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感知结构重构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地感知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将文本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合,从旅游者大量的自述文本中自下而上地分析感知旅游地要素与结构。研究定义了旅游地感知的22个要素,并总结为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公共环境和服务3个系统以及核心要素、期望要素和潜在要素3个层次,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感知首先是环境整体,其次是功能性的因素,然后是最具有探索价值的因素,最后是旅游者认为具有一般价值的因素。
  [关键词]旅游地感知;感知结构;文本分析;复杂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5)08-0088-08
  引言
  旅游地的感知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大量研究表明,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感知方式和评价与旅游体验密切相关,并对旅游行为有重要影响。旅游业正在进入以需求为中心的发展阶段,旅游地感知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为旅游地开发管理提供指导依据,显现出以旅游行为为核心的应用性研究新导向,其逻辑路径大致可归纳为“旅游地感知一旅游行为一开发管理”。这一导向具有积极性,使旅游地感知通过旅游行为(旅游需求的直观体现,或日旅游感知的意欲实现)与旅游功能系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因此,对于旅游地感知的研究为旅游供给面如何更好地迎合旅游需求提供了更独到细致的分析思路,符合了人本主义和后现代思潮深度把握需求的基本要求,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
  然而,由于对旅游感知内涵、范畴等界定不同,现有研究成果具有相对的附随性而缺乏可靠的对照性,大量的研究大多基于研究者角度进行结构性观察和分析,对于旅游者真正的心理过程缺乏定性把握。本研究希望从大量的旅游者自述性描述出发,自下而上地利用归纳的方法,去细致分析与把握旅游地感知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感知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的解构和重构。
  1 研究综述
  旅游地感知研究萌生于传统心理学在旅游地理领域的移用,最近20年发展迅猛,并成为旅游地理论体系一个焦点。其学术探讨的基础和重心主要有两个视角,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旅游地的感知机理,以及从心理学视角研究旅游地感知与旅游者的关联,集中体现为旅游地感知影响因素、旅游心理行为差异与规律等方面。
  其中,基于客体旅游地感知的因素与机理一直是旅游地感知研究的重点,研究统计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感知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几篇文献对于旅游地感知要素的归纳和统计。Bonn等指出旅游者感知具有综合性,涉及服务因素、环境因素和安全因素。陈建明将旅游地感知因子分为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26个主要因子。Murphy等提出旅游者感知与旅游地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密切的关联,Goodrich将旅游者感知差异归因于目的地娱乐活动、文化与生活方式两方面,说明目的地提供的“活动机会”对旅游者感知有较大影响。史春云等论证旅游者感知因子可以聚合为资源、服务和社区3大类。刘少艾将影响度假地感知的因子归纳为生态、资源、景观、功能、社会5个维度。乌铁红等认为旅游地感知属性可以分为资源价值和人文环境氛围、接待服务、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3个维度,并且提出虽然旅游地的地方性因素是一个多维度的框架体系,但是只是其中的某几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产生显著的相关关系。Beerli等将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中提到的65个旅游地感知因子进行综述,并且分为自然资源、休闲娱乐活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艺术、总体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政治经济因素、地方氛围等9个维度,而Sonmez等更是细分出多达73项影响因子。
  因为对旅游地感知的要素关注度比较高,长期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知因素,涉及因子过于冗杂,数据约简成为旅游感知因素研究的基本需要。学者们通常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将众多因子聚合为若干核心因素,并且测量出影响旅游地感知最重要的因素。Murphy等通过SEM测量出环境因子对于旅游地感知的重要性大于基础设施。国内学者也通过计量的方法进行了因素的归纳和约简。陈建明认为环境因素可以解释相当多部分的旅游地感知结果。乌铁红等也认为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旅游地感知中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这些实践大多是基于研究者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或者是来源于二手文献的总结,基于旅游者本身的深入研究仍然比较少,从感知因素约简以重构感知结构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采用定量的因子分析方法,对于定性以及其他方法的探讨并不多见。
  2 研究方法
  2.1 文本材料的获取
  研究希望从大量旅游者的自述中发现旅游者进行旅游地感知的规律,网络上大量旅游者自主发布的评价来源广泛,抽样便捷,是比较好的研究材料来源。因此研究选用中国用户量最大的在线旅游网站携程网作为网络数据的来源。因为中国旅游地大多数都以旅游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形象出现,其到访量和评价量也远高于普通旅游地,材料更加丰富,也避免了旅游地取样过少而导致的研究信度不高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携程网目的地频道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研究案例。通过编写程序,研究者在携程网的目的地指南频道中获得旅游者关于该旅游地的所有点评信息,网络文本抓取程序经过半个月的测试,趋于稳定后,连续抓取一年的数据用作基本的原始材料。对于搜集的原始材料进行初步删除垃圾信息和小样本旅游地后,究共获取11362位旅游者关于49个旅游地的13263条评价。
  2.2 文本分析
  研究对于原始材料采用归纳方法建立代码,即预先不设定代码系统,从搜集的资料中形塑代码系统。通过归纳的分析方法,研究者对文本进行进一步分析,提取出初始代码,并且在初始编码的基础上,对最重要和出现最频繁的初始编码进行进一步整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能够涵盖初始编码,并且能形成系统的理论编码。这些理论编码也就是本次研究中分析得出的构成旅游地感知的要素。具体的做法分为6步:   (1)参照代表性研究文献,熟悉已有旅游地感知因子的分类类属和分类原理。
  (2)对收集到的初始编码(文本中提及到关于旅游地感知的相关词语,比如酒店、韵味等)进行整理,参照文献综述中感知因子的分类类属和分类原理,对初始编码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归纳。主要是对一些相似的因子进行归并,例如对于公交车、地铁等归并为内部交通;对同类因子进行总结,例如将文化底蕴、休闲气氛这一类归纳为地方氛围。
  (3)持续编码以至饱和。在初始编码和理论编码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持续使用大量的数据来筛选代码,使得代码和类属能够涵盖几乎所有的文本信息,直到不再出现新的理论编码,也就是扎根理论中提到的“饱和”。
  (4)参照GuDri以及吴必虎对旅游地系统的理论框架对于编码补漏检查和理论梳理。
  (5)结合研究数据资料,确定理论编码体系。
  (6)理论编码体系基本确立后,还对另外10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旅游研究领域的2位教授、2位副教授、3位博士生研究生、3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访谈,结合他们的意见,以形成最终的理论编码体系,这有助于弱化研究者个体偏好所产生的价值干扰。
  2.3 复杂网络分析
  将13263条评价转换为感知要素构成的码表,通过矩阵运算,可以转置成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共现关系。运用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的运算,分析感知要素的内在耦合结构。
  3 研究结果
  3.1 感知要素的提取
  通过对于海量文本的分析,将反复提及的、意义相近的、重复的进行合并处理,并且参考文献综述研究中涉及的各个旅游感知的因素进行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同时考虑到旅游地的系统性结构,以确保编码最后能够概括几乎所有文本中提及的旅游地感知的各种要素后,最后基本形成22个理论编码。这些编码也就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旅游地感知的基本要素。理论编码列表、简要解释及其来源的初始文本示例见表2。
  将研究所得出的旅游地感知要素系统和以往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从原始的数据而不是研究者的假设中,去探寻旅游地感知的结构,对于旅游地感知要素研究确实有所补充,可以为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旅游地感知要素提供新的洞见(表3)。
  根据统计分析,本研究从文本分析得出的各个元素在之前的文献中都有提及,但是并没有一份全面提及本研究中22个要素的文献。本研究从文本中分析得出的旅游地感知要素中,既概括了之前的文献中频繁涉及的要素,如资源景区、娱乐活动、餐饮美食、酒店住宿、购物商品、旅游价格、环境风貌、外部交通、居民态度、安全治安、天气气候等,同时根据旅游者自述文本的叙述,补充了文献中关注较少的一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3类(详见表3):
  (1)旅游者有强烈感知,但是因为之前的研究体系中较少提及而较少被研究者关注的,比如地方氛围。
  (2)旅游者感知和其他类似项有较强分异的,在此次研究中被单独作为一类,比如人造景区。
  (3)旅游者有所感知,但是之前的研究中可能因为研究者主观判断其重要性不够,而未纳入要素研究体系的要素,例如节庆事件、运动康体。
  3.2 感知要素对旅游地系统的响应
  当代科学研究认为,如果只是着眼其中局部或者要素的关系,那么只能适应认识简单的事物,并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许多著名的旅游学家都认同这个观点,认为对于旅游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言,系统论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旅游系统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本研究参考国内外文献中对于旅游地供给系统的研究,对于感知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Gurrri认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由吸引物、信息、交通、服务、促销5个部分构成,吴必虎认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由吸引物、设施和服务3个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将22个元素进一步整理为旅游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公共环境与服务3个主要部分,以构成旅游地系统。可见,旅游地系统地各个方面都为研究获取的旅游地感知要素所涵盖,所以这些感知要素是完善的,而且是能够最终组合形成旅游地感知的基本要素(图1)。
  需要说明的是,旅游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22个要素简单或者机械地相加组合。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正是旅游地最后的感知,在这个最后的整体中,每一个要素都处在一定的位置,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每一个要素在这个整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要素之间以何种结构构成这个具有功能的有机整体,正是下一步主要的研究内容。
  3.3 旅游感知要素的基本结构
  为了进一步分析感知要素重要性的差异,研究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共现关系和作用关系,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要素重要性,也就是网络分析中认为要素中心性。利用UCINET软件可以计算出各个要素的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4种中心度的值。因为研究网络节点关系复杂,根据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特征向量中心度可以更好地反映复杂节点的中心性指数,因此研究采用特征向量中心度的值来刻画旅游地感知要素的中心度指标。根据特征向量中心度的含义,可以认为中心度越高的要素,也就是感知中最核心的要素。
  根据表4结果显示,环境风貌是旅游地感知最核心的要素,其次是内部交通、餐饮美食、资源景区、酒店住宿。这说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最重要的是整体性,其次是其旅游最基本的要素吃住行,其中,住的重要性排在最后,然后是旅游核心吸引物。这和环境心理学中格式塔理论以及吉尔森的生态感知理论的结论比较一致,即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感知首先是感知到环境的整体,其次是感知到功能性的因素,然后是感知到最具有探索价值的因素,最后是旅游者认为具有一般价值的因素。
  图2是各要素之间网络结构的图示,也是对旅游者感知旅游地各个要素的一个模拟。节点的图标大小表示其中心性的大小,位于中心的节点是最重要的团体,可以明显地看出餐饮美食、环境风貌、酒店住宿、购物商品、资源景区、旅游价格、天气气候、居民态度、游憩场所等位于图的中心位置,是旅游地感知中最主要的几个因素,而公共服务、运动康体等明显位于图的边缘,是不容易被旅游者感知到的一些因素。   3.4 旅游地感知要素的层次结构
  为了更好地反映这种主次与层级的结构关系,研究借用科特勒的产品层次学理论,结合文本中对这些要素的解释和描述,将要素又进一步解构为核心感知要素、期望感知要素和潜在感知要素,这样旅游地感知因素在主次与层次上的结构可以解构为类似的同心圆结构。其中:
  核心感知因素是指旅游者到旅游地的体验中最核心的构成或者影响部分,主要包括旅游体验以及满足旅游基本需求的主要功能性要素,是旅游地感知整体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这些要素是旅游者感知的重点所在,一旦缺失或者表现不佳,都会极大地负面影响到旅游地的整体感知,而这些要素表现好,也会在基本面上形成比较好的感知结果。
  期望感知因素是旅游者对于旅游地感知中符合旅游者利益,包括各种旅游需求的满足,也包括旅游者旅游体验有所裨益的其他因素,旅游者对这些要素有一定的期望,这些要素的出现或者表现好,往往会对旅游地的感知产生明显的利好影响。
  潜在因素是其他一些可能增加的要素,旅游者能够在旅游地不能很明显地或者说主动地感受到这些要素的存在,因此这些要素不存在,一般不会太大地影响到旅游地感知,这些要素表现好,并不能很大地改变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感知,但是如果这些要素表现比较差,却一般会对旅游地的总体感知起到负面的作用。
  3.5 实证研究
  为进一步论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者选取北京作为实际的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软件获取了旅游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关于北京旅游评价的878条文本,总字数合计69362字。对文本进行编码后,发现22个感知要素都在文本分析中有所体现,并且涵盖了对于北京感知的所有描述,各个要素具体的频次和中心性分析见表5所示。
  正如上文分析,游客对于不同感知要素的提及频次以及不同要素之间行文关系分析得出的中心度数值都有很大的差异。从感知要素出现的频率来看,内部交通最高,达到545次,而对于运动康体等的感知只有4次,22个感知要素的频次平均值为122,而标准差达到了130,可见游客对于北京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要素感知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复杂网络对于各要素的共现关系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内部交通、环境风貌以及餐饮美食等中心度非常高,是游客感知的核心因素,而对于旅游价格、居民态度等因素的感知略低,对于游憩场所以及旅游解说等项目的感知都低于0.05,属于潜在的感知要素。这和前文对于全国49个目的地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论证了对于旅游目的地感知要素结构与层次分析的科学性。
  4 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旅游者自述材料的分析,在定性基础上结合定量方法,分析了旅游地感知的基本要素和要素间结果,对于旅游地感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研究也存在缺陷,首先是研究取自网络的文本需要符合以下两个研究假设条件:(1)假设网上评价的旅游者能够代表大部分中国旅游者,没有网络取样的差异。(2)假设网上评价即为旅游者感知的真实反映。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通过实际的大规模访谈,将结果与本研究的结论进行三角验证,以进一步增强研究信度和效度。
  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大量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以旅游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不同的感知要素之间有不同的结构,然而,如果将这一整体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的旅游地而言,感知要素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分异。比如北京,最多旅游者所感知的要素是内部交通,而三亚,最多旅游者所感知的是旅游地环境风貌。这说明,旅游者对于旅游地要素感知的差异,不单存在于要素本身上,对不同的旅游地而言,旅游者感知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因为旅游地属性不同所引致的感知结构差异进行深化分析。
其他文献
[摘要]既有研究侧重于成熟旅游目的地内的权力问题,但对新兴旅游地发展决策中的权力运作有所忽视。文章以山东省上九山村为案例地,以相关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探索该村由前旅游地向旅游地转变过程中利益各方的权力博弈过程和运作策略。研究认为,空间生产是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由传统村落向旅游村落的转变是伴随所有权转移的新一轮空间实践过程;资本交换是权力博弈的基础,村民文化资本、企业经济资本和
期刊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移动APP潜在商业价值巨大,相关企业为推广APP应用投入巨大。然而,旅游移动APP的用户是否会受到“强推”式营销策略的影响从而产生持续吸引力并构建顾客忠诚度呢?文章在已有成熟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使用经验、传染性、自我效能3个变量,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检验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旅游移动APP用户的感知优势对使用行为的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均显著,表明其只是部分通过中介变量作
期刊
[摘要]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因其对消费者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影响,分别发展成为国际商务领域和旅游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虽然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却相对独立,缺少交叉研究。该研究在对两个领域的文献和理论模型进行整理后,将目的地形象放置到国家尺度下重新审视,试图揭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家形象与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尝试引入“熟悉度”等概念建立整合模型。最后以中
期刊
[摘要]脆弱性及其评估框架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借鉴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脆弱性相关理论,探索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秦岭山区乡村人地关系的测度与解释。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农户参与式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在农户生计分类的基础上,测度以农户为基础的局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度,厘清不同类型农户和景区脆弱性的影响机理。以农户适应性为切入点,提出实践对策与建议
期刊
[摘要]文章整合市场营销领域的国家形象和旅游领域的目的地形象,将旅游领域的国家形象分为宏观形象和微观形象两个方面,并从这两个方面对中、英、美三国大学生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进行比较。在用SPSS 17.0对905份有效问卷(中国308份、英国304份、美国293份)进行分析之后,得出5个国家宏观形象因子和4个国家微观形象因子,对各因子和题项进行均值比较后,得出如下结论:(1)英美两国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
期刊
[摘要]低碳而时尚的自行车旅游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形式。国外学者在这一较新领域已有15年的积累,研究较为系统而深入。文章通过对国外关于自行车旅游的42篇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自行车旅游的供给和需求两大方面,影响研究和系统研究方面也有涉及。从供给来说,重点研究自行车旅游产品、营销、组织;从需求来说,重点研究自行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最后,对该领域在国内外研
期刊
[摘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是衡量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绩效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内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方法尚未形成科学的指标评估体系。研究针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方法忽视利益相关者利益失衡的问题,借鉴WCPA评估框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在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过程中,发现保护区存在产权权属不明、管理资金缺乏、生态旅游不“生态”、社区缺乏沟通等问
期刊
[摘 要] 2012年,中国已跃居世界出境旅游市场第一大国地位。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消费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鲜有文献关注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个体差异问题。该研究以西方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TPB模型,采用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对TPB模型在中国情境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对人口特征在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进
期刊
[摘要]过去10年中,收益管理已经成为航空公司和酒店集团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尽管餐厅是实施收益管理的可行场所,然而国内餐厅收益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国内对餐厅收益管理的时间控制、容量控制、差别定价以及菜单管理等相关策略知之甚少。文章以广州富力君悦酒店凯菲自助餐厅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获取研究数据,研究时间控制、容量控制、差别定价和菜单管理策略在餐厅收益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第一,
期刊
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  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100005)  十八届四中全会直面社会各界对“法治中国”的提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具体国情出发,系统回答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原则、路径、要点和保障,发出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动员令。通读全文,直接涉及旅游的表述在第三部分(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这一小节中,“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的执法队伍种类,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