败情绪,以成功经验增强成就感、自信心,相信自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责任心,学会自我引导及与别人有效沟通方法,从而提高情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4.把学生培养成丰富情感的人
“学会感恩,与爱同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国泰民安,国强民富”,“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根植于祖国的土壤里”;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亲情情感:它是人间一种最真诚、最无私、最质朴、最厚重、最温馨的情感,“母爱无私,父爱如山”教育学生爱父母;培养学生的友情情感:友情是人间永恒的话题,友情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情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爱是幸福的港湾”。只有心中有爱才会生活的精彩,有了爱才会心存感恩。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充电,提高自我素质,才能走在教育的前沿,才能让时代的宠儿紧跟时代步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品味生活、真诚做人,坦诚做事,用宽容的心理解和关心他人,“以德为本,以爱为魂”。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54
[3]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42
[4]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