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其提升学习的品质。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并发现能够促成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5-0010-02
引 言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体验也会延伸到各门知识的学习经历中,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有较强的进取心,会有意识地把学习作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将来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小学阶段是学生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
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真学习数学的信念,这容易使学生养成各种不良的数学习惯。如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作业拖拉,不能按时高质量完成。
二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差,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学生因为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可能导致对知识的认知有困难,进而降低学习兴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去思考数学问题,这样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重要的启蒙场所,对学生的经历以及习惯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例如,家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生也会对学习严谨、认真;如果家长善于倾听与交流,那么学生也会更具有耐心聆听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从而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反之,家长不良的行为、言语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听课习惯。
(三)学校环境
学校是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的主阵地,学校和班级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处事方式都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一)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只有专心听讲才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专心听讲,学生才能在倾听中积极思考数学问题,从而解决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口号提振学生的精神状态;通过小组评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其产生互相提醒和帮助的愿望;用个人奖励提高学生自律的信心,等等。教师提醒学生在课堂上思想不要开小差,减少课堂小动作,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从而充分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让他们多动手操作,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多提问,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多总结,让学生自己说,及时巩固课堂知识,也提高学生对比总结概括的能力,提升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思维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要及时对专注倾听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体会养成专心听讲学习习惯的积极作用。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成学习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生没有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不知道学习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就会存在课堂氛围、听课习惯较差的情况。学生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没有对数学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让数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产生想学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分阶段实施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怎么走。当学生发现方向不知道如何表述时,教师就此引入课题:方向的学习。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的诉求,也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加学习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包含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仔细研究教材和大纲,设计合理的预习学习单,提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进行课前预设探索,生成学习的愿望和探索新知的兴趣。这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设置参与环节,让更多学生投入知识的探索中。教师设置小组操作环节既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主动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这有助于一些能力欠缺的学生找到探索的方向,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升学习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之间的融洽感,促进学生间正面氛围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难点的回顾,比如每次上课前抽出五分钟提问,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知识,让重点和难点在每天熟悉一点的过程中被化解,帮助学生形成及时温故知新的习惯。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注重新授课堂参与度,建立一个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形成勤于思考、積极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质疑的习惯
质疑习惯的培养与形成能够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在课堂大胆发言,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只有知识内化成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够清楚地、富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历了一个知识整理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说给教师听,说给同伴听,帮同伴讲解题目等。教师要特别关注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多向这类学生提出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给他们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询问不愿发言的学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你是怎么想的?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对回答正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不善于、不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大胆发言的习惯,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困生增加提问次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应在学生心中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当教师因粗心而在解题中出现小错误时,学生一定要敢于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养成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利用同伴之间的正面影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常会受到同伴影响,形成不同的学习习惯,教师因应充分利用同伴学习特点,创造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合的问题与交流形式,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小组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小组成员的分配,使小组各成员合理分工、协作,有效发挥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效能。小组合作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教师还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帮扶结对,让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影响、督促、带动学习有问题的学生。比如请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提醒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注意听讲,督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发挥同伴的正面影响效应,建立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促进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用画图、举例假设等活动积极探索知识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愿意动手操作寻找答案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倍数关系的题目时,要教会学生画图,通过画图能把复杂的题意表现出来,把抽象的思维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发现画图的作用,从而愿意用画图辅助解决问题。又例如,在五年级几何学习部分:平行四边形的底增加一倍,高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道题可以有很多种解题思路,但是刚刚接触的学生可能找不到头绪。这时如果他会用举例代入的方法,假设平行四边形原来的高是4厘米(方便缩小),底是1厘米,原来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变化后底为2厘米,高为1厘米,面积为2平方厘米,得出面积会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这样就让学生发现原来很多复杂的问题只要用合适的方法都是能够解决的。
(六)培养学生善于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系统且相互关联的,学会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发现數学知识间的关联性,进而增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既回顾了旧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梳理知识和构建思维导图的习惯,每单元教学结束,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让知识脉络更加清晰。该学习习惯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结 语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不怕麻烦,坚持不懈,从课前引导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作业设计,从这些环节入手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要勤提要求,勤做检查,勤于沟通,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多与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和纠正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许志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方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蒋梦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石凤丽(1974— ),女,江苏仪征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5-0010-02
引 言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体验也会延伸到各门知识的学习经历中,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有较强的进取心,会有意识地把学习作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将来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小学阶段是学生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
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真学习数学的信念,这容易使学生养成各种不良的数学习惯。如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作业拖拉,不能按时高质量完成。
二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差,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学生因为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可能导致对知识的认知有困难,进而降低学习兴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去思考数学问题,这样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重要的启蒙场所,对学生的经历以及习惯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例如,家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生也会对学习严谨、认真;如果家长善于倾听与交流,那么学生也会更具有耐心聆听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从而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反之,家长不良的行为、言语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听课习惯。
(三)学校环境
学校是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的主阵地,学校和班级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处事方式都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一)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只有专心听讲才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专心听讲,学生才能在倾听中积极思考数学问题,从而解决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口号提振学生的精神状态;通过小组评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其产生互相提醒和帮助的愿望;用个人奖励提高学生自律的信心,等等。教师提醒学生在课堂上思想不要开小差,减少课堂小动作,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从而充分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让他们多动手操作,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多提问,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多总结,让学生自己说,及时巩固课堂知识,也提高学生对比总结概括的能力,提升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思维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要及时对专注倾听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体会养成专心听讲学习习惯的积极作用。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成学习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生没有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不知道学习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就会存在课堂氛围、听课习惯较差的情况。学生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没有对数学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让数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产生想学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分阶段实施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怎么走。当学生发现方向不知道如何表述时,教师就此引入课题:方向的学习。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的诉求,也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加学习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包含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仔细研究教材和大纲,设计合理的预习学习单,提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进行课前预设探索,生成学习的愿望和探索新知的兴趣。这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设置参与环节,让更多学生投入知识的探索中。教师设置小组操作环节既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主动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这有助于一些能力欠缺的学生找到探索的方向,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升学习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之间的融洽感,促进学生间正面氛围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难点的回顾,比如每次上课前抽出五分钟提问,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知识,让重点和难点在每天熟悉一点的过程中被化解,帮助学生形成及时温故知新的习惯。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注重新授课堂参与度,建立一个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形成勤于思考、積极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质疑的习惯
质疑习惯的培养与形成能够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在课堂大胆发言,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只有知识内化成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够清楚地、富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历了一个知识整理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说给教师听,说给同伴听,帮同伴讲解题目等。教师要特别关注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多向这类学生提出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给他们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询问不愿发言的学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你是怎么想的?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对回答正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不善于、不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大胆发言的习惯,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困生增加提问次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应在学生心中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当教师因粗心而在解题中出现小错误时,学生一定要敢于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养成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利用同伴之间的正面影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常会受到同伴影响,形成不同的学习习惯,教师因应充分利用同伴学习特点,创造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合的问题与交流形式,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小组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小组成员的分配,使小组各成员合理分工、协作,有效发挥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效能。小组合作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教师还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帮扶结对,让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影响、督促、带动学习有问题的学生。比如请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提醒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注意听讲,督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发挥同伴的正面影响效应,建立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促进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用画图、举例假设等活动积极探索知识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愿意动手操作寻找答案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倍数关系的题目时,要教会学生画图,通过画图能把复杂的题意表现出来,把抽象的思维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发现画图的作用,从而愿意用画图辅助解决问题。又例如,在五年级几何学习部分:平行四边形的底增加一倍,高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道题可以有很多种解题思路,但是刚刚接触的学生可能找不到头绪。这时如果他会用举例代入的方法,假设平行四边形原来的高是4厘米(方便缩小),底是1厘米,原来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变化后底为2厘米,高为1厘米,面积为2平方厘米,得出面积会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这样就让学生发现原来很多复杂的问题只要用合适的方法都是能够解决的。
(六)培养学生善于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系统且相互关联的,学会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发现數学知识间的关联性,进而增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既回顾了旧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梳理知识和构建思维导图的习惯,每单元教学结束,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让知识脉络更加清晰。该学习习惯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结 语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不怕麻烦,坚持不懈,从课前引导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作业设计,从这些环节入手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要勤提要求,勤做检查,勤于沟通,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多与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和纠正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许志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方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蒋梦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石凤丽(1974— ),女,江苏仪征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