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界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主要始于课程改革后形成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实际上,在此之前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之类的举措,也具有校本课程的影子,但由于没有真正上升到课程的层面,因而没有真正成为课程形态。追根溯源,最早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在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影响下,少数学校进行规范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整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前两种活动的超越,它预示着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时代的到来,体现了学校教育共同体的课程权利得到保障。
在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核心素养成为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的关键时刻,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又应当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值得每一个教育人关注。笔者在梳理了此前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定位出现方向偏差、课程内容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评价体系尚未全面建构的问题。这是早就有人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忠告,实际上时至今天,这些忠告依然需要重视,如果再说得客观、现实一点,那就是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其实已经随着课程改革热潮的退却而变得更加形式化、机械化。
校本课程的形式化、机械化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肤浅上,体现在部分校本课程开发者对何为校本课程理解不透、所进行的努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上。一些地方的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一些课外资料的杂烩,加上一个精美的封面与一个吸引眼球的书名,就成了所谓的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学校課程管理中根本难以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更多接受课外等知识的作用。
对于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改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回避的雷区,也是反思有效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镜子。经过分析,笔者以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的意义,仅仅将其当作是应付上级检查、装点学校门面的工具。实际上,校本课程绝对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其可以在国家课程意志的基础上,通过适合学校发展规划、与一个地区学校学生的生活特点相匹配的课程,使国家课程可以更好地、因地制宜地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认为装订一个册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管理者不在少数。实际上,校本课程首先是一门课程,课程开发的管理者与实际开发者应当认识到,作为一门课程,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而要想具有“校本”意义,校本课程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或者是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风俗特点,精选、精编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必须是一门课程,校本课程必须具有校本意味。只有将课程建立在校本的基础上,让课程彰显出校本的内涵,校本课程才能真正在学校操作的层面融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从而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校本课程的意义出发进行新开发
基于以上的分析,校本课程的“新开发”,需要坚持从校本课程最本质的意义出发。笔者在学习了相关理论并结合对多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瞄准学生成长需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学校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向的时候,通常必须较为全面,如可以确定思想品德类、学科类、科技类、文艺类、体育与健康类、劳技类等。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同时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方向的时候,也需要将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大致内容向学生公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进而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这是需要重视的,很多时候学生未必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因而需要提供素材进行刺激),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与校本课程的对接。
第二,结合学校特点,合理设计校本课程内容与实施课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乃至于不同区域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应当各自形成自身的特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校本课程就不能称其为校本课程了。客观来说,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成功的往往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能够有明显的学校特色,比如有的学校科技制作搞得比较突出,于是在科技类课程上开发得就比较成功;有的学校结合校域特征,开发的具有地域民俗风情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比较成功。二是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然后向外延伸,开辟了类似于阅读技能、英语会话、科学探究等课程。这些课程更多地将课外知识以及与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同时侧重于学习方法的培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这样实际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也就直接指向了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这样的校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教师容易上心,而课时通常也比较适当,因而效果就比较好。
第三,坚持循序渐进思路,立足做精品课程的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切忌贪大求全,搞所谓的又快又好。经验表明,通常一下子铺开一个大摊子的,往往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如果坚持循序渐进的思路,先从一个或几个有可能做精做好的内容入手,摸索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技巧,然后再开枝散叶,往往能够做成精品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须坚持以师为本思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最终是学校教师。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因而笔者以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坚持以师为本。根据笔者对有关实践的思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果教师真正能够钻进去,其就会思考如何选择一个能够统领课程的课程名称,如何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如何确定课时以及实施校本课程的时间间隔,又如何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的过程与结果等。这样的思考,能带领教师超越日常的教学层面,可以让教师从应试中走出来,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课程,思考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极有裨益。
而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则更多地需要思考在自己所管理的学校层面,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至于形式化、空心化。这里既需要制度的制定,更需要制度落实,而这些不能回避的一个前提是,校本课程必须与学校、教师、学生有适切性,否则就容易失之于假、失之于空。
总的来说,新时代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要坚持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开发课程,这样才能实现课程与人的互相促进,也才能真正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桂园小学)
在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核心素养成为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的关键时刻,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又应当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值得每一个教育人关注。笔者在梳理了此前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定位出现方向偏差、课程内容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评价体系尚未全面建构的问题。这是早就有人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忠告,实际上时至今天,这些忠告依然需要重视,如果再说得客观、现实一点,那就是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其实已经随着课程改革热潮的退却而变得更加形式化、机械化。
校本课程的形式化、机械化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肤浅上,体现在部分校本课程开发者对何为校本课程理解不透、所进行的努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上。一些地方的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一些课外资料的杂烩,加上一个精美的封面与一个吸引眼球的书名,就成了所谓的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学校課程管理中根本难以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更多接受课外等知识的作用。
对于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改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回避的雷区,也是反思有效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镜子。经过分析,笔者以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的意义,仅仅将其当作是应付上级检查、装点学校门面的工具。实际上,校本课程绝对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其可以在国家课程意志的基础上,通过适合学校发展规划、与一个地区学校学生的生活特点相匹配的课程,使国家课程可以更好地、因地制宜地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认为装订一个册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管理者不在少数。实际上,校本课程首先是一门课程,课程开发的管理者与实际开发者应当认识到,作为一门课程,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而要想具有“校本”意义,校本课程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或者是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风俗特点,精选、精编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必须是一门课程,校本课程必须具有校本意味。只有将课程建立在校本的基础上,让课程彰显出校本的内涵,校本课程才能真正在学校操作的层面融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从而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校本课程的意义出发进行新开发
基于以上的分析,校本课程的“新开发”,需要坚持从校本课程最本质的意义出发。笔者在学习了相关理论并结合对多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瞄准学生成长需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学校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向的时候,通常必须较为全面,如可以确定思想品德类、学科类、科技类、文艺类、体育与健康类、劳技类等。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同时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方向的时候,也需要将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大致内容向学生公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进而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这是需要重视的,很多时候学生未必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因而需要提供素材进行刺激),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与校本课程的对接。
第二,结合学校特点,合理设计校本课程内容与实施课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乃至于不同区域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应当各自形成自身的特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校本课程就不能称其为校本课程了。客观来说,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成功的往往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能够有明显的学校特色,比如有的学校科技制作搞得比较突出,于是在科技类课程上开发得就比较成功;有的学校结合校域特征,开发的具有地域民俗风情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比较成功。二是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然后向外延伸,开辟了类似于阅读技能、英语会话、科学探究等课程。这些课程更多地将课外知识以及与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同时侧重于学习方法的培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这样实际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也就直接指向了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这样的校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教师容易上心,而课时通常也比较适当,因而效果就比较好。
第三,坚持循序渐进思路,立足做精品课程的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切忌贪大求全,搞所谓的又快又好。经验表明,通常一下子铺开一个大摊子的,往往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如果坚持循序渐进的思路,先从一个或几个有可能做精做好的内容入手,摸索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技巧,然后再开枝散叶,往往能够做成精品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须坚持以师为本思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最终是学校教师。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因而笔者以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坚持以师为本。根据笔者对有关实践的思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果教师真正能够钻进去,其就会思考如何选择一个能够统领课程的课程名称,如何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如何确定课时以及实施校本课程的时间间隔,又如何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的过程与结果等。这样的思考,能带领教师超越日常的教学层面,可以让教师从应试中走出来,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课程,思考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极有裨益。
而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则更多地需要思考在自己所管理的学校层面,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至于形式化、空心化。这里既需要制度的制定,更需要制度落实,而这些不能回避的一个前提是,校本课程必须与学校、教师、学生有适切性,否则就容易失之于假、失之于空。
总的来说,新时代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要坚持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开发课程,这样才能实现课程与人的互相促进,也才能真正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桂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