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的实践研究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18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平时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就如何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作了一些尝试——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升华,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科学课堂;社会生活;认知碰撞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立足于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
  首先,在教育观念上,把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之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态度及其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在这些组成科学素养的诸多因素当中,让学生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是新课程的基本支撑性理论之一,该理论主张不论是个人单独的知识还是社会大众共有的知识,均是由人们所建构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建构出他自己周遭环境的心智模型,并且运用他现有的心智模型来解释和了解新经验。初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理解力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并且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笔者觉得应该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现象或现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新利用科学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无动于衷的话,他们后续的思维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
  再次,在开发教学资源上,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其实也是我们科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笔者认为,现代科学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一股新生的力量。研究生活中的科學,远远要比研究课本上的科学来得重要。
  二、将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的实践策略
  (一)从社会生产走进科学,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生产生活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走进科学,课堂“过程”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就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教授《杠杆》内容时,教师分析讲解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然后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动力等。接下去就游戏和实践,再现生活。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由学生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先把支点放在木棍的中心点上,决出胜负。再通过慢慢改变动力作用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来悄悄改变处于劣势的小力气学生的表现,直到最后大力气同学失败而归。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他的忙?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这一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当比赛场上的形势慢慢转变时,学生觉察到了“杠杆”这一特殊装置在这次比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些学生一边抱怨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一边就推理“杠杆”是如何帮助力气小的学生的。这样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点转移到了探究“杠杆”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上。一个好的活动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后,笔者又组织了两位力气不同的学生上台扳手腕,当其中一位输掉比赛之后,笔者请班级其他同学帮忙想办法让它反输为赢,学生们想到了让力气大的同学把手放在另一位同学的腕部,果然那位力气小的同学赢了,此时笔者就请全班同学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学生们通过这一过程不仅知道了人的身体当中有很多的杠杆,而且还体会在复杂情境下分析杠杆要素,还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了实际问题。
  由此看出,课堂教学设计着重从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素材,精心设计了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由于问题生活化,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下课后还饶有兴致地与探讨有关问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科学教学要立足于生活,才是最有活力的教学。
  (三)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例1 判断下列说法中哪些是对的( )
  A.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投入水中,铜块受到的浮力比铝块受到的浮力小。
  B.质量不同的两块铝块投入水中后,质量大的受到的浮力比质量小的受到的浮力小。
  C.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投入水中后,铝块比铜块受到的浮力大。
  D.同一木块投入水中所受的浮力比投入水银中所受到的浮力小。
  例2 请你利用厨房物品,制作一个软壳蛋?并把它完整的装入给出的集气瓶内(鸡蛋在自然状态下被卡在瓶口)。   例1是一种传统的作业,本质上是“教”的强化,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统一化;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也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作业的方法、手段、技术单一化,以往我们的学生每天沉浸于这种题海中,枯燥乏味,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例2则更进一步,着重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科学作业与生活世界联系紧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科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四)科学知识渗透入生活,让生活科学化
  笔者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应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在教授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时,笔者购置了面粉和鲜酵母以及小苏打粉,分发给几个小组,给学生们提供了馒头的制作方法,请学生尝试利用两种方法(酵母发酵和小苏打发酵)制作馒头,感受馒头的制作原理,并预留了思考和自己查阅知识的空间,假如馒头的口感不好,那是什么原因并怎么解决呢?当然指望他们作出好吃馒头不大可能,反馈得到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真地去查阅了馒头制作时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办法,甚至感慨到了连做馒头这样的小事里面蕴含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
  只有这样的科学教学才能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他们的思维在生活化的问题中得到了发展,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最终也要走回生活中去。只有走回生活中去,贴近生活,适应时代的发展,才会使学生学习科学不感到害怕。而且,教学如果能贴近生活,就会激起学生的认可;学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生活需要科学知识。这种生活“需要”的动机,会使学生主动学习,去钻研、探究、应用、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三、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的实践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该教学原则反映了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就人类认识进程来说,认识发源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范围、方式影响着认识的发展。就学生的认识特点来看,它是以一种以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学生掌握、积累知识需要以一定的感性认识已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因此,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和克服从书本到书本,忽视联系实际、忽视实践活动。因此,让科学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正是对这一教学原则的实践。
  (二)直观性教学原則
  该教学原则遵循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规律。感性知识或直接经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以减少掌握科学知识的困难。在科学教学中立足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所闻、所见、所感联系起来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符合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正是当今世界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向,也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如果科学课程更接近于人类社会,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必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生活相关的事物中建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教学,需要贴近生活,立足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王耀村主编.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
  [2]孙大君.立足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1,(07).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课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弥补教材的欠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将古代兵法智慧运用于乡土资源的开发,从始计(了解课程资源情况)、谋攻(乡土资源的开发的策略)、警示(乡土资源开发要注意点)三个角度,以兵法策略结合具体课例总结自己的尝试。  关键词:乡土资源;课程开发;兵法策略    乡土资源,即指具有本土特色,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资源,乡土资源与社会学科结合点多。如何挖掘乡土课
笔者23日从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帮助农民减损增收。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明年将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范围和规模,大力发展贮藏、保
摘 要:高中舞蹈社团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高中本来是高考最重要的备战阶段,因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疲劳的状况比较普遍,一个好的舞蹈社团将会为学生缓解压力、提升身体素质以及打下良好的舞蹈基础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教育;舞蹈社团;趣味教学  舞蹈社团一般是由舞蹈爱好或者是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舞蹈学习的学生组成的团体,有专业的舞蹈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指导。舞蹈的学习是
始于70年代的CLT,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思想,其核心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来使用.学外语是为了交际,教外语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过程即学生语言交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绘画教学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这是值得每位美术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改变作业材料  学生以往都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来作画,有些纸张质地较差,表面光滑连蜡笔也无法上色,若用水彩颜料作画则很难干,弄不好,还易损坏纸张。学生天天使用这种纸,厌倦而提不起兴致。若改变一下纸张,换换色彩,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
近年来,安阳县在多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不断加大现代农业的投入,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措施,高标准粮田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保
随着荣成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镇的中心区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镇区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中.由于重视程度和经济投入的不同.各镇区园林绿化建设较镇区大环境发展相对落后。笔者本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猪常见疾病控制的基本方针.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猪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对于猪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都具有重大意义.现就常见猪病的防治和治疗方法介绍如
成都市十大古镇中唯一的山江古镇五凤溪建于何时?因何以“凤”冠名?正史野史说辞很多,不管是道台赐名,还是公主流连说,皆言凤镇史逾千载,名传百代。建于康熙年间,位于金堂县与龙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