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松与紧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Tang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要放“松”;至于还要收“紧”,却鲜为人知,似乎是个悖论。根据笔者多年练习的体会,可以肯定地说:有“紧”!这不仅不是悖论,而且属于传统太极拳本来应有之义。但这种“紧”,用的是“意”和“气”,而不是“力”,与日常人们感受中的那种“僵”、“硬”的“紧”的概念,完全不同。
  不应忽视,太极拳中有个基本规则——对称对应关系,即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内与外以及虚与实、开与合、呼与吸等等。而“松”与“紧”,也是整体对称对应关系中的一对。这些诸多的对称对应关系,或者说矛盾关系,彼此是缺一不可的。二者之间若缺其一,就失去了对称对应;失去了对称对应,就会出现不平稳;立身不平稳,是拳家所忌,尤其作为内家拳的太极拳,更是大忌。这里,单说“松”与“紧”,就从“松”与“紧”的关系中,来看彼此的互相依赖和不可或缺性。
  


  “松”与“紧”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
  “松”,以“紧”为存在前提;反之,“紧”,以“松”为存在前提。没有“紧”,就没有“松”;有“松”,就必然有“紧”。
  “松”与沉、下相连;“紧”与起、上相随。如果,只有“松”而没有“紧”,这身躯不整个儿向下松塌了吗?设想,这时“起”、“上”都不存在了,拳架还如何能盘得起来呢?这正是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的毛病:“偏沉则随”。
  “松”与“紧”,在盘拳架中表现为下述三种状态:
  (1)“松”、“紧”互有侧重
  一般在起、转时,“紧”的状态要重些、多些,因为这时用的是“顶劲”,“顶劲”可使力位上移,减轻下身负重,转招换势就显得轻灵了。
  一般在“开”之稍前,即寓“合”意,“合”时,“松”沉的状态要重些、多些,因为这时用的是“沉劲”,“沉劲”可加大“开”的力度。
  (2)“松”、“紧”各半或对等
  指对称对应位点,相称相应和对拨对拉的劲势。
  (3)“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太极拳论》上讲:“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又说:“如意要向上,即离下意”;反之,亦然。前后左右,同理。譬如,在盘拳架中,当“松”开下沉时,即寓上意,当收“紧”上起,同时下、上有“松”有“紧”,相称相应,对拔对拉,使身体自然趋于中正。完成这一动作,靠的是“意”领“气”促,虽说有“紧”,并不是硬、僵、绷意义上的“紧”,而是增进了“松”的境界。这是因为有对立面,即“紧”的调节。调节之后的“松”,属于再“松”;再“松”,比初“松”,在“松”的程度上要大些。反之,“紧”,有对立面,即“松”的调节,调节之后的“紧”,属于再“紧”;再“紧”,比初“紧”,在“紧”的程度上要大些。这样,“松”、“紧”交替进行,并加深着“松”和“紧”的境界和力度。“松”到极致是“紧”;“紧”到极致是“松”。这是“松”、“紧”互相联系和转换中的自然劲势和实际感觉,反映了“松”、“紧”相通,物极必反的道理。
  当“松”时,是“呼”气;当“紧”时,是“吸”气。所以,“松”与“紧”,体现在“呼”与“吸”中。
  “松”与“紧”,同“虚与实”、“合与开”。是相一致的,因此,“松与紧”、“虚与实”、“合与开”,都体现在“呼”与“吸”中,或者说,“松与紧”、“虚与实”、“合与开”这些相称相应关系,是统统通过“呼”与“吸”这一对对称对应关系来协调和动作的,正如拳论中所说:“气为旗”。
  随着盘拳架中的上起下落,左旋右转,进步退步。“虚与实”、“合与开”、“松与紧”,在“呼与吸”的协调动作下,配合得极其顺遂,非常默契,十分自然,从而使周身出现一种松柔绵缠的轻灵势和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这时,你就会对太极《十三势行动心解》中所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有一些领悟了。
  
  
其他文献
加强这三个重要素质应做些什么?不应做什么?  武术家总是在不停地寻找提高速度、加强力量和爆发力的方法。又有哪个拳击手不想在对对手的进攻做出快速反应的同时还能发出快速而准确的拳击或回踢。  在许多据称可以提高速度、加强力量和爆发力的练习中有:爆发性举重、持重器械练习、下肢练习。然而,在选择哪个练习之前最重要的是分清事实与幻觉。    爆发性举重  在力量训练领域中,最热门的一个争论话题就是以某个速度
期刊
擂台搏击残酷激烈,险象环生,胜与败主要取决于选手技战术的发挥与运用。一个优秀的拳手,技术必定娴熟而全面,战术必定合理而科学。武谚云:“拳加跤,技更高”,又云:“远踢,近打,贴身摔”,充分说明了技法配合立体协同作战的优越性、必然性和科学性。  打中含摔,摔中寓打,连打带摔,是打摔组合的特点。一击未中或一击未倒(伤)之时,乘势而摔之,敌焉有不败之理!  打摔组合实属搏击之高级技法,望实战喜好者认真研习
期刊
腿法在捕俘搏斗中既可攻,又可守,因而颇受各国特种部队的重视,而且拳谚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因此实战中腿法的运用如何,往往是取胜的关键。腿法具有攻击距离长、打击力度大、动作隐蔽性好、机动灵活等特点。当然,实战中对习者的要求也十分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较大,需要日后不断地研究。  腿法主要有正蹬、侧踹、横打、弹踢、截腿等。    一、正蹬腿    (一)发腿原理  在格斗式的基础上,以左腿为例。
期刊
形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表演价值,早已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学练者遍及神州大地,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了帮助初学形意拳的朋友们纠正和克服在学练形意拳过程中较常见的毛病,现将这些毛病归纳为“十病”,一一列举,望朋友们注意克服:  1、歪头缩颈,其势不正,前俯后仰,皆身是病。  2、张口吐舌,双目无神,任督难通,视物不清。  3、左右歪斜,驼背弓腰,重心不稳,步法不灵。 
期刊
十大灵法歌诀:    龙有搜骨缩为灵,虎有百战勇力生,鹰有藏爪抓攫巧,鹞有侧翅善飞腾,熊有出洞浑圆力,鸡有踩扑喙爪灵,马有奔蹄千里疾,飞燕取水身轻灵,金猴纵身灵而活,灵蛇拨草善曲伸,十大灵法真妙诀,久练身健功有神。    一、龙形灵法  歌曰:云从龙兮又从风,乘云腾雾游长空;忽然缩骨节节通,身小可如绣花针。  一、青龙缩身    1、青龙缩身右式  盘练法:以轻步站开始,左手左脚在前,右手右足在后
期刊
三、截拳道街头徒手格斗自卫    “一个搏击者必须经常保持心灵单纯,他的心目中只存有一个目标——如何搏击”,作为纯粹以实战为目的的武道,其过硬的打斗能力比任何花哨的“说”、“教”都更具有说服力与震撼力。振藩截拳道街头自卫格斗的真正实用并不在于形式的正确,也就是说,不论运用什么招式,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依靠它能击败对手而实现防身自卫的基本条件,才能够算是具有实效的。实战往往是非常现实的,你不能依
期刊
日本法西斯和德意志帝国在上个世纪酿造了人类最为悲凄的惨剧——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随着美国两颗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的相继爆炸,宣告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也标志着日本军事强国地位的消失。  然而好战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并不甘心接受失败的现实,长期沉默过程中,他们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忘记发展军事,没有忘记其称雄亚洲的野心和图谋。事实上,日本的军队是亚洲资金最雄厚、装备最好而且最现
期刊
        
期刊
六大开:顶、抱、单、提、挎、缠。  八大招: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掌,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抢爪,立地通天炮。  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几百年来在武林中一直充满神秘的色彩,关于它们的真面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六大开”、“八大招”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笔者作为沧州罗疃(音tan)八极巨窠张克明门下李书文、韩化臣(会清)、马英图的再传弟子,亲闻亲见亲历“六大开”、
期刊
中国武术从运动形式上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搏击运动包括推手与散手。在搏击中做到“知彼知己”的前提后,方有可能战胜对方。若要做到“知彼知己”,就要获取信息。在瞬间变化的搏击中,双方在适应与控制对方的过程中,客观上不断的主动或被动地交换着多种信息。人获取信息是由感觉来完成的。  我们先由推手说起。“听劲”是武术推手术语,长期以来在武术界代代相传。传统推手理论说:“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