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描绘图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2008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教学生借助文字描绘我们周围景物的自然雄阔、坦荡、妩媚、恒常,深邃无边又无私多情?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景物描写方法,如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好观察的角度,描写的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多识草木之名
  认识所要描写的植物是什么,是把它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神韵的前提。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描写景物常常泛泛而谈,因为他们不知道眼前动植物的名字。比如学生写:“校园毓秀湖畔,有一大丛高高的水草,白茫茫的……”她不知道那就是《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后来我悲凉地发现,学生除最为常见的银杏、柳树、樱花、蔷薇之外,基本不认识海棠、丁香、杜仲,静立可见的植物尚且如此,校园里时隐时现的鸣虫飞鸟更不认识了。
  不认识动植物之名,虽说也能描绘其颜色与形态,但对景物的描摹往往是生硬的、断裂的,失去与眼前之物内涵的联系。不识海棠,除了笼统写写“不知名的一树繁花”外,就想不到苏轼笔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的情景;不认识牡丹,除了写“一大捧娇艳的雍容的硕大花朵”,就想不出这就是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倾国之姿。关心动植物、关心风景、沉醉于景物描写,多识草木虫鸟之名,有助于把景物描写引向精神层面、文化层面。
  二、多积累描写颜色的古典词汇
  用文字描摹形态、描绘色彩,要有细致分辨色彩的观察力,也要有大量的形容颜色的词汇的储备。作家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很注意描绘颜色,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的“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无不体现了诗人善于着色的高超描摹技巧。不仅如此,中国古代颜色还拥有一些非常独特又充满古典韵味的名称,如一种浅黄绿色在古代叫秋香色,竹子的绿色叫竹青,植物浓绿偏翠的颜色叫青葱,绛紫与深粉之间的颜色叫胭脂。积累丰富的典雅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就如同心中贮藏了五颜六色的画笔,用文字绘图是不是更得心应手一些呢?
  三、动词要准确使用,形容词要慎重使用
  描摹景物的动态时要准确地使用一系列的动词,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就使用了停、摇、晃、捋、转身、疾行、爬、祈祷、支开、升空等动词。作者就通过这些动词描绘了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而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形容词却要慎重地使用,这是因为很多形容词是笼统、概括的,如“优美”、“寂寥”、“缤纷”、“单调”等,如果取供描写之用,效果是很有限的,因为这些词并不具体,你就是用上一串“美丽”或者“非常”,人家也无从得到实感。有时候不用一个形容词或副词来描写,只说一句极简单的话,但因为说得具体,却使大家恍如亲历。
  四、空间的逆转
  在描写时运用想象,将空间上下逆转是一种很新奇的表达,如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写一篇叶子落下“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把向下的飘落写成了向上的腾飞。这种突破空间限制的描写,给人以似真似幻的感觉,具有语言的破坏力,因而有新意与诗意。
  空间的逆转,也有类似的效果,如沈复《闲情记趣》:“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把花台草丛描写为丛林幽壑而神游其间,境界大开。
  空间转换的描写,能引发人们的联想,让人更容易身临其境,同时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如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写到自己躺在林中看到的景象:“躺在那儿,仰望散漫在树干和叶子之间的光束和雾片;仰望在树叶间露出的斑斑蓝宝石天空,像处于一簇水草底下的虾。”把“林中”这一空间,变换为“水底”,让人感受到光束、雾片、宝石蓝天空那似乎在荡漾着的光泽,和周围清新甘甜的空气如湖水般的质感,给人以林中与水中双重审美体验。
  五、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捕捉印象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景物描写时说,用多种感觉捕捉印象:“就是眼睛怎样看见就怎样写,耳朵怎样听见就怎样写,内心怎样感念就怎样写。”他还举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把视觉的印象捉住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把听觉的印象捉住了;‘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把意识的印象捉住了。因为捕捉得住印象,能够把自己和景物接触时候的光景表达出来,所以这几句都是很好的描写。”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而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通过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多重感知,那将会达到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充满想象力的比喻
  在描写时,多种修辞的使用,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梭罗《瓦尔登湖》中“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把湖水比做大地的眼睛,树木宛若睫毛,群山好比浓密的眉毛,写出湖水的神韵;又如刘亮程在《对一朵花微笑》中描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这里比喻与拟人并用,将田野上草花的盛开描写得格外新颖生动,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作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开拓识字渠道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乐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让学生在汉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识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基本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各科基础知识的起点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该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散发着经久不变的感人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来自人间最朴实的情感,来自朱自清笔下最无华的语言,字字蕴涵着父子之间的真情,既吐露着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又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细品全文,文中“一个暗笑”、“二处细节描写”、“三件事情”、“四次流泪”、“五句话”,传达的是道不清说不尽的深厚情感。  一、“一个暗笑”,既悔又责  当父亲送“我”过
摘要: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关键词: 苏童 家族小说 家族悲剧 意象化写作  苏童作为一名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作家,在20多年的写
摘 要: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司空见惯的课堂场景。但是,这种问与答的方式却渐渐退出了大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问答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指定学生回答。但是作者认为学生对举手的体验,是融于课堂文化氛围中的,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是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这种举动不管在哪个教育阶段,对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以培养学生听说
摘 要: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文字刺激源在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指出,加强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高“对词汇的感觉力”,还能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造成课程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
摘 要: 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期盼,又充满疑惑的学生,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教育他们呢?文章阐述了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责任心 艺术方法    在这里我说的责任心是工作责任心,而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工作责任心就是职业义务,工作责任心和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行为规范力量来推动的。工作中履行职业责任和职业义
摘 要: 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论述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成为一种变态的皇权政治,在晋室自八王之乱后开始逐渐形成,在晋室偏安江左后由起始奠基、巩固、巅峰最后走向衰亡,历经五族先后执掌权柄。最后终结于北府将刘裕之手,南北对峙,延续大一统的分分合合。本文从东晋门阀的最初出现、发展、总结与遗蜕入手,结合田余庆先生与钱穆先生的著作,论证东晋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其政治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政
摘要: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需要职校教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唤醒它、去呵护它。作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实践及实际案例,总结了如何用心去理解、信任、呵护学生。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班主任 用心  一、案例回放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学生的时候,她穿着一件长摆的黑色风衣,头戴一顶粉色的英式鸭舌帽,脖间系着一根略微褪色的褐色丝巾。她的头微微上翘,在超俗之中又平添了几分傲
所谓导学案,就是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为一体,以达到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案正是发扬教学民主,将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让学生借助于这个平台得到有益尝试和实践。导学案不仅是传承集体备课成果的载体,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