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信任与责任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ome_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领导人换位思考
  
  角色转换
  
  田薇:过去改革开放30年很多人有机会了解中国,并和中国一起发展,这其中当然包括我们跨国公司,他们和中国一起成长,成为中国经济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跨国公司这些年来的发展,他们的角色有什么样的变化?
  孟:我觉得越是危机的时候,整个社会,不管是你坐在圆桌的哪个方向,都一定要想到在全球一体化大环境里面,大部分时候,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所以,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较积极正面的影响。
  高群耀:中国经济有外企、民企、国企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现在跟十几年前我做微软中国区总裁的时候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对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量对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外企已经不再是当年那样的外企,外企依据原来所谓的靠投资,靠管理经验,我想这些优势基本消失了。今后,外企是否能立住脚,如何建立品牌的信任,给中国的未来提供一些新的展望和承诺所带来的责任,挑战是巨大的。
  林正刚:外企、国企应该做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他们都需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企业做一定的投资;第二,一定要有社会责任;第三,如果你做业务,也需要跟所在国家的发展方向一致。现在整个中国来讲最缺的是人才。所以,这方面可以看到,外企多年来很多投资都是在培养人才,我们是大量的投资,不光是从企业本身利益来做投资,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利益放在前面,如果处理好这事情,企业利润一定能够照顾到。
  陈黎明:从B P公司来说,在长期的合作过程当中,我们跟中国政府、合作伙伴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跨国公司,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业务成长,还要考虑到国家的需求,比如说能源安全对中国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在这个方面,B P跟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合作。
  
  行动最重要
  
  田薇:中国公司走向世界,在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合作需要进行,当然也会有更多政府关系需要推动。怎么在政府之间建立一种共识,来进一步加强在座各位公司的信任与责任?
  陈黎明:要建立互信,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把你所说的话付诸于行动,跨国公司一样,国内企业一样,政府也是一样,大家看的是你的行动。
  林正刚:特别触动我的就是行动,我说一个例子,5.12大地震的时候,我们在2008年7月1日承诺了,拿出3亿人民币支持四川重建。可不久之后,金融风暴来了,我们C E O特别用视频跟四川副省长通话,坚持不会因为金融风暴而放弃承诺。通过这些行动,四川省政府对我们公司的信任大大提高,所以行动是最重要的。
  孟:不管是中国公司、外国公司,大家要身体力行。高通公司和中国的公司一起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我们帮助他们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高通公司利用在海外市场的资源,帮助我们的合作客户、合作伙伴,一起走出中国市场,进入海外市场;走上去就是要在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一定要走上一个台阶;走进去,即走进国外、国际的主流市场。
  高群耀:改革开放30年,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政策的改变,以及政府对很多新产业的了解,都与外企在中国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外企有它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跟现在这一代领导人建立了信任。
  陈黎明:15年前到中国来投资,拿着钱就能找到项目,今天看,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光拿钱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找到投资的机会,如何跟中国企业进行合作,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国际化上面有一定优势,可以使得双方在国内也好,国际也好,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郭尊华:在中国扎根,不但是为中国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我觉得还必须要借助中国人才跟资源。怎么样去跟中国的企业合作,我觉得最关键就是把两个公司的长远利益,长远共同发展的方向先定好,确定好共同目标是什么,然后才不会去质疑对方的一些出发点,如果老是在质疑对方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很难建立互信的基础。
  林正刚:我认为在21世纪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懂得竞争的企业,而是懂得合作的企业。因为这个市场存在的很多机会往往是企业之间找到互补的地方,擦出新的火花,不断整合新的价值来迎合更大的市场。如果我们用合作的眼光去看,我们可以掌握很多信任的机会,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外企的一个策略。
  高群耀: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很多格局,整个政府的参与都加强了,产业管理方式加强了,各个国家刺激方案和刺激资本在提高,所以政府作用在加强,这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外企来讲,以不变应万变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企业需要彻底改变,抓住产业的高端,如品牌、高科技、本地研发??这些做法才能维系我们的竞争力。
  孟: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化的非常快。所以,任何一个公司想要基业长青,一定要紧跟形势,不管是因为国家的作用还是市场的影响,都需要顺势而为。
  
  内部进化
  
  田薇:公司内部也需要建立一个信任机制,林正刚在《公司进化论》中写过一个序言,其中提到要建立具有创新型的内部机构,从而培养信任。对各位企业领导者而言,这是否是一个难题?
  林正刚:往往创新都是每个人将他们的好主意拿出来,摆在桌面上谈,大家擦出火花。没有信任,我也不敢拿出来,他也不敢拿出来。还有拿出来之后,大家不能很客观的去看这个,甚至能够接受他的比我的更好。所以在公司,团队组织里面没有信任,创新就不会出现。我们在公司内部主推的文化,一定是信任,否则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团体。
  孟:所有的公司,永远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一些矛盾。我们中国人讲话,权责利一定要分清楚,真正权责利的划分,你嘴上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最后员工是看是不是做的跟说的一样。
  高群耀:公司做大了就有人,人多了就得有流程,有流程就得有批准,有批准就得有官僚,有官僚就有阶级斗争,这个是做企业的人躲不开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不是对手把你打倒,而是你自己把你自己打倒的。对于外企来讲,有了信任,内部管理成本会急剧下降。
  陈黎明:在一个国家去做事业,你一定要承认,这个国家的人对当地的国情了解是最多的,不要到了一个国家去班门弄斧。比如说,像B P在本土化已经达到98.5%,大部分的高管都已经本土化了。我们也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把所有外国来的同事都送走,实际上这当中有一个平衡问题,你需要有一部分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培养一些中国通,将来他们回到总部以后,他们实际上就变成了你的资源,便于你跟总部进行沟通。
  
  文化趋同
  
  田薇:有关信任和责任之间的话题,实际上有一种原因很难逾越,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大家对跨国公司的一些理解,很难脱离开一些所谓的文化差异。那么怎么来消弭这种差异?
  林正刚:因为全球化,将来很多人都可能会在不同的国家工作,或者说我们会在很全球化的环境里面工作,这种过程里面,我们的文化会互相影响。我认为,最后不是东西文化,而可能是高效跟低效的文化,因为最后我们做同样的事,我们在同一个舞台竞争,如果我们的一些文化让效率降低,就可能会改变这种文化。
  陈黎明:我的个人感受是,东西文化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要刻意去放大这种差异,不要试图用一种文化去征服另外一种文化,最终两种文化会慢慢趋同,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比如,很多合资公司文化既不类似于真正跨国公司,也不类似于中国国有企业,兼容并举形成一种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个很好。
  高群耀:无论是一个多大牌的外企来中国,还是一个多牛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去学习,不要自以为是。要在这里生存,恐怕是先学习最佳,让自己适应这里,而不要期待着改变什么。
  孟:不要刻意夸大文化上的差异,因为我觉得这个差异肯定会有,现在从教育上面,可以加一些这方面的因素。举例来讲,美国在过去的历史上,不说跟外国的这种文化差异,只是自己国内的种族问题很多,所以它一直从立法和各方面做了很多事情。
  郭尊华:怎么构建一个互信,作为一个领导,必须要非常诚恳,必须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要让我们的文化去征服别人的文化,我觉得应该是互相接受,以长远的目标为大前提,与所有员工、合作伙伴能够方向一致。
  (整理|本刊记者 王颖)
其他文献
因为我很爱读书,所以家里藏书丰富。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大书架,上面应该有近万本书。同时,还有一个小书架,虽然不断更新,但上面永远只有20本书。这20本书是我给自己的特别推荐,是我认为永远都值得阅读的20本。当我需要通过阅读来休息、换个想法,甚至是奢侈地打发时间,我会随手拿起小书架上的任何一本书、翻开任何一页,读下去。因为这个小书架上的每一本都值得我反复阅读。  书籍浩如烟海,很难说哪一本书可以完全代表
期刊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极端的、功利性的工具型人才。因此,在上学阶段,和传统的好学生不一样,学校的课本我基本不读,大量的时间被我花在了阅读武侠小说上。金庸、古龙、梁羽生、陈青云、柳残云、高阳……一般人能想得到的武侠小说我都读过。当时的思维很简单,就是一种男孩子的英雄情结。  在那个年代,很多武侠小说没有正版,只能按非法出版物出版,在黑市上买。记得很多武侠小说制作特别粗糙,没什么
期刊
八大券商权威分析    在实体经济的复苏路上,2010年的A股市场似乎是在开一个大玩笑。  2009年底,在全年GDP增长8.7%的烘托下,乐观的论调频频充斥在2010年A股市场的预测中——3000点是底线,4000点甚至更高将指日可待。然而,在起头的3个多月里,围绕3000点左右的牛皮震荡市,以及之后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又一次验证了“市场相反理论”。  围剿市场的主要因素不外有三:已经付诸实际行动的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是因为看了叔本华、尼采的哲学著作,我才会产生下海的念头。受那些思想的影响,25岁的我决定放弃在机关里按部就班的工作,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  1987年,西方文化刚刚传到开放的中国,我接触这类书,受到很大震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既然人最终要死,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  而与叔本华不同,尼采的观点更积极:就算人最终要死,就算人生是一个悲剧,为什么不可以
期刊
从由政府行政手段组建的国有企业转身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央企,从接手时的营业额200亿到如今突破千亿收入,国机集团进行了怎样内部管理上的“剥丝抽茧”?又怎样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大动干戈”?作为中国机械行业的龙头,国机集团在国内竞争的强势与国际竞争的弱势,背后所折射出的尴尬,是其未来必须正视的命题,由此,国机集团的改革大戏值得期待。    “国机大而全?”显然,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的
期刊
所有的争执,其核心问题为:减排的成本是多少,由谁承担;而与成本相对应所产生的收入归谁?    13天的艰难谈判,一纸无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然而,这并不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带给中国的全部。  此次峰会,中国成为焦点之一,并承受了巨大压力,更不容怀疑的一点是,哥本哈根会议后的中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然而,所谓“低碳”、“减排”,所有的争执,不过在围绕背后的一笔经济账打转——气候变化经济学
期刊
经济学家集体会诊    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纠缠下,中国宏观经济徘徊在“再次探底”与“通胀、过热”的边缘地带。    GDP增长率11.9%,通货膨胀率2.2%,中国经济在今年一季度又交出了一份令很多国家嫉妒的成绩单。但是,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通货膨胀或者资产泡沫却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刃正高悬于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头顶之上。宏观经济的焦点开始转移到了如何防范、应对危机“后遗症”上。  年初时,经济学家
期刊
“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这是任正非多年企业经营管理后的经验总结,是高度商业智慧的精华。    主持|本刊记者 王雨佳  嘉宾孟 凡辰同济大学教授  王璞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裁  乔赢 红高粱食品有限公司总裁    2010年3月23日,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称,谷歌正式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  对于谷歌的离去,市
期刊
这是被祝福的一群,也是被桎梏的一群。“富二代”这个原本中性的词语在当代被赋予了某些特别色彩。  父辈的财富对“富二代”来说,是一种幸运;但同时,很多“富二代”终身奋斗的目标,不过是为了撕下从出生起就被贴在身上的“某某的孩子”的黄金标签。     JP摩根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家族企业能成功传到第二代的,只有三成;能传到第三代的,有12%;能传到第四代的,仅千分之一。  欧美有不少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对
期刊
国企领袖巅峰对话    企业效率与所有制无关    宋立新:本次论坛上的企业,都是千亿级的大企业,毫无疑问,他们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影响大型企业发展的是所有制、效率或是另有原因?  樊纲:严格说来,迄今为止没有找到十全十美的制度,没有哪个是绝对的不好,没有哪个是绝对的好。现在,中国的国企不是二三十年前的国企,他们是在一个市场环境下的国企。现在很多国企股权有很多各种复杂情况,而且在国际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