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价值引导”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尝试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问题驱动”为手段,运用相应的策略、合理的方式、方法对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进行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 问题驱动 核心素养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核心素养”代表了中国教育改革未来的走向,是学术界、学校层面甚至行政方面,对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素质教育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教育进入3.0时代。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个方面。
  1 教材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因此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 概述内环境稳态的定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 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2 能力目标
  通过图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3) 转变学习观念,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3.2 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联系生活情景导入课堂,培养生命观念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差异,有的人吃饭喜欢口味重一点,有的人喜欢吃口味淡一点。我们先来做个“关于饮食习惯的调查”:
  师:请吃饭喜欢口味重一点同学举手(这部分学生很兴奋,其他学生很好奇,教师统计人数);喜欢定有喜欢的理由。哪位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呢?
  学生发表见解。
  师:再请喜欢吃饭口味淡一点的同学举手(教师统计人数)。请一名同学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见解。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主张饮食清淡,理由是吃得过咸容易引发高血压等疾病,然而长期食物过淡同样会破坏体内的内环境平衡,也对身体不利。可见,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2 认识内环境稳态,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师:同学们,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
  生:细胞。
  师(展示细胞构成人体的模型图):通过观察模型图,我们发现细胞与细胞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充满了液态的物质。生理学家把这些身体之内、细胞之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为了与人体外界环境区分,科学家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师:人体细胞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消耗着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向内环境中排出代谢废物,同时外界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先来看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表1)。
  师:这是一张某人血常规化验单,根据表中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这说明什么?
  (2) 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简要评价、补充。学生形成共识: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引起糖尿病等;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学生得出结论: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是相对稳定的。
  师:那么内环境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体温如何呢?这是一张某家庭体温一日变化情况调查表(表2)根据表格中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 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家庭成员的主要差别是年龄、性别,所以体温受到性别、年龄的影响)
  (2) 同一个人在24 h内体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温的最高值,回忆日气温的最高值,发现体温受着环境的影响,但不论一日中环境温度如何变化,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保持着相对稳定)
  教师评价和小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保持着相对稳定。
  师:同学们,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健康人体内环境的其他重要指标如pH、滲透压等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见,健康人体内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咱们来共同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4.3 自主学习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树立理性思维
  师:咱们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和水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先来看人体内这些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图1)。   在图中找出:
  (1) 营养物质、O2、水等通过哪些系统或器官进入人体内环境?
  (2) 排出代谢废物的系统或器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通过分析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和水等化學成分的来源和去路。发现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师: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如何能保持协调一致呢?请同学们用3 min阅读教科书第8页最后两段。人类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明确:
  从贝尔纳的推测(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到坎农的解释(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然后到现代观点: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
  至此,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呼之欲出,教师展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师:通过科学家对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我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质疑权威,不要过分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科学才会因我们而美丽。稳态既然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这样完善的调节机制下维持的,那是否意味着内环境稳态一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4.4 联系实际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强化社会责任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学生们谈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总结: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化学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发烧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如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所以,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然而,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知冷知热”,注意保护自身健康!维护健康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责任。
  5 归纳提升,升华情感
  师:通过今天的课程学习,我们认识、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重要意义;让我们明白“人生因健康而更加精彩”!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让我们来分享这首赞美内环境稳态的诗:
  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
  它却总是轻波微澜。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
  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呈现资料,引导学生从论证到依托论证,从设计实验探究到延伸实验,构建知识体系为主线展开论证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凸显本节课的逻辑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 论证式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许多科学教育家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科学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环境中解决
1 XY染色体上的不同区段    XY染色体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因此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X染色体稍大,Y染色体较小,它们的不同区段分布着不同的基因,每个区段基因的遗传情况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      1.1 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X染色体A区段的基因,在Y染色体C区段上可以找到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X染色体A区段和Y染色体C区段是同源区段。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就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涉外高级技能人才。而应用型院校作为我国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当以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语言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涉外人才作为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应用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其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产出导向法”是一种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叶片盾状圆形。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無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花柱,深红色。蒴果球形,有软刺,成熟时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2007年上海生物卷,涉及到遗传内容的有:第2、5、9、14、20、24、25、28、29、31和34等11个试题,约占试题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遗传题共计30分,占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一。显而易见,遗传部分是上海生物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2007年上海卷中部分遗传题进行解密。  例28题:小麦中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高秆抗病小麦进行自交,后代中出现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是要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生物学教学是培养和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但是,传统教学仍存在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吸引性不高等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重建课程结构、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 以“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为例,探讨STE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项目以真实情境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技术和数学方法,小组合作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STEM理念项目式教学 葡萄酒 酵母菌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STEM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是科学(sci
摘要 阐述教师在理解科学思维内涵价值基础上,确定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依托教材整合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教学目标 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思维是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与前提。生物学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生物科学
摘 要 以群落演替教学为例,从增进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理解,浅谈生物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突出课堂教学对形成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 群落演替 生物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
摘要以高三一轮复习中减数分裂过程的建模教学为例,阐述复习课中如何通过模型建构、模型再建和模型应用等过程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关键词模型建构 减数分裂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模型建构(建模)是指运用模型方法把抽象、不可测的事实或过程借助身边的材料、用具或者应用数学方法、图像、方程式等加以描述、概括总结的一种活动。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要在教师引导下,在学生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