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寻找既适应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环境和学生思维特点,又满足该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及训练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很难为培养出合格的设计师提供全面的素质保证。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 造型基础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成为就业的热门专业,国内百余所高校先后增添了设计类专业。就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大抵有四类院校(系):一是专业艺术院校;二是各级师范院校中艺术设计教育系(院);三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中的艺术设计系;四是在综合性大学和其它专业大学中近年中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1]其生源主要分为艺术类文科学生和理工类理科学生,通常按此分为艺术类设计专业和非艺术类设计专业。中国的设计类教学,是建立在造型教育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各个高校对设计类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扶持,大部分非艺术类院校造型基础课教师都来源于艺术院校。但是由于非艺术类院校有着不同于艺术院校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所以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训练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沿用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对习惯逻辑思维的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而言,突然要学习一种更多是靠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难度,影响其造型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寻找既适应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环境和学生思维特点,又满足该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及训练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很难为培养出合格的设计师提供全面的素质保证。本文就非艺术类院校的造型基础教学作如下探讨,以期能对改进教学能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2 造型基础训练在设计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受近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艺术类院校也相应的扩大了招生面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分文理科)经过短期的强化培训可以轻松的进入艺术院校学习。通过几年来的观察与研究,如果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要求的话,这个短期培训所学得的造型基础知识对于更深入的艺术设计学习是基本够用的。而对于许多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没有经过这样的有关造型基础的培训而直接进入高校进行设计专业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的对造型基础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设计手段与设计表现手法单一,设计成果不尽人意。所以造型基础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就提高设计的能力而言,无论是艺术类院校还是非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学生,造型基础教学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作为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阶段的课程教学,其目的概括地讲是通过观察、分析既定客观物象,发现其中各种构成艺术美的形式要素,目的是培养敏锐的形体空间感受和审美能力;分析、提炼客观物象中的形式要素,运用一定的表现技能将其描绘出来,以锻炼创造形式与准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2]
造型基础训练对于培养设计师是至关重要的。它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直接的是最初的对静物、石膏像、头像、半身肖像等作绘画性素描,或者是被局限在狭隘的造型意义和表现范围内的点线面构成。如草图、效果图、模型技术等。设计草图要表达设计构思的意图,虽不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却很讲究整体形象及物体的空间结构关系。间接的如线条、色彩、块面、肌理、空间、大小、比例等视觉元素,已经被大大地拓宽了其构成意义的范畴,扩展了基础造型在广义上的视觉容量,帮助创造者寻找灵感、构思创意,催生出想象与创造的动力,为创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表达空间。
3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非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造型基礎教学工作不同于艺术院校,需要根据该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造型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断创新、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重新审视传统,检讨以往的经验得失,提取并保留以往教学的精华,重新整合教师资源和调整艺术基础教学体系的总体架构,重新定位和明确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任务、意义、作用和功能,乃是进一步推动非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
3.1 教学模式改进
艺术类学生有过入学前的强化培训,入学后的专业基础教学往往事半功倍。他们注重对各种形态的视觉要素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短期内就具有了较强的主观再现性,艺术性、抽象性、创造性的的表达能力。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大部分入学前基本没有绘画基础,这就要求必须从最基本的造型基础学起。但是目前许多非艺术类院校的设计类教学方法沿袭其他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上的绝对理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分步进行,并且课时量均等,这样做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不能得到更多的提高。殊不知造型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建立在非常感性的基础上的,无须用大量的理论课时去讲解,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会,教师则在学生的体会过程中辅以理论引导,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实践与理论只是的协调理解的过程。这是在各艺术院校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值得借鉴的。另外,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对需要提高的感性认识的课程,如设计素描、色彩、构成、速写等,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学好这些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必要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避免学生似懂非懂而造成学习中的空中楼阁,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2 教学对象的认知
非艺术类院校学生一般都文化课基础扎实,逻辑思维严密,理性分析能力强,习惯于抽象思维,但形象思维、直觉判断和想象力相对较弱。他们对艺术类素描、色彩课普遍存有焦虑,极易产生排斥心理。艺术设计是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人类文化的结合。这样的学科特征,面对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群体,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应当做深层次的思考,应当更科学、更实用。对学生我们要扬长补短,尽量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尽量弥补学生的劣势和短处,减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困难和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本功的练习,使其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基于实际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理性执教,探索出适应本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及训练方法,以提高非艺术类院校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在现实条件下,面对教学的主体—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应着眼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从长远看,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对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在绘画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符合本学科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员的较高要求。
3.3 教学重点的确立
非艺术类院校学生造型基础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对形的浓缩与提炼能力,重点放在表现物体整体结构的空间关系,如通称的结构素描,使学生掌握基本写实性技巧,能够相对客观地再现具体环境中的物象。其主要是作为塑造物体客观真实形态的主要手段来使用,具有客观写实性,力求表现其真实性与合理性。强调学生对造型基础的本质意义的认识,有益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艺术基础教学整体的把握能力,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设计”本质的认识。
3.4 教学方法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教学方法亦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作为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非艺术类学生设计教学的具体特点。如通过非艺术类院校学生特有的理性判断方式与造型基础的透视画法有着共同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学习造型艺术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点引导没有绘画基础的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较快进入造型艺术领域,循序渐进,分步骤了解造型语言的视觉规律,锻炼观察能力,学习表现形体、结构、空间等造型技巧,注重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使学生尽快掌握并提高造型表达能力。
4 基础训练在非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教育中的意义
造型基础课除了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多的是需要开掘他们潜在的构想能力,拓宽他们相对狭窄的造形观念,引导他们去寻找和发现更多的视觉元素和更多的表现手段,而不是局限于在某一種技法和手段上具体的传授。在开启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意识和创造力的同时,又需要帮助其摒弃自身的传统线性思维之“顽习”。这既是艺术教学独有的特点,也是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与理工基础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区别。用阿恩海姆的话来确立艺术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艺术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它的基础被认为是感知;感知之所以受到鄙薄,是因为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与思维是两码事。因此,只有当那些教育家们和学校的管理者们懂得,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能,他们也才不会拒绝把艺术课列为重点课程。这种忽视艺术的倾向,只不过是在所有艺术研究领域中广泛存在的那种取消感官作用的倾向的最明显的表现之一。要想纠正这些偏见,最需要的并不是过多的美学和更艰深的艺术技术教育,而是使人们得到关于更普遍的视觉思维存在的雄辩事实。” [3]这段话的实质意义,对于真正理解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思维方式,阐明艺术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维方式,对于人的创造力和智性的提升、人格和人性的陶冶和完善,有着理性和逻辑思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互动交流、和不断变革、求新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有意味的视觉形式的过程。把握了过程,结果就是自然的了。造型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因思维开放,内容贴切,措施合理,消除了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因涉及艺术学科内容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激发起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积极配合教学,参与教学训练过程,学生思维表现活跃主动,视野开阔,视觉敏锐,知识结构更具广泛性和多样性。夯实基础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准确传达设计信息的能力,也要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修养,为塑造优秀设计师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焦成根.关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J].装饰.北京,2002,(7):68.
[2] 康辉,李宏威.工科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教学构想与实践[J].装饰.北京,2004,(10):73.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一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 造型基础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成为就业的热门专业,国内百余所高校先后增添了设计类专业。就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大抵有四类院校(系):一是专业艺术院校;二是各级师范院校中艺术设计教育系(院);三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中的艺术设计系;四是在综合性大学和其它专业大学中近年中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1]其生源主要分为艺术类文科学生和理工类理科学生,通常按此分为艺术类设计专业和非艺术类设计专业。中国的设计类教学,是建立在造型教育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各个高校对设计类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扶持,大部分非艺术类院校造型基础课教师都来源于艺术院校。但是由于非艺术类院校有着不同于艺术院校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所以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训练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沿用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对习惯逻辑思维的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而言,突然要学习一种更多是靠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难度,影响其造型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寻找既适应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环境和学生思维特点,又满足该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及训练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很难为培养出合格的设计师提供全面的素质保证。本文就非艺术类院校的造型基础教学作如下探讨,以期能对改进教学能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2 造型基础训练在设计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受近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艺术类院校也相应的扩大了招生面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分文理科)经过短期的强化培训可以轻松的进入艺术院校学习。通过几年来的观察与研究,如果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要求的话,这个短期培训所学得的造型基础知识对于更深入的艺术设计学习是基本够用的。而对于许多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没有经过这样的有关造型基础的培训而直接进入高校进行设计专业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的对造型基础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设计手段与设计表现手法单一,设计成果不尽人意。所以造型基础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就提高设计的能力而言,无论是艺术类院校还是非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学生,造型基础教学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作为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阶段的课程教学,其目的概括地讲是通过观察、分析既定客观物象,发现其中各种构成艺术美的形式要素,目的是培养敏锐的形体空间感受和审美能力;分析、提炼客观物象中的形式要素,运用一定的表现技能将其描绘出来,以锻炼创造形式与准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2]
造型基础训练对于培养设计师是至关重要的。它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直接的是最初的对静物、石膏像、头像、半身肖像等作绘画性素描,或者是被局限在狭隘的造型意义和表现范围内的点线面构成。如草图、效果图、模型技术等。设计草图要表达设计构思的意图,虽不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却很讲究整体形象及物体的空间结构关系。间接的如线条、色彩、块面、肌理、空间、大小、比例等视觉元素,已经被大大地拓宽了其构成意义的范畴,扩展了基础造型在广义上的视觉容量,帮助创造者寻找灵感、构思创意,催生出想象与创造的动力,为创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表达空间。
3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非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造型基礎教学工作不同于艺术院校,需要根据该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造型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断创新、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重新审视传统,检讨以往的经验得失,提取并保留以往教学的精华,重新整合教师资源和调整艺术基础教学体系的总体架构,重新定位和明确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任务、意义、作用和功能,乃是进一步推动非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
3.1 教学模式改进
艺术类学生有过入学前的强化培训,入学后的专业基础教学往往事半功倍。他们注重对各种形态的视觉要素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短期内就具有了较强的主观再现性,艺术性、抽象性、创造性的的表达能力。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大部分入学前基本没有绘画基础,这就要求必须从最基本的造型基础学起。但是目前许多非艺术类院校的设计类教学方法沿袭其他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上的绝对理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分步进行,并且课时量均等,这样做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不能得到更多的提高。殊不知造型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建立在非常感性的基础上的,无须用大量的理论课时去讲解,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会,教师则在学生的体会过程中辅以理论引导,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实践与理论只是的协调理解的过程。这是在各艺术院校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值得借鉴的。另外,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对需要提高的感性认识的课程,如设计素描、色彩、构成、速写等,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学好这些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必要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避免学生似懂非懂而造成学习中的空中楼阁,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2 教学对象的认知
非艺术类院校学生一般都文化课基础扎实,逻辑思维严密,理性分析能力强,习惯于抽象思维,但形象思维、直觉判断和想象力相对较弱。他们对艺术类素描、色彩课普遍存有焦虑,极易产生排斥心理。艺术设计是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人类文化的结合。这样的学科特征,面对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群体,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应当做深层次的思考,应当更科学、更实用。对学生我们要扬长补短,尽量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尽量弥补学生的劣势和短处,减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困难和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本功的练习,使其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基于实际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理性执教,探索出适应本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及训练方法,以提高非艺术类院校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在现实条件下,面对教学的主体—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应着眼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从长远看,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对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在绘画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符合本学科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员的较高要求。
3.3 教学重点的确立
非艺术类院校学生造型基础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对形的浓缩与提炼能力,重点放在表现物体整体结构的空间关系,如通称的结构素描,使学生掌握基本写实性技巧,能够相对客观地再现具体环境中的物象。其主要是作为塑造物体客观真实形态的主要手段来使用,具有客观写实性,力求表现其真实性与合理性。强调学生对造型基础的本质意义的认识,有益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艺术基础教学整体的把握能力,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设计”本质的认识。
3.4 教学方法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教学方法亦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作为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非艺术类学生设计教学的具体特点。如通过非艺术类院校学生特有的理性判断方式与造型基础的透视画法有着共同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学习造型艺术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点引导没有绘画基础的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较快进入造型艺术领域,循序渐进,分步骤了解造型语言的视觉规律,锻炼观察能力,学习表现形体、结构、空间等造型技巧,注重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使学生尽快掌握并提高造型表达能力。
4 基础训练在非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教育中的意义
造型基础课除了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多的是需要开掘他们潜在的构想能力,拓宽他们相对狭窄的造形观念,引导他们去寻找和发现更多的视觉元素和更多的表现手段,而不是局限于在某一種技法和手段上具体的传授。在开启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意识和创造力的同时,又需要帮助其摒弃自身的传统线性思维之“顽习”。这既是艺术教学独有的特点,也是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与理工基础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区别。用阿恩海姆的话来确立艺术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艺术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它的基础被认为是感知;感知之所以受到鄙薄,是因为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与思维是两码事。因此,只有当那些教育家们和学校的管理者们懂得,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能,他们也才不会拒绝把艺术课列为重点课程。这种忽视艺术的倾向,只不过是在所有艺术研究领域中广泛存在的那种取消感官作用的倾向的最明显的表现之一。要想纠正这些偏见,最需要的并不是过多的美学和更艰深的艺术技术教育,而是使人们得到关于更普遍的视觉思维存在的雄辩事实。” [3]这段话的实质意义,对于真正理解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思维方式,阐明艺术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维方式,对于人的创造力和智性的提升、人格和人性的陶冶和完善,有着理性和逻辑思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互动交流、和不断变革、求新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有意味的视觉形式的过程。把握了过程,结果就是自然的了。造型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因思维开放,内容贴切,措施合理,消除了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因涉及艺术学科内容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激发起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积极配合教学,参与教学训练过程,学生思维表现活跃主动,视野开阔,视觉敏锐,知识结构更具广泛性和多样性。夯实基础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准确传达设计信息的能力,也要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修养,为塑造优秀设计师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焦成根.关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J].装饰.北京,2002,(7):68.
[2] 康辉,李宏威.工科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教学构想与实践[J].装饰.北京,2004,(10):73.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一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