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 美德之始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很早就背诵过。但同学们知道这里提到的“佳节”是什么节日吗?对,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其实,我们不看诗歌题目标记的具体日期,应该也可以猜出这首诗描写的是重阳节。因为这首诗里提到了重阳节的两大习俗,一是“登高处”,二是“插茱萸”。
  那么,为什么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叫作重阳节呢?这一天为什么又要登高、佩戴茱萸呢?九月初九,是两个“九”同时出现,所以就叫“重九”。中国古代儒家阴阳观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而关于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则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中曾有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个故事是说,东汉时,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小伙子跟随仙长费长房游历学艺多年。有一天,仙长对桓景说:“农历九月九日,你的家乡会有灾难发生。你应该赶紧回去,让父老乡亲每个人都做好红色的口袋,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胳膊上,登到高山之上,喝菊花酒,这个灾难就可以消除。”桓景听后回到家乡,九月九日一早就带领父老乡亲按照仙长的安排全部登上了高山。等到晚上他们回到村子的时候,发现鸡犬牛羊都染上了瘟疫,暴病而死。桓景解除了家乡的灾难,回到仙长长房那里。长房听桓景讲了来龙去脉后,说:“以后这些事情可以让你的家人代劳了。”所以,人们九月九日都登高饮菊花酒,妇女佩戴茱萸制作的香囊的习俗就从此开始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因为“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祀先祖,推行敬老爱老的活动。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不仅养育了我们,他们也是智慧的象征。比如,在《张良下邳拾履》这个故事里,黄石老人就充满了智慧,而张良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敬老爱老这一美德,我们一起看看吧!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这篇小古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简单翻译一下。张良闲暇的时候,在下邳桥上溜达,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你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让张良给他穿上鞋,然后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一直注视着老人的背影。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遵命。”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又来到这里。老人已先来,他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前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他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这样才对嘛。”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这位老人便消失了。天明时,张良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这个故事中的张良,后来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如此杰出的人物,在其年轻的时候,能够压下自己的火气,为一位陌生的老人拾鞋、穿鞋,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体现了他敬老爱老的美德。同时,黄石老人也是由此判断出张良是一位心性很好的年轻人,所以才愿意把《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其实,爱老、敬老体现的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才是做人的根本。《論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要敬老、爱老,以此为根本。
  尊敬长辈,孝敬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现在,我们赋予重阳节新的含义,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将敬老、爱老这一优良美德传承下去,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幸福、更和谐。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总是很贪婪,看到好玩的、好吃的,都哭着、闹着要。  每当此时,外婆总会从她的口袋里掏出我想要的东西。渐渐地,我长大了,便好奇外婆的口袋里到底藏了多少宝贝。  有一天,趁外婆在厨房煮饭的时候,我悄悄地翻开外婆的口袋,终于发现了秘密:几颗糖果、简易的小工艺品、治疗腰痛的药膏……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在别人眼中,这只是普通的东西罢了,但在我看来,每样东西,都承载着一段美好而甜蜜的回忆。 
期刊
今天晚上我的嗓子哑了,躺在床上更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总想着那一次,真快乐。  几天前当徐老师宣布“周五学校组织秋游,地点绿博园”时,全班顿时沸腾起来,交头接耳议论着这次秋游,完全忽略了上课时间以及脸色逐渐发青的徐老师。短暂的骚乱在徐老师的呵斥下瞬间终止了,大家继续默默沉浸在秋游的喜悦中,而我的心却“咯噔”一下,想起绿博园最令我害怕的东西……  这几天似乎格外漫长,大家恨不得明天就出发,可我却希望
期刊
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前方是看不到头的荆棘,我们无法避开,也不能走捷径,只有承受疼痛,咬着牙走下去。  时光似流水,那时的老树还很翠绿,小溪清澈依旧,斑驳的老墙还是那般崭新,岁月如此美好。  幼时学自行车时,歪歪斜斜地前进不了几步便会摔倒,母亲在后面扶着车子保持平衡,累得满头大汗,而我只知道拼命向前蹬。新手上路,免不了跌跌撞撞,车子倒在一旁,轮子还在飞快地旋转,膝盖渗出了条条血丝,手臂也有不同程度的摔
期刊
细浅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跌碎在阳台上,溅起圈圈光晕。窗外一抹如纱春风拂动着如霏如云般的树冠,几缕云丝飘浮蓝天,缓缓晃动。阳台上的茉莉绽放笑靥,淡淡幽香迷醉斗室。  母亲端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手像孩子般不知道该干吗,显得局促不安。我见此境,有些无奈地笑了笑,端着一盆水走过去:“妈,我来帮你洗头吧。”母亲听到我的声音一怔,抬头望我,“啊?……哦。”多年不与自己亲近的女儿突然说要帮自己洗头,任谁都会惊讶
期刊
我是红,是中国红。  色彩是眼睛的触摸,是失聪者的音乐,是黑夜吐露的话语。而我,红,中国红,是女娲补天的赤色石子,是敦煌壁画上飞天的飘带,是手巧老妪编织的中国结,是高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  我是熱血,在血管中奔腾;我是心脏,在胸膛里跳动;我是火焰,燃烧在每个人的瞳孔。  举国同庆的日子,我总会炽烈张扬,成为大街小巷最夺目的色彩。我会攀上高高挂起的灯笼,看穿着一袭红衣、手拿糖葫芦的孩子从下面
期刊
春风是春的信使,冬去春来,春风习习,给人们带来的是盎然的春意、温暖的生活。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对春风情有独钟,以其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吟咏之。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春风富有春意,又是异彩纷呈的。  春风是温暖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便从人的触觉方面直言春风和煦而无寒意。“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南溪早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两句诗也同样
期刊
我不是作家,我是一个“作业家”。一天历尽春种秋收,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知道;其间的喜怒哀乐,只有自己最清楚。回望我的每一天,都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辛酸与苦楚……  那天是周日上午,是我的“春种”之时。爸爸要求我上午先把作业做完,然后才能娱乐休息。我拍拍胸脯,如接军令状一样地郑重承诺,点头应允。可天性贪玩的我,等爸爸一出门,便露出狐狸尾巴。先是立马关上房门,再向窗外眺望,轻轻地拉上窗帘,然后神
期刊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自然景物触动作者的情思,作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形成情景交融的神韵。宗白华认为,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我的最深心灵;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艺术境界的创造,可以使客观世界的景物成为主观世界情思的象征。情语、景语两相融合
期刊
作品简介  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当代城乡社会的生活。作者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中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生活与社会间的各种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此书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
期刊
从小橘子——一只小橘猫——来到我家的第一天开始,它就没有过过一天消停日子,因为我总是要抱它。  可是小橘子并不喜欢我,每次都是在给我挠出几个血道子后,它才争取到自由。所以每当我走到它身边,它都会飞速逃走。  然而那次事件后,我发现它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讨厌我。  那天晚上,我因犯错被妈妈批评。她大声怒吼,仿佛整个房子都在颤抖。我一言不發,只求快点熬过这次“劫难”。这时,小橘子从床底下钻了出来。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