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普九”时代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归因分析

来源 :教育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z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普九”时代,农村初中生的“隐性辍学”现象不容忽视,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和梳理,发现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既有教育外部因素,也有教育内部因素,主要有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及个体方面四大因素。
  关键词:隐性辍学;农村初中生;社会;学校;家庭;个体
  后“普九”时代,辍学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隐性辍学”现象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课题组承担“河南省农村初中隐性辍学调查研究”项目,对样本县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危害不容忽视的“隐性辍学”现象在农村初中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而且呈上升趋势。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和梳理,探索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巩固“普九”成果,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课题组研究发现,这些年来,农村初中生中隐性辍学人数呈现出居高不下的趋势,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5%,有的学校达到近15%,甚至最极端的学校将近30%,这一现象是我们教育界人士不愿意看到的。在對调查研究所得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探寻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的影响因素,课题组认为主要有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及个体方面四大因素。
  1社会方面
  1.1新“读书无望论”观念盛行
  根据调查研究,经济因素已经不再是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的头号原因,而新“读书无望论”取代“读书无用论”成为导致隐性辍学的主要因素。国人大多认可知识的价值,甚至把教育上的投入当做一种投资。但是与计划经济时代接受教育可以获得好工作相比,社会转型时期,就业的巨大压力,社会的强烈竞争等使通过教育投资取得向上流动的希望趋于渺茫,导致对于教育上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不断降低,对教育价值的功利主义导致放弃教育。
  1.2经济浪潮冲击学校教育
  伴随着社会转型,农村人员谋生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周边人员外出打工,或者参加出国劳务等短期获利现象对农村初中在校生刺激很大,较为枯燥的学习生活与“外面精彩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部分学生盲目效仿而离开校园。而且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中农业和工业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并不高,在短视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农村家长对于辍学打工的农村初中生多采取默许态度,诱使部分在校读书的学生隐性辍学。
  1.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我国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衡,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巨大。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起点低,教育环境差,占有的教育资源薄弱,却要面临同样的选拔性中考和高考,农村学生在中考和高考竞争中,显然是处于劣势的,造成农村大多数孩子求学希望渺茫。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农村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绝对优势根本不明显,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性质上的差异。因此,农村中的一些孩子,义务教育中途扔下书包,另谋生活,导致隐性辍学率城乡差异显著。
  1.4“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
  封建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官僚主义依然屡见不鲜,为了“乌纱帽”和政绩工程,部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隐性辍学情况存在忽视或者隐瞒现象。学年初,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进行义务教育相关宣传动员工作,并统计入学率、辍学率等数据上报主管部门,但缺乏进一步追踪和动态监管。上级主管部门则疏于调查和督导,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隐性辍学率”的攀高。
  1.5各种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对于外部社会的认知大多依靠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而这些媒体都是城市化中心取向的。又加上近年拜金主义的抬头,各种大众传媒宣传充斥着物质文化、享乐主义等。大众传媒中奢华的生活景象与压抑的校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早早进入社会“闯荡”,就成了很多农村初中学生的愿望。
  1.6相关法律界定模糊
  我国在《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政府、社会各界、家庭和学校都有保障每个适龄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表面上看来是控辍人人有责,实际上却是控辍政策执行主体缺位,彼此之间没有明细具体的责任界限。而且我国较早就针对辍学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条例,但是其强制力度较弱。再加上一直以来公民法律教育薄弱,法律宣传不够,从而造成学生事实上的隐性辍学。
  2家庭方面
  2.1家长对教育信心下降
  由于“读书无能论”的抬头,一些家长看到,同是外出打工,小学毕业生并不比高中毕业生有明显劣势,甚至即使是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有的家庭不愿意承担风险供孩子读书。
  2.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
  近年来,国民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家庭相当贫困。虽然中学阶段花费并不多,但贫困家庭仍无力顾及,便不得不牺牲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2.3家长法律意识淡薄
  虽然《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证子女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仍然存在着部分家长法制观念淡薄,未正确认识“义务教育”之强制性,盲目地认为孩子接受不接受教育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对孩子上学采取消极的态度。
  2.4家庭监管不力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家长疲于奔波,无暇顾及孩子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近年来在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家庭监管常常缺位,在思想引导和学业辅导方面双重缺失,逐渐演绎成隐性辍学,甚至最终辍学。
  2.5家庭结构特殊
  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缺失等原因也是造成隐性辍学的主要因素。单亲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学生自身残疾及家中有需要照顾的病人等类型家庭都是隐性辍学高发的家庭类型。例如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辈,隔代教养时,祖辈容易偏重物质生活的照顾,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孩子易误入歧途,产生隐性辍学。   2.6家庭教育失当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言谈举止、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目前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不得法。现实中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过分严格等家庭教育中失当行为都容易造成学生隐性辍学。
  3学校教育方面
  3.1素质教育理念落空
  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性、奠基性事业,是为国家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公民打基础。但现实状况是基础教育背离了其根本旨趣,直指升学。于是,一些中学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暗地里对学生“分流”,编排所谓的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学困生也自我放弃。
  3.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由来已久,近年来经过特岗计划等方式进行大量补充,但是仍然缺编严重,生师比居高不下;农村中学教师有一部分是“民转公”,底子薄弱,近年来农村中学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大多是学歷补偿型教育与培训,其真正的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提升并不明显;农村初中教师教非所学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教师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老套,教学缺乏吸引力,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们自身也面临各种压力,教学、科研、继续教育、考核评价、家务事等使其分身乏术,对于隐性辍学的学生无暇顾及;依据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刚性机制使部分教师产生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学困生实施“冷暴力”,导致其隐性辍学。
  3.3教育管理模式僵化
  隐性辍学现象的滋生蔓延暴露了学校管理体制僵化,管理工作形式化的问题。学籍管理形式化,对学生真实的流失或流向不明;思想教育工作不扎实,未能触及学生心理动态;教师管理偏刚性、评价方式机械化,导致教师对工作渐渐失去热情和创造力,甚至弄虚作假;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中存在功利主义,对隐性辍学现象的存在“心照不宣”。
  3.4农村初中课程亟需改革
  现行农村初中课程体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课程结构仍然单一,“绿色证书”教育与技术培训等执行过程中弹性大,仍以升学为唯一旨趣;课程知识化倾向仍然严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未能落实,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需求之间脱节;农村课程资源相对短缺,且对已有的资源开发、利用也不够;课程评价“分数唯一”,单一、教条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进而隐性辍学。
  3.5应试教育余威延绵流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隐性辍学是应试教育的附属品。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强制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造成压力,学生课堂和课外时间都出入于书山题海,学习兴趣低落,于是越到高年级隐性辍学的学生就越多。
  3.6教育教学不能因材施教
  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适合其特长的教育教学,但是现实中的大班额、一刀切、模式化的教育模式,磨灭了一部分学生的潜能。面对严酷的升学压力、班级的严重超员、传统教学方式等导致了学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经过“厌学”和“隐性辍学”期之后,最终走向辍学。
  4个体方面
  4.1厌学情绪是隐性辍学内部推手
  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日渐普遍,有着或者曾经有着厌学行为的学生人数超过一半以上,厌学位居隐性辍学个人因素的首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内驱力,又加上学习不得法,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常常失败,刚性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进取的信心,然后形成厌学,造成学生隐性辍学。在调研中遇到某个案,尽管学校领导、教师多次深入学生家中家访,但学生仍无动于衷,坚持不再回到校园。
  4.2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是隐性辍学的助推器
  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这个关键期,成长中的个体逐步认同社会规则,形成社会和自我的同一感,形成自我角色认同。而且,他们希望张扬个性,获得独立自主的权限;他们乐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希望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对家人和老师有一定依赖感,但又常常带有叛逆心理,同伴是这一时期核心的重要他人;他们渴望摆脱幼稚的形象,贴上成熟的标签,所以故作深沉;繁重的学习任务,单调的学校生活令其感到一定压抑,产生厌倦和逃避的心态,演变为隐性辍学。
  4.3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隐性辍学的内驱力
  长期以来,考上大学、找个好的工作是大多数孩子读书的价值追求,但由于农村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加上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育教学方式单调枯燥,教育质量不够乐观,而且农村初中后教育出路少,大多数学生的升学需求得不到满足,严峻的就业形势又挫败学生的进取劲头。再加上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遭受了老师和同学的讽刺挖苦、歧视、压制打击等,伤害了自尊心,体会不到自我价值感。学生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容易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
  4.4同辈因素是隐性辍学的助燃剂
  农村初中生的辍学还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既包括同学,也包括在社会上认识的其他同龄朋友。同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同辈欺负上,也就是同龄朋友对其生理上的欺负和心理上的歧视。有的同学在学校被歧视或者遭到暴力行为,产生逃离学校的行为。另外同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同辈习得上,也就是不少农村初中生受到同龄朋友的不良习惯或行为的感染,在效仿和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产生逃课等辍学行为,从而踏上辍学的道路。而且由于身边其他辍学同伴进入社会后,显得很“自由”,不再像在学校上学时有学校和老师的管教束缚;有些学龄人口外出务工“衣锦还乡”等,都会刺激、吸引部分厌学的农村初中生,也跟着逃离学校。
  课题组仅仅是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学理上的归因分析。实际上,对于隐性辍学的个案而言,原因通常可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隐性辍学的农村初中学生个体因材施教。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各方都要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鼎力配合,自觉履行义务,积极改善“隐性辍学”状况,让所有的适龄青少年都能切实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社会进步。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内容,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的成效。针对小学生普遍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将游戏化教学运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重点围绕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用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关键和根本。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期刊
教会学校从客观上讲带来了近代西方学校教育的模式,传播了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女性接受教育是当时教会教育的重要特色,教会学校让近代中国女性走出了闺阁,冲出了封建礼教的樊笼,接受了新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旧伦理对于女性的禁锢。体操、田径、游泳、篮球、排球和乒乓球是当时教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的开设使中国女性在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体育,对近代中国女子
期刊
摘要:采茶音乐是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完善其内涵分析,并将其全面有效融入到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声乐教学价值和艺术,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声乐教学活动中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教育。本文拟从当前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要求,根据采茶音乐体系内涵分析,从而探究采茶音乐对整个声乐
期刊
摘要:四功五法是我国传统戏曲的基本功,是戏曲表演的基石,合理借鉴能很好地促进声乐教学,应把既有的成功实践规范化、教材化,使之更易于操作。声乐艺术向传统戏曲学习,有利于改变“千人一面”的现象:要重点吸取传统戏曲在表演和扮相上的优势,借此推动声乐表演更加赏心悦目、更加唱演俱佳。力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发展中国声乐艺术,实现新的繁荣。  关键词:四功五法:传统戏曲:声乐教学:中国声乐艺术  四功五法是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吸取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教训,探讨了阅读教学中“起、承、转、合”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起”,就是进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找出课文中的新词汇、新句子、新语法、重难点。“承”,就是阅读分析理解课文。“转”,即由此及彼,学以致用。“合”,巩固当堂知识。这一连串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课文;课堂教学;过程;起承转合 
期刊
摘要:我国统一高考模式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应试化教育日趋严重,其不利于学生个性化选拔和大学多元化发展的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提出在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上探索“统一考试、分层录取”改革试点模式,用于探索优秀人才的选拔。  关键词:招生改革;多元化;自主招生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国外学者目前对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各采用什么样的录取模式,所采用的录取模式能
期刊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将首次参加新高考的高中生的学业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自我认识较明确而对新高考改革(环境)的总体认识不足,对学业规划认知缺乏、行为缺失,缺乏学业规划指导经历,并对获得学业规划指导尤其是开设相关课程的需求较大。在综合分析本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开展学业规划指导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生;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
期刊
摘要:学生考试具备历史思维能力会如虎添翼;家长投资理财具备历史思维能力会更理性,收益大增;教师拥有历史思维能力会让科研水平上台阶。总之,历史思维能力使人更聪明。  关键词:高考真题;生活理财;黄金;课题;历史思维能力  无论做一个应试的学生,还是每天睁开眼就面对无数信息的每一个老百姓,都需要具有信息搜集、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培养放在高中阶段是合适的。那么培养的渠道问题就值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代教育方式的快速改革,如何适应教学目标设计教育计划并高效实现考试教务系统的管理,成了每个高校关注的重点,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教育计划是一个高校的建设蓝图的基础,而考试教务管理的实现则是完成教育计划的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务管理程度的重要标准和核心。本文论文主要针对教育计划的设计与考试教务管理的实现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立足本校的教学特色之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并
期刊
摘要:特岗教师群體的有效管理对于“特岗计划”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的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组织与员工之间要求与期待的心理契约为特岗教师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从特岗教师的内在发展要求,还是从组织管理的外在实然状况,心理契约的有效构建都是必需的。从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进行较为详细地分析,可以为国家以及学校管理者对特岗教师的管理提供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契约;特岗教师;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