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的点滴思考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136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就要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和能力和水平。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纽带桥梁作用的乡镇农机服务管理站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科学长远的打算和举措。
  关键词:农机站;建设;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体系建设中起着纽带桥梁的重要作用,是体系运作的关键环节。加强乡镇农机管理站服务建设,使农机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是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保障。
  一、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现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给农机服务站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乡镇站职能被分解,地位遭削弱。乡镇领导对农机管理服务站工作没有足够重视,导致许多具体业务工作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把惯有的职能分裂开来,直接影响到服务站的运行和发展。农机管理服务站担负着行政执法、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等重要职责,他们是整个农机服务体系运作的重要环节,是发挥合作社和专业户基础作用的纽带。因此,保证乡镇农机服务职能的完整性,以维持农机服务体系的正常功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2、物质基础薄弱,工作重点偏移。就工作职能来看,基层站的工作重点是农机管理、安全生产和技术指导。而现今服务站的管理服务职能已逐步弱化,多数工作人员又常年被抽调抓乡镇中心工作,致使农机工作人员本职工作基本荒废。另外,服务站缺少固定的办公场所,几乎都是借用政府的办公室,试验推广无设备、无基地、致使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客观上存在对农机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急需一定投资来改善。
  4、技术力量短缺,人员素质偏低。乡镇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层面参差不齐,原因有三,其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农机化专业院校开始停招并逐步撤销;其二,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采取站所人员只出不进管理策略;其三,长期得不到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农机工作者没有进修和进修培训的机会。
  二、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科学长远的打算和举措。我认为完善和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农机服务管理站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主导功能作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是农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着力培养农机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机中介组织的作用,起到政府部门与农机户或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严禁任何部门、单位挤占平调乡镇服务站资产,加强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完善农机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3、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实验示范、推广应用、技术培训指导等方面上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大监督和指导力度,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进行。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有步骤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办公有场所,试验示范、推广有基地,宣传培训有阵地,指导服务有目的。提供和创造多种学习机会,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为更好地服务于农机事业奠定理论基础。
  5、理顺关系,科学运作。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现行机制和运行机制应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既能保证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又能对服务站的人、财、物及工作情况起到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作者简介:徐永军,中专学历,柳河县孤山子镇农机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等病害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了地质雷达在铁路路基病害检测中准确、无损、便捷的性质,能准确的识别出病害的位置、深度以及类型的特性以及满足铁路路基检测数据量大,检测速度按快的需求。通过工程探测实例,说明地质雷达在对铁路路基检测中的高速、实用和优越性。  关键词:地质雷达;铁路路基;数据处理  1地质雷达  1.1地质雷达简介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
期刊
摘 要: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是一个时期人们安全理念的集中反映。它涉及如何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以及谁应该对事故的发生承担责任等重大问题。从早期的事故频发倾向论到新近的系统理论事故模型,伴随着人们安全理念的不断变化,防止事故从着重对人的选择、教育和管理转向强调机械设备、生产条件的本质安全;防止事故的责任从劳动者转向设计者、管理者,从个人转向政府。  关键词:事故致因;安全理念;本质安全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所用电能的质量。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具有能使设备响应速度快、控制性能好、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其在各种设备上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变压器、电力电子装置等非线性负荷,作为谐波源,其广泛的使用给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电力系统也因此面临着严重的谐波污染。因此,谐波的分析及抑制已成为国内外电气领
期刊
约200年前的1798年,Malthus(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指出人口增长呈非线性,而粮食的增长则保持线性,两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二战
目的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探讨诊治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62例膀胱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
依据抛物化稳定性方程(PSE),采用从上游往下游推进的方法对Blasinus流的二维TS波的非平行稳定性作了计算,在速度上比农点解Orr-Sommerfeld方程(OSE)快很多,同时该方法考虎了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