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内功”,共塑成都造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1986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3日,成都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和力量,促进要素高效配置和产业集群成链,推动全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打造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实现高端化和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比重达25%等目标。
  大会主持人、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表示,支撑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万亿绿色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高度融合成都现有的区域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与汽车产业基础优势,将推动成都汽车产业向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全面升级,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十年磨一剑,“新”业初长成
  《产城》:成都何时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范永军:2010年5月,成都的路面上已经开始运行纯电动汽车。当时,石羊电动汽车充电站刚建成运行。与此同时,首批投入的10辆“成都造”纯电动公交车,也在成都市16路和28路示范运营。成都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后,国内又一个电动公交车上路示范运营的城市。
  不过在当时,大多数人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都不高,市场需求较低。但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所以很多城市从需求侧发力扩大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鼓励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采用新能源汽车,比如城管、物流车、环卫车、公务车等,有条件地推广公交、出租车的使用。
  成都在公交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时,诞生了一种被称为“成都瑞华特模式”的推广方案,影响了全国很多城市。在那个时代,使用者之所以不太愿意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主要在于车辆的质量堪忧,很多厂家难以保证整个电池能持续稳定地支持汽车运营。所以成都瑞华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瑞华特)提出了一种合作方案,即瑞华特提供电动车辆给公交公司,每一辆车每天运行到150公里后才能收当天的租金,如果车辆出问题少运行一公里,这一天的租金将被免去。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使用者对车辆质量的焦虑,加速了新能源汽车进入成都公交领域。
  尽管2014年的时候,成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还不大,但随着成都政府相继出台《成都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用的若干政策》(成办发〔2017〕20号)、《电动汽车产业化行动方案》、《扶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等系列政策,并以支持相关功能区发展的方式布局整個产业链,蜀客、野马、雅骏、中植一客等车企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崭露头角,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壮大发展,在去年全国汽车产业下滑较大的情况下实现逆增长,主营业务收入达416.6亿元。
  攻坚新技术,强化品牌效应
  《产城》:成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哪些优势?
  范永军:成都是非常适合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一座城市,这和成都所处的位置、地形有很大关系。第一,成都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温度长年在 5度到35度间浮动,这种温度区间非常适合电动车运营。在这种温度下,电动车电池的性能稳定性、容量保持率最好。像在东北地区冬天的时候常常在零下,电池在户外会衰减得很厉害,在南方夏天温度高、地面温度容易超过50度,对电池容量的影响依然较大。


  第二,四川85%的电力来源是水电,属清洁能源,每年因峰谷电的限制弃水弃电高达300亿度电。而电动汽车主要是晚上充电,大量使用电动汽车可以有效平衡电网峰谷,减少弃水弃电,对能源节约和高效使用有战略意义。
  第三,成都自外引内育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等多家车企后,已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制造城市之一,2019年整车产量102.58万辆,实现整车主营业务收入1336.5亿元,零部件主营收入350.3亿元。其成熟的上下游配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序列,将成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极大助力。
  《产城》:您认为成都发展新能源产业存在哪些难点?您有何建议?
  范永军:作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成都致力于成为创新能力强、集聚程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地和集聚区,以带动中西部乃至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近年来,成都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从路权到能源,从研发到销售,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今,在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中成都的成绩亮眼,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市场容量大,市民消费能力强,高端人群,特别是高收入人群对新能源汽车高度认同。但相关产业大而不强,大多数成都人购买的车辆都主要是来自外地的其他一线品牌,包括特斯拉、蔚来、宝马等。
  原因在于,一是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缺少龙头企业和龙头汽车品牌,市场号召力小,产业规模小。如果没有航母带来集聚力,产业链中上下游环节协作不强,便无法产生集聚效应,扩大产业规模。
  二是目前成都大多数品牌汽车主要以制造工厂的形式落地成都,其产品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供应链采购中心都不在成都。由于在新品开发上制造工厂缺少话语权,供应商选择与配套制造工厂没有决定权,产品销售制造工厂没有决策权,很难打造成都造的品牌效应。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可着力培养有机会成为龙头企业的车企,特别是有资质牌照,且总部或区域总部在成都的车企,方能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链。企业应苦练内功,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在质量和可靠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培育增长点,激发新动能
  《产城》: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范永军:目前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涵盖了原材料、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整车的设计制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但距离成为高度产业化的产业链还有一定距离,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等,大多成都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选择从外省进口。一方面成都整车企业大多是从外地引进,原本就拥有自己完整的供应体系,另一方面,成都本地企业在“三电”方面研发较为薄弱,与国外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缺少核心竞争力。
  二是成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普遍较低,只有少部分零部件从本地购买。原因主要在于,成都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与本地零部件企业内在关联性较差,缺乏专业分工。大多数零部件生產企业以供应中低端产品为主,尚不能满足一流整车生产企业的诸多需求。
  三是目前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上,向外拓展的内容较少,比如与汽车相关的汽车文化、汽车旅游、汽车赛事、汽车金融等还未在全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产城》:如何通过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未来成都应该如何发力产业链?
  范永军:汽车的产业链条很长,能够拉动钢铁、橡胶、玻璃、皮革制造等150多个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涉及更加宽泛。但要做产业链,并不代表每个环节都要做,而应是根据自身资源选择合适的关键环节,专心做强做大。
  比如湖北荆门依托格林美、亿纬锂能、金泉新材料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锂电池这一新兴产业,政府所有的招引培育全部以锂电池为主,逐步形成了骨干企业加速裂变壮大、链上企业扎堆聚集,产业链条不断加粗延长的局面,最终成为锂电池之都。郑州则依托郑州宇通客车、广州风神郑州分公司、郑州日产等整车企业,初步形成围绕东风日产、海马轿车、宇通客车和郑州日产的专项配套基地,构建起乘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道路。
  在刚刚过去的5月,成都召开了成都市氢能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指出,今年,成都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氢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各项工作,继续扩大示范应用规模,紧盯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持续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布局来看,成都贯彻着“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战略,已在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等九个区域规划打造氢能产业功能区,即五个专业制造产业园、一个氢能产业新城、一个绿色氢都,未来将形成“五园一城一都”的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新格局。
  未来可从成渝双城角度完善汽车供应链,招大引强不断培育产业新动能,推进汽车制造转型升级,培养引进产业人才,帮助企业切实拓展汽车金融服务,打造汽车商务文化,整合力量开展产业深度研究。
其他文献
4月2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4项国家标准,包括《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38775.1)等,从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功能要求等方面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进行了规划。“这填补了我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国家标准规范的空白,将促进电动汽车无线从技术研发向产业化迈进,未来对更多领域的无线充电系统产品开发及应用有利好作用。”成都斯普奥汀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斯
期刊
以“健康”与“智能”为名,从刚需消费到生活优选,产品和服务升级历来都是家电市场的拓展关键,产品、渠道、营销模式等环节的变革升级之外,如何更好面对国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如何将海外市场的临时增量长期巩固值得相关企业思量。  “宅经济”的硬助推  国际化是我国家电行业拓展的重要突破口,2019年我国家电累积出口额达709.2亿美元,为历史新高。但增速已较近几年出现放缓迹象,今年初有相关机构列举了我国
期刊
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对本地车企给予了较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各地在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尽力支持时,因地施策效果显著。  新能源汽车火爆的背后,面对不同细分市场中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传统车企如何深化转型、造車新势力怎样崛起等,都让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愈加精彩。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缓解能源紧张问题等因素助推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
期刊
数据  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2192亿美元  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蓝皮书预计,今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219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  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11.3%  日前,工信部对外公布今年前三季度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期刊
“商品到家”还是“消费者到场”,这是零售企业的两难,“当商品没有差异性时,到家领域的竞争比拼的是谁快;而消费者去商超,是为了另一种综合购买的体验。前者是走近消费者,后者是让消费者走出来。”作为零售体系中的细微之处,到家业务深入千家万户,逐渐渗透至消费者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与社区团购一道实现社区零售的多元化服务方式构建,让这“最后100米”的争夺更趋白热化。  社区零售乱战  到家业务一直围绕安全性
期刊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引发城市发展新变化。城市空间被视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为新基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需求,新基建也正成为大小城市重点建设过程里的关键词。国内第一份针对城市新基建的研究报告《2020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东部地区引领、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态势,报告发布方亦指出,“加快推进新基建与产业协同发展、新基建与城市场景赋能,以及新基建与未来产业布局三方面研
期刊
新能源汽车的成长逻辑已转变为全球逻辑,中国、美国、欧洲等区域成为重点市场,其间各区域的本土企业与外来者的竞争比拼备受关注。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新能源汽车由于与能源资源、汽车工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而备受重视,正推动能源消费结构、汽车产品形态、社会运行方式的变化。  纵观历史,其实新能源汽车不是第一次登上全球舞台。早在19世纪,新能源汽车就曾大获成功。可由于后来大油田的发现以
期刊
当现实世界受疫情所困被迫区隔,人们开始把更多东西搬到网络世界里,比如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也顺势更新、寻找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以带动效应著称的会展行业的“云”化即是一个风向标,有人为线上展会的不俗效果叫好并有意进一步推行,也有人持相当的保留态度,渴盼线下展会尽早全面重启。但在当下,如何通过愈来愈多的线上展会寻找机遇并使之变现,纾解产业困局才是正解。  以科技赋能  线下展会是企业进行品牌宣传、行业交流以
期刊
远程视频与远程协作的重要性在特殊时期尤为凸显,企业与各类机构欣然接受了会议办公方式的变革,这样做一方面可减轻繁冗会务对企业资源的占用,更显务实,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助推企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会”见未来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打造服务生态  一直以来,超过7成的会议场景以本地会议为主,远程会议只是日常会议场景中的一小部分,占比尚不到3成,但这个比例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从全球来
期刊
从实际发展看,真正享受到土地供给计划管理好处的,是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它们之所以能发展为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大多是通过行政手段拿到了最稀缺的计划分配的土地资源,才利用得天獨厚的高等级优势获得了最大的发展机会。  而更为严峻的现实是,高等级城市通过计划手段拿到了优质资源,获得了最大的发展机会,虽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但是并不会为他们提供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