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入淀河流连通性评价与提升对策

来源 :中国水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道连通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通过构建入淀河道连通评价指标体系,对白洋淀入淀河流连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瀑河连通评价结果为良,潴龙河、唐河、漕河、萍河4条河连通评价结果为中等,河道连通效果比较差。从河道泥沙疏浚清理、河道内沙坑治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产业结构、河岸缓冲带建设、白洋淀-大清河生态补水5个方面提出入淀河道连通提升技术。
其他文献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白洋淀入淀河道承载着防洪行洪、向淀区输水的重要任务及河流廊道生态防护功能。通过对南拒马河、界河-龙泉河-清水河、潴龙河、萍河、瀑河、小白河等6条入淀河道典型河段调查,结合高分二号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分析了6条入淀河道的物理障碍因素、物理连通状况及河岸植被带情况。按照功能定位,将河岸带划分为五种类型,基于InVEST模型的污染物净化效果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河岸植被宽度与结构建议,可为下一步开展河道整治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制定新时代黄河水文改革发展战略的依据一是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黄河保护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年内4次实地考察黄河,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亲自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蓝图,研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历史高度推动人民治黄事业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提出六点要求,其中之一是“坚持节水优先”。这一要求对于确保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大力践行,尤其是在实施跨流域调水的受水地,更需要实行科学严格的节水方略,把践行节水优先作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用水定额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用水定额管理工作实践为例,探讨了太湖流域各省市用水定额制订(修订)、执行应用、监督管理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流域监管、地方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强化太湖流域用水定额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水利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遵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一、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拓展缺水地区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的时代使命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不仅体现在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更反映在南北、西东差异显著,年际间变化大,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
国家水网建设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南水北调等工程的实施为跨流域调水以及国家水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目前我国国家水网建设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目标的人口调控政策是解决因人口问题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从多途径衡量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北京城区人口变动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面向居民生活用水量变化的人口疏解效果分析思路。通过居民生活水量消耗统计,识别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因素,结合剔除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用水量增加,分析区域实际用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基于2018年、2019年北京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量统计数据,计算给出不同时期对应的“折算用水人口”数量,分析区域间实际用水人口的疏解和流动情况。研究成果可为评估现有人口疏解政策实施效果、
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从系统论角度剖析了高质量发展的机理,针对“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分别对耦合水利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了解析,提出了流域层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对策,为流域层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灌区基本情况黄羊灌区位于武威市东南,辖4镇及黄羊河集团公司等8个单位,总人口10.12万人,设计农业灌溉面积24.04万亩(1亩=1/15 hm2,下同),灌区工农业主要水源为黄羊河水库地表水。黄羊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9亿m3,地下水多年取水量仅0.161亿m3,由于缺水,作物生育期只能灌溉2次,是典型的资源性、结构性缺水灌区。
在对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江西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城乡供水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城乡供水管理机制,创新管护模式,不断推进新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建议,以提高城乡供水的水质和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