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在草尖上的情思——古典诗词中的“芳草”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草”与离情别恨结了缘,就如同“柳”留人,“雁”捎书一样,“草”也演变成了一个思乡惜别的典型意象。
  关键词:芳草;柔肠粉泪;别情离恨;旅思乡愁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70-02
  中国诗歌讲究含蓄隽永的意境美,而意境的营造往往要借助特定的意象,因而中国的诗歌向来注重意象的使用,古诗词尤其典型。
  春风骀荡,万物复苏。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小河,吹“青”了绵绵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的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自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后,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草”就与离情别恨结了缘,就如同“柳”留人,“雁”捎书一样,“草”也演变成了一个思乡惜别的典型意象。
  一、春草碧色中的柔肠粉泪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开头从“河畔草”起兴,再借草之绵长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尽思念。丈夫很久没回家,“我”这个满怀离绪的妻子,看到河边的草发青了,节序推移,更触愁思。青草沿着河堤延伸得很远很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由草色的绵绵,想起河堤上那条通向天涯的道路,想起那个踏着这道路远去的心上人。“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的《苏溪亭》边,野草茁壮生长,遍地青青。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为下文倚栏人渲染了环境气氛。在东风的吹拂中,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漫漫青草,触动了思妇内心的隐忧,叹游人不归,佳期错过。倚栏人的无端惆怅,不尽哀愁,都在了这一川烟草里,这漫漫的春草,都幻化成了思妇绵绵不绝的情思,也成了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数次抚起那束风中的草,又无数次给那束草起满相思的名字。
  二、大地春回时的别情离恨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专写草的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堪称草诗中的典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上春草茂盛,一年一度枯萎后又返青,连绵不绝。野草生命力极其顽强,野火燃烧不尽,春风一吹又吐绿生长。伸向远方的芳草蔓延在古道上,阳光照耀下草色青翠。又要送别友人了,别情犹如春草蔓生,无边无际。这是一首咏物送别诗,前四句写草,暗喻送别,后四句写别,不离春草。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是如此迷人,然而在这诗一样的背景下,却是令人惆怅万分的送别之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时此刻,似乎这芊芊芳草的每一个叶片都饱含着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林逋)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的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中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宋·秦观《八六子》)此词当是词人从扬州回高邮时路过斗野亭所写。“恨如芳草”两句,与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非常相似。茂密的芳草,无边无际,铲尽了又生出来,以此形容离恨的缠绵无尽,非常富于形象性。词的发端贵在突兀,这几句因此被《宋四家词选》称为“神来之笔”。
  三、斜阳遥天外的旅思乡愁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这是远离故乡,空斋独坐的韦应物,在寒食凄冷的氛围中,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诗句是明写,语意实;楚辞中的则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多么明媚的春光,多么迷人的春景,然而当崔颢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眺望汉阳城,这萋萋芳草牵出的却是作者乡关何处、归思难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人言落日尽处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范文正公在用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后,又用“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春回而人不归,秋去而人难随。这里的芳草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注目望乡的游子难以为怀,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也就怨不得范文正公用“无情”二字指斥它了,词人由写景自然隐透出乡思离情。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古人笔下,草诗屡见不鲜,又屡见屡新,以草歌咏、寄赠、送别、言志,所涉及的题材和内容极为广泛。“芳草”历来也是相思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意象是诗歌的精灵,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浓缩体。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萋萋芳草和诗(词)人的情思之间,不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关系吗?
其他文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化学教育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观念更新的巨大冲击。本文结合当前科学教育发展背景
成人高校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多样化的教育市场,在管理方法中必须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以适应时代的变革.今后成人高校需要增加自主决策的权利,学会主动地适应社会与市场的
小学计算能力是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也应该具备有的计算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计算差错多, 准确率低,计算能力差,常有错误出现,如错写、漏写。学生也认为无
张闻天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尤为可贵的是对党内斗争的理论与实践的独特贡献。他在这方面的思想与理论,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就是:正确认识与判断党内矛盾的性质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根本前提,从实际出发,开展反“左”反右的两条战线的斗争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主要标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科学方法是正确途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组织保证。这几方面互相关联、相互制约,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学习、研究、宣传张闻天关于党内斗争的思想与理论,对于加强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大
诚信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可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各种诚信缺失行为,不但侵蚀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且损害了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名誉。文章从诚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文章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根本党组织自身建设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组织自身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163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视为经
今年是孙中山诞生一百十五周年。这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存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本文试就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以后,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一再强凋“五权宪法”对于立国的重要性。他认为“五权宪法”是建设国家的“基础”,是“一个治酮的根本大法”①。只有“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②只有实行“五权宪法”,则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完全无缺的治理”,国家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
在苏联进入大规摸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十年代,斯大林根据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要求,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两个著名的口号。这两个口号,是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重视。
本文从教、学以及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为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研究提供依据和建议。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样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尽管如此,一些高危疾病依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对于人类的健康而言,通过对相关标志物的灵敏检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