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陆维钊书法艺术雄强恣肆、狞厉霸悍,与恂恂儒雅的正统知识分子身份之间似乎存在“断裂”。采用诗词与书法打通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此提供一种阐释角度。陆维钊具有担荷时代、负责时代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早年关切现实的济世之怀寄托为忧国伤时、沉郁苍劲的诗词;晚年在20世纪60、70年,诗词抒写的窗口被关上后,痛苦悲愤的心灵世界与游于艺的创作心态,遂酝酿生发为同样风格外露的狞厉恣肆的书法艺术。陆维钊的诗词与书法之间具有深层的统一性。
关键词:正统;狞厉;陆维钊;诗词;书法
弁言
书法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文人“游于艺”的方式。书法并非作为纯艺术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而是传统文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1]的存在。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苏轼、黄庭坚到赵孟頫、董其昌,再到何绍基、赵之谦,书法从不构成对文人全幅精神世界与整体人生实践的遮蔽,其人生实践的各方面如道德、学术、辞章、仕宦等,皆能“寄迹”于书法之中。
然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学逐渐取代旧体文学之际,书法却产生了对“诗学”的严重的遮蔽,“书法家”这一身份仿佛“囚禁”了近现代新旧转型期知识分子丰富而多向度的人生成就,例如书法家陆维钊先生病榻弥留之际仍发出“依旧诗人”的感喟[2]57。20世纪旧体文学创作普遍遭受学界与普通读者的冷落,其相应的研究与批评体系发生断裂。与旧体文学的式微相反,书法在20世纪60―70年代大力推广于普通大众,与工、农、兵实现了亲密结合,个体“游于艺”让位于宣传与学习。书法从此被割断了文人士大夫“诗之余”的脐带,切断了由翰墨余韵上达诗词文章、道德学问等广阔精神世界的“血脉”。接续此一历史进程的“新时期”书法,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取得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朝着学科专业化方向迈进,但文人群体在书法家队伍中的“大撤退”局面仍未改变,高等艺术院校的书法教育仍无法承续传统社会的人文底蕴,而由此形成的“书法视域”必然具有偏见乃至谬见,导致对于近现代新旧转型期知识分子群体的严重遮蔽,平湖陆维钊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典型。
陆维钊(1899年―1981年),浙江平湖人,原名子平,改名维钊,字东武,后字微昭,晚年常署劭翁。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先后任职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等。1960年,应潘天寿之聘,调入浙江美术学院。1963年,创办中国唯一的大学书法篆刻专业,任科主任。1979年,招收中国第一届书法篆刻研究生。陆维钊一生以诗人自居,临终前著《减字木兰花》词有“依旧诗人”之語,表示“并不很看得起书法家”[3],“想不到我这辈子竟落得个书画家的结局”[4]216,“虽然一生酷爱书画,但绘画始终只是业余爱好,书法也是到美院之后,受潘天寿院长的委派……方才成为职业”,晚年对沙孟海感喟自己“算文章华国我犹未。书一纸,无他技”[5]109。他始终把书法视为“顺便带带的”,感慨“以我的书名而显,悲夫!”[6]但无法否认,因其对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所做出的贡献,“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这两个身份判断无疑将主导对于陆维钊的历史评价,这是不受其主观意愿所左右的。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陆维钊强烈的诗人身份意识,值得学术界对当前书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引起反思。20世纪以来随着书法创作中文人背影的日渐消逝,书法研究也日渐与文学研究“分道扬镳”。书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挂靠于美术学之下,仿佛将几千年以来与书法“打成一片”的传统文史之学“放逐”出去了。
回应陆维钊“依旧诗人”的身份期许,梳理、总结陆维钊留给后世的诗词、书法遗产,准确评价陆维钊一生丰富多面的文艺创作成就,我们有必要跨越现代学科体系的人为界限,将诗词与书法打通。本文即拟对此略做探究,以觇知陆维钊“正统”的诗词创作与“狂肆”书风之间的张力,提供一种阐释的角度,以期就正于方家。
一、书风的狞厉恣肆
提及陆维钊书法,一般人都会想到“蜾扁书”,其实他的篆隶与行草书都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沙孟海评以“自有机杼,敢于创意”“自用我法,脱巾独步”[7],沈鹏则以“奇趣”[8]二字评之。
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篆隶书上,陆维钊以“草书之气势运而出之”,“圆熟而有精悍之气,凝练而具流动之势”[9];另一方面,他在行草书上也颇具现代意识地参用“篆隶北碑法”,做得熔篆隶行草于一炉。陆维钊书法的整体艺术特征,如陈振濂所分析:“抓住细腻准确、无懈可击与雄强恣肆、扩张狞厉这两极,把书法艺术语汇推向一种尽可能充沛开阔的境地”,“狂放、张扬、恣肆、刚狠,以及还有刻意变形、野性十足的种种‘相’,代表了他对传统的深邃理解”[10]35-48。姜寿田也说陆维钊书法的生辣狞厉、“狂肆霸悍在现代碑学家中可谓是仅见的”,其“对碑学予以现代性理解”“堪称一个现代破坏者”,“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奔突,使人完全难以将其与一位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恂恂儒雅的学者联系起来”[11]。
以上关于陆维钊书法艺术风格的评价,在学界已具有一定的共识。我们可从其现存代表作品中明显感受到此一狞厉恣肆的艺术特征,如《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五言对联、《抽宝剑缚苍龙》三言对联、《草书周恩来诗》《草书毛泽东诗》《西泠印社七十五周年书联》等。
然而接下来,一个艺术风格学的难题便摆在我们面前:既然说“书如其人”,可陆维钊这样一位恂恂儒者,一位具有深厚文史功底的传统文人,何以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书法创作上表现得如此“叛逆”?何以与文人书法所谓的“书卷气”南辕北辙?这一问题的阐释——在笔者看来,局限在当前的书法学内部是无法完成的。原本作为诗人“余事”的书法,在陆维钊晚年人生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我们需要跨越学科界限,将陆维钊诗词、书法打通研究,也许能找到较为准确的答案。长久以来,陆维钊的诗词创作为世人所忽略,一方面书法学界甚少关注旧体诗词;另一方面,关于20世纪旧体诗词创作的研究,在古典文学界本身即处于学科边缘。胡迎建所著《民国旧体诗史稿》虽提及嘉兴籍“词坛三少”陆维钊、徐震堮、胡士莹,但对陆维钊的评价仅有简单一句“得唐风之高华”,况且并不准确[12]。陆维钊现存的“焚馀”诗词作品仅以线装本《陆维钊诗词选》刊印1000册,流播未广,一般读者难以寻觅,客观上也阻碍了世人对其诗词创作的接受与评价。 二、诗词的沉郁苍劲
西泠印社2005年出版了线装本《陆维钊诗词选》,存600余首作品,并不能反映陆维钊诗词的全貌,因其多部诗稿已在“文革”中被烧毁。饶是如此,单就现存作品的艺术成就而言,陆维钊也自可在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史上占一席地。
周退密先生在《陆维钊诗词选》序言中,对陆维钊诗歌艺术有一些简明扼要的分析,大体上是较为准确的,如说陆维钊诗“出入唐宋,清俊潇洒,沉郁秾至,诸境靡不有”[5]2,可与宋代陈后山、陈简斋、陆放翁等相媲美;又称赞《胜利行》一首诗,“可与少陵《三吏》《三别》诸作抗衡千古也”。周退密还对陆维钊诗作了摘句批评,如认为“四十无闻真老大,一生厌酒欠风流”一联不输郑海藏(1860年―1938年)之“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觉全非”,海藏诗有霸气,陆维钊则学道有得。又如“歌哭何曾生有僻,江湖长往世无人”与“妇病一家全陷寇,贫交廿载未留餐”苍茫感慨,得风人之旨。周退密只评论了诗歌,对陆维钊词的艺术成就并未涉及。周退密之外,学界关于陆维钊诗词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主题内容的分析上,而于艺术风格取径方面所论甚少。以下,我们尝试对陆维钊诗词的艺术风格做进一步探析。
诗集中有一篇较早的《寥廓》,自注云:“余年十五始学为诗,盖初入嘉二中时也。其后与徐声越、胡宛春相唱和,乃请业于嘉善张天方、乍浦钟子勋、江山刘子庚三先生,凡四年而分袂,录存此律以纪当年。”诗云:
寥廓成何事,微生似客舟。
夜寒风病烛,林重鸟苏秋。
骨肉迟明月,关河历敝裘。
缁尘今欲化,谁与惜前游。[5]12
此乃早岁规模老杜之作,格律深稳,锻炼如“病”“苏”字,沉郁苍茫如“骨肉”“关河”一联。作者时尚年少,阅历未深,故深老之语写来稍嫌拘谨,然全诗已臻高格,于焉可见陆维钊诗才与诗识。又如《断雁》一首:
断雁度平林,哀猿响远音。
霜凄千市月,日落万家碪。
刀尺闺情远,江湖客思深。
遥怜荒徼外,未解白头吟。[5]12
整体颇有盛唐诗气象,虽有模拟痕迹,境界自是高华夐远。
陆维钊早期诗词作品,主要呈现为境界阔大、英气勃发,尤其是一些登临之作,怀古伤今,忧愁风雨,指点江山,抒写了20世纪初一代青年人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感发力。如《与同学登天堡城绕后湖至太平门而还》:“无边形胜逐烟尘,淘尽英雄换世新。”《与孙雨廷为霆赵斐云万里登鼓楼畅观阁》:“一春自爱天容净,片语谁怜国是新。”《侍柳翼谋师游燕子矶三台洞同来天民》:“大江如我意,浩浩向东行。”《金陵杂诗》:“收拾英雄下棹歌,枉将遗事托微波。”
陆维钊最为成熟的诗词作品,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上海。1927年,29岁的陆维钊任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今为上海市松江二中)国文教员,这是他与清华大学王国维助教一职失之交臂后的第一份工作。1933年,陆维钊与松江李吉蓉结婚;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登陆金山卫,陆维钊举家逃难;1938年,妻李吉蓉病故,借贷入殓,葬于奉贤庄行;1941年,长女病故;1942年,任教上海育英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47岁的陆维钊应浙江大学副教授之聘,离开上海。自1927年至1945年,在上海的18年岁月里,陆维钊由青年迈向中年,经历日寇侵华、丧妻丧女之痛,举家逃难,身居“孤岛”,其曲折深刻的人生体验,将一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黍离麦秀之悲,小家与大家融合无间,从而使得陆维钊的“海上”诗词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留存的诗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旅感》《中秋》《乱中返乡》《几年》《寓申有感》《书感》《丁丑冬十二月室人李吉蓉殁于奉贤之庄,干戈满地,旅榇凄凉,首七既过,始为诗以哭之》《醉春风·亡室吉蓉移殡》《浣溪沙·吉蓉忌日》等。 其中,可举七律《忆江清觉明昆明声越季思龙泉诗以代柬》与《蓦山溪·寄声越》二首杰作为例:
为释为儒两不伦,出门负手独酸辛。
百年未尽偏多病,万里裁书计及春。
歌哭何曾生有癖,江湖长往世无人。
天涯若问刀兵劫,处处哀鸿动比邻。[5]35
空江乔木,啼宇春归也。吟思冷苍烟,压危栏、乱山青泻。新莺知客,为我报先声,蓦回首,旧亭台,寂寞花开谢。 十年尘梦,听尽残僧话。歌哭又长淮,满西风、送人车马。荒城一发、倦眼集林鸦,忍半壁,怀霞拖,旂影森纛下。[5]83
此一诗一词,可体现陆维钊诗词的创作水准。时挚友浦江清、向达、徐震堮、王季思分别执教于西南联大、浙江大学龙泉分校,陆维钊居沪上孤岛,以诗代柬,通问友人的同时,抒写忧国伤时的怀抱。“百年”“万里”一联显系学杜甫,用语壮阔,感慨深沉。“歌哭”“江湖”一联为周退密所称赏。“何曾”一句质问,写出对国事的关切与无奈;“江湖无人”,表达身居“孤岛”的寂寞。结句以“哀鸿”为喻,“处处”两字见国难之普遍深重。相较于诗,“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语),《暮山溪》同样写“歌哭”,但更注重意象构建、辞藻锤锻,彰显了词在抒情上的深婉细腻。上阕“吟思”一韻中“冷”“压”“泻”三字,皆出手不凡,尤其一“泻”化静态山色为动态,构思脱胎于唐宋前贤如米友仁“苍翠浓欲滴”等诗句。下阕“荒城”一韵,倦鸟投林之景,中原一发之感,半壁江山,断肠残照,情景交融,感慨无限。
在承袭、化用古典传统的同时,陆维钊也常写出生新独造之语,大多数作品能见锤锻之功,时有自出机杼的警句妙语,于焉可见陆维钊在诗词创作上的用心投入。如《偕黄蔚青宪祖赴宁过丹徒作》:“乍霁山如中酒起,过江帆欲拍天飞。”将雨霁之后的群山比作中酒而起,新颖处未经人道。又如《又游白云庵》:“墙低尽见山头角,地僻浑忘世浊清。”形式上的对仗新巧与内容上的感慨时事融合无间。又如《百尺楼故址与表兄剑石同游作时兄将赴南京》:“茶缘月到香能活,睡与愁耽悄不支。”工整细腻,不让放翁。《丁丑岁除日寇肆虐而吉蓉新逝相对惟女多多犹未足四岁也》:“衷有难言终委命,生无余恋可贪书。”与《柳翼谋师自贵州返沪晋谒于其海防路寓楼即呈一律》:“怀旧自多伤气类,笑谈宁复齿公卿。”皆虚词斡旋,峭拔深折,为学宋诗之有心得者。词作如《鹧鸪天·余而立之年未能为家,遑云救国,或有以近况见询者,感于世事蜩螗,习于书生之愤懑,聊书一词以代小柬》:“楼上纱留褪色痕,楼前风扫蝶馀魂。”“蝶馀魂”一语虽用《庄子》旧典,但构词独造。又如《一萼红》(傍城阴》之学姜夔,《踏莎行》(墨晕生苔)之学吴文英,《高阳台》(苑甸花零)之学张炎等,皆可见出身于平湖的陆维钊一定程度上受清代浙西词派影响,对南宋骚雅词风的学习,这使得陆维钊那些爱国题材的词作不是一味豪放粗豪,而是能兼取婉约、豪放之长,既苍凉复深婉,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正统与狞厉之间
整体而言,陆维钊诗词风格,以沉郁苍劲为主,间有淡雅深婉之作。陆维钊取法乎上,以唐宋大家为学习对象,广采博收,尤对杜甫、陈与义、陆游、辛弃疾、姜夔、张炎等继武较多,
陆维钊幼受庭训,祖父陆少云对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辛弃疾尤有偏爱,以为“作品得天地之正气,足以和神怡性”[13],对于陆维钊日后诗词的取径产生一定影响。陆维钊《声越诗词录印成率题一绝于后》诗中说:“一百年来谁作者,水云词卷伏敔诗。”提及晚清词人蒋春霖、诗人江湜,二人皆以抒写家国之感、善著危苦之词著称,于焉可见陆维钊自身的创作倾向。陆维钊诗词中,优秀的忧国伤时之作甚多,如《九一八前夕辽东将军恋舞女于天津感赋》《一二八战后闻东方图书馆被毁柬馆中友人》《书愤和欣夫蒙安险韵》《念奴娇·和季思抗战》《水龙吟·放翁生日与廖忏庵吴眉孙二丈及郑午昌胡宛春吕贞白黄清士诸君同赋》等,不胜枚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维钊也写了一些诗词讴歌新时代,如《满江红·建国十五周年献词》4首等。在诗友酬唱寄赠中表达勉励之怀,陆维钊在写作手法上明显学习辛弃疾,如《月华清·和声越》:“转乾坤万里,雅音重奏。”《念奴娇·和季思抗战》:“完卵覆巢宁有此,誓把匈奴歼灭”等。
有论者指出陆维钊诗词“独尊正格”[14],若就师法渊源而言自是不错;但就艺术风格而言,陆维钊并非传统诗词中平和冲淡、温柔敦厚一路。我们若将陆维钊诗词与同样诗书兼擅的沈尹默作品并置一处,即能感受到艺术风格上的天壤之别,后者明显趋于温和平淡、内敛深藏,而陆维钊诗词则更为风格外露,更将诗人的目光投向整个时代。
陆维钊自命为诗人,绝非仅仅吟风弄月,而是极为强烈而自觉地用诗词纪录时代、表现时代,有继承杜甫“诗史”传统的强烈意识,要做一位对时代负责、担荷的诗人。这种强调诗词现实功能的创作意识,决定了陆维钊的创作绝无可能内敛深藏,而必然是向外发露的。诗词不仅是吟咏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陆维钊“济世”的一种方式。陆维钊青年时代即接触维新人物,早年作诗《与向觉明、刘掞藜、缪赞虞听梁卓如师话戊戌旧事,戊戌正余诞生前一年也》,以“万死归来剩此心,市朝犹记倡维新”称颂梁启超,《金缕曲·怀声越》说:“早岁文章期济世。”晚年作《水调歌头》(去日已堪惜)追忆当年的慷慨激昂:“记得韶年白下,同坐梅庵清话。溧叟善谈诗。新会丹徒在,慷慨每陈词。”
在旧体文学领域的研习、创作经验,绝对令陆维钊有“资本”产生“依旧是诗人”的身份期许。在嘉兴秀州书院,陆维钊受业于嘉善张天方、乍浦锺子勋、江山刘子庚、海宁朱蓬仙诸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名师云集,“朱宗莱讲乾嘉考据,刘毓盘讲汉魏辞章,柳诒徵讲中国文化史,吴梅讲宋元戏曲”,[2]50毕业后,曾有机会成为王国维的助教。1938年居沪上,加入“午社”,诗词酬唱,结识叶恭绰,协助其编纂《全清词钞》。笔者很认同斯舜威的观点,陆维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懂得,书画真的只是‘余事’而已”[4]216。
新中国建立以后,陆维钊依然用旧体诗词来表达对时代的关注,只是这些作品目前留存不多。1960年调入浙江美术学院后,陆维钊才真正将工作重心转到书法上,而1968年即被关进“牛棚”,1969年接受“审查”,1971年潘天寿院长被折磨致死。在此时局中,陆维钊一方面沉潜于书艺,在书风变革上有了突破性的迈进,另一方面却焚毁了自己的诗稿。书法的形式线条,代替了诗词的语言文字,成为抒写心灵痛苦的一扇小窗口。陆维钊的书法在20世纪60年代是“孤军”“野狐禅”“畸人”,呈现出“迥异于士大夫气”的风貌。[10]41-44
沉郁苍劲、关注现实的诗词,在一片喑哑的大环境中不复能存在之后,陆维钊外露的自我表达的个性,不得不蛰伏蠖曲于书法的笔迹墨韵中,体现思想意识的语言文字,不得不被转换为剥离内容的更为抽象的线条形式。于是,在焚毁诗稿与挥洒笔墨之间,狞厉恣肆、生辣霸悍的书法风格遂逐渐产生了。这是笔者从诗词、书法艺术共通性的角度,对陆维钊书法的一种观照。此外,又由于陆维钊并不将书法视为人生实践的主要部分,他更看重文学、诗词;因此,他的书法创作更有一种“游于艺”的轻松自在,更少负担与拘束,能够摆落成规,自出机杼,较一些视书法为人生主要抱负的人走得更远。
综上所论,关于陆维钊诗词、书法之间艺术张力的阐释,在笔者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层面:
1.陆维钊具有担荷时代、负责时代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2.关切现实的济世之怀,早年寄托为忧国伤时、沉郁苍劲的诗词,风格外露;
3.晚年在20世纪60、70年代,诗词抒写的窗口被强迫关上,痛苦悲愤的心灵世界与游于艺的创作心态,酝酿生发为同样风格外露的狞厉恣肆的书法艺术。
陆维钊的诗词与书法之间具有深层的统一性。诚如论者所指出,陆维钊的“艺术是完整的”,“是综合中国文化艺术精华的可贵的人”[15]。本文只是笔者的抛砖引玉,笔者希望学界尽可能以完整的视野对陆维钊作整体观照,进行诗、书、画的综合研究,如此也许能更贴近陆维钊文艺世界的本真与精华。
(作者:韩立平,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立项课题“北宋士人文艺世界研究”(20FZWB078);202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诗馀’视域下苏门文学与书画关系研究”(2020BWY014)〕
注释:
[1]苏轼.苏轼全集校注[ 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2386.
[2]陆昭徽,陆昭怀.书如其人——回憶父亲陆维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3]章祖安.陆维钊书法论[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08:21.
[4]斯舜威.万山青拥一诗人[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5]陆维钊.陆维钊诗词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6]陆昭徽.陆维钊谈艺录[ M ]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17.
[7]沙孟海.陆维钊书法选前言[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2.
[8]沈鹏.有奇趣[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79.
[9]章祖安.陆维钊书画选序[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4.
[10]陈振濂.陆维钊研究[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1]姜寿田.现代书法家批评[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59.
[12]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420.
[13]邢秀华,鲍士杰.艺术人生——走近大师·陆维钊[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12.
[14]卢炘.书艺蕴诗性,书家本诗人——读陆维钊先生诗词书法有感[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201.
[15]骆恒光.陆维钊先生书法和书论[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68.
关键词:正统;狞厉;陆维钊;诗词;书法
弁言
书法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文人“游于艺”的方式。书法并非作为纯艺术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而是传统文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1]的存在。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苏轼、黄庭坚到赵孟頫、董其昌,再到何绍基、赵之谦,书法从不构成对文人全幅精神世界与整体人生实践的遮蔽,其人生实践的各方面如道德、学术、辞章、仕宦等,皆能“寄迹”于书法之中。
然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学逐渐取代旧体文学之际,书法却产生了对“诗学”的严重的遮蔽,“书法家”这一身份仿佛“囚禁”了近现代新旧转型期知识分子丰富而多向度的人生成就,例如书法家陆维钊先生病榻弥留之际仍发出“依旧诗人”的感喟[2]57。20世纪旧体文学创作普遍遭受学界与普通读者的冷落,其相应的研究与批评体系发生断裂。与旧体文学的式微相反,书法在20世纪60―70年代大力推广于普通大众,与工、农、兵实现了亲密结合,个体“游于艺”让位于宣传与学习。书法从此被割断了文人士大夫“诗之余”的脐带,切断了由翰墨余韵上达诗词文章、道德学问等广阔精神世界的“血脉”。接续此一历史进程的“新时期”书法,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取得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朝着学科专业化方向迈进,但文人群体在书法家队伍中的“大撤退”局面仍未改变,高等艺术院校的书法教育仍无法承续传统社会的人文底蕴,而由此形成的“书法视域”必然具有偏见乃至谬见,导致对于近现代新旧转型期知识分子群体的严重遮蔽,平湖陆维钊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典型。
陆维钊(1899年―1981年),浙江平湖人,原名子平,改名维钊,字东武,后字微昭,晚年常署劭翁。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先后任职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等。1960年,应潘天寿之聘,调入浙江美术学院。1963年,创办中国唯一的大学书法篆刻专业,任科主任。1979年,招收中国第一届书法篆刻研究生。陆维钊一生以诗人自居,临终前著《减字木兰花》词有“依旧诗人”之語,表示“并不很看得起书法家”[3],“想不到我这辈子竟落得个书画家的结局”[4]216,“虽然一生酷爱书画,但绘画始终只是业余爱好,书法也是到美院之后,受潘天寿院长的委派……方才成为职业”,晚年对沙孟海感喟自己“算文章华国我犹未。书一纸,无他技”[5]109。他始终把书法视为“顺便带带的”,感慨“以我的书名而显,悲夫!”[6]但无法否认,因其对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所做出的贡献,“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这两个身份判断无疑将主导对于陆维钊的历史评价,这是不受其主观意愿所左右的。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陆维钊强烈的诗人身份意识,值得学术界对当前书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引起反思。20世纪以来随着书法创作中文人背影的日渐消逝,书法研究也日渐与文学研究“分道扬镳”。书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挂靠于美术学之下,仿佛将几千年以来与书法“打成一片”的传统文史之学“放逐”出去了。
回应陆维钊“依旧诗人”的身份期许,梳理、总结陆维钊留给后世的诗词、书法遗产,准确评价陆维钊一生丰富多面的文艺创作成就,我们有必要跨越现代学科体系的人为界限,将诗词与书法打通。本文即拟对此略做探究,以觇知陆维钊“正统”的诗词创作与“狂肆”书风之间的张力,提供一种阐释的角度,以期就正于方家。
一、书风的狞厉恣肆
提及陆维钊书法,一般人都会想到“蜾扁书”,其实他的篆隶与行草书都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沙孟海评以“自有机杼,敢于创意”“自用我法,脱巾独步”[7],沈鹏则以“奇趣”[8]二字评之。
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篆隶书上,陆维钊以“草书之气势运而出之”,“圆熟而有精悍之气,凝练而具流动之势”[9];另一方面,他在行草书上也颇具现代意识地参用“篆隶北碑法”,做得熔篆隶行草于一炉。陆维钊书法的整体艺术特征,如陈振濂所分析:“抓住细腻准确、无懈可击与雄强恣肆、扩张狞厉这两极,把书法艺术语汇推向一种尽可能充沛开阔的境地”,“狂放、张扬、恣肆、刚狠,以及还有刻意变形、野性十足的种种‘相’,代表了他对传统的深邃理解”[10]35-48。姜寿田也说陆维钊书法的生辣狞厉、“狂肆霸悍在现代碑学家中可谓是仅见的”,其“对碑学予以现代性理解”“堪称一个现代破坏者”,“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奔突,使人完全难以将其与一位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恂恂儒雅的学者联系起来”[11]。
以上关于陆维钊书法艺术风格的评价,在学界已具有一定的共识。我们可从其现存代表作品中明显感受到此一狞厉恣肆的艺术特征,如《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五言对联、《抽宝剑缚苍龙》三言对联、《草书周恩来诗》《草书毛泽东诗》《西泠印社七十五周年书联》等。
然而接下来,一个艺术风格学的难题便摆在我们面前:既然说“书如其人”,可陆维钊这样一位恂恂儒者,一位具有深厚文史功底的传统文人,何以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书法创作上表现得如此“叛逆”?何以与文人书法所谓的“书卷气”南辕北辙?这一问题的阐释——在笔者看来,局限在当前的书法学内部是无法完成的。原本作为诗人“余事”的书法,在陆维钊晚年人生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我们需要跨越学科界限,将陆维钊诗词、书法打通研究,也许能找到较为准确的答案。长久以来,陆维钊的诗词创作为世人所忽略,一方面书法学界甚少关注旧体诗词;另一方面,关于20世纪旧体诗词创作的研究,在古典文学界本身即处于学科边缘。胡迎建所著《民国旧体诗史稿》虽提及嘉兴籍“词坛三少”陆维钊、徐震堮、胡士莹,但对陆维钊的评价仅有简单一句“得唐风之高华”,况且并不准确[12]。陆维钊现存的“焚馀”诗词作品仅以线装本《陆维钊诗词选》刊印1000册,流播未广,一般读者难以寻觅,客观上也阻碍了世人对其诗词创作的接受与评价。 二、诗词的沉郁苍劲
西泠印社2005年出版了线装本《陆维钊诗词选》,存600余首作品,并不能反映陆维钊诗词的全貌,因其多部诗稿已在“文革”中被烧毁。饶是如此,单就现存作品的艺术成就而言,陆维钊也自可在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史上占一席地。
周退密先生在《陆维钊诗词选》序言中,对陆维钊诗歌艺术有一些简明扼要的分析,大体上是较为准确的,如说陆维钊诗“出入唐宋,清俊潇洒,沉郁秾至,诸境靡不有”[5]2,可与宋代陈后山、陈简斋、陆放翁等相媲美;又称赞《胜利行》一首诗,“可与少陵《三吏》《三别》诸作抗衡千古也”。周退密还对陆维钊诗作了摘句批评,如认为“四十无闻真老大,一生厌酒欠风流”一联不输郑海藏(1860年―1938年)之“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觉全非”,海藏诗有霸气,陆维钊则学道有得。又如“歌哭何曾生有僻,江湖长往世无人”与“妇病一家全陷寇,贫交廿载未留餐”苍茫感慨,得风人之旨。周退密只评论了诗歌,对陆维钊词的艺术成就并未涉及。周退密之外,学界关于陆维钊诗词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主题内容的分析上,而于艺术风格取径方面所论甚少。以下,我们尝试对陆维钊诗词的艺术风格做进一步探析。
诗集中有一篇较早的《寥廓》,自注云:“余年十五始学为诗,盖初入嘉二中时也。其后与徐声越、胡宛春相唱和,乃请业于嘉善张天方、乍浦钟子勋、江山刘子庚三先生,凡四年而分袂,录存此律以纪当年。”诗云:
寥廓成何事,微生似客舟。
夜寒风病烛,林重鸟苏秋。
骨肉迟明月,关河历敝裘。
缁尘今欲化,谁与惜前游。[5]12
此乃早岁规模老杜之作,格律深稳,锻炼如“病”“苏”字,沉郁苍茫如“骨肉”“关河”一联。作者时尚年少,阅历未深,故深老之语写来稍嫌拘谨,然全诗已臻高格,于焉可见陆维钊诗才与诗识。又如《断雁》一首:
断雁度平林,哀猿响远音。
霜凄千市月,日落万家碪。
刀尺闺情远,江湖客思深。
遥怜荒徼外,未解白头吟。[5]12
整体颇有盛唐诗气象,虽有模拟痕迹,境界自是高华夐远。
陆维钊早期诗词作品,主要呈现为境界阔大、英气勃发,尤其是一些登临之作,怀古伤今,忧愁风雨,指点江山,抒写了20世纪初一代青年人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感发力。如《与同学登天堡城绕后湖至太平门而还》:“无边形胜逐烟尘,淘尽英雄换世新。”《与孙雨廷为霆赵斐云万里登鼓楼畅观阁》:“一春自爱天容净,片语谁怜国是新。”《侍柳翼谋师游燕子矶三台洞同来天民》:“大江如我意,浩浩向东行。”《金陵杂诗》:“收拾英雄下棹歌,枉将遗事托微波。”
陆维钊最为成熟的诗词作品,主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上海。1927年,29岁的陆维钊任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今为上海市松江二中)国文教员,这是他与清华大学王国维助教一职失之交臂后的第一份工作。1933年,陆维钊与松江李吉蓉结婚;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登陆金山卫,陆维钊举家逃难;1938年,妻李吉蓉病故,借贷入殓,葬于奉贤庄行;1941年,长女病故;1942年,任教上海育英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47岁的陆维钊应浙江大学副教授之聘,离开上海。自1927年至1945年,在上海的18年岁月里,陆维钊由青年迈向中年,经历日寇侵华、丧妻丧女之痛,举家逃难,身居“孤岛”,其曲折深刻的人生体验,将一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黍离麦秀之悲,小家与大家融合无间,从而使得陆维钊的“海上”诗词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留存的诗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旅感》《中秋》《乱中返乡》《几年》《寓申有感》《书感》《丁丑冬十二月室人李吉蓉殁于奉贤之庄,干戈满地,旅榇凄凉,首七既过,始为诗以哭之》《醉春风·亡室吉蓉移殡》《浣溪沙·吉蓉忌日》等。 其中,可举七律《忆江清觉明昆明声越季思龙泉诗以代柬》与《蓦山溪·寄声越》二首杰作为例:
为释为儒两不伦,出门负手独酸辛。
百年未尽偏多病,万里裁书计及春。
歌哭何曾生有癖,江湖长往世无人。
天涯若问刀兵劫,处处哀鸿动比邻。[5]35
空江乔木,啼宇春归也。吟思冷苍烟,压危栏、乱山青泻。新莺知客,为我报先声,蓦回首,旧亭台,寂寞花开谢。 十年尘梦,听尽残僧话。歌哭又长淮,满西风、送人车马。荒城一发、倦眼集林鸦,忍半壁,怀霞拖,旂影森纛下。[5]83
此一诗一词,可体现陆维钊诗词的创作水准。时挚友浦江清、向达、徐震堮、王季思分别执教于西南联大、浙江大学龙泉分校,陆维钊居沪上孤岛,以诗代柬,通问友人的同时,抒写忧国伤时的怀抱。“百年”“万里”一联显系学杜甫,用语壮阔,感慨深沉。“歌哭”“江湖”一联为周退密所称赏。“何曾”一句质问,写出对国事的关切与无奈;“江湖无人”,表达身居“孤岛”的寂寞。结句以“哀鸿”为喻,“处处”两字见国难之普遍深重。相较于诗,“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语),《暮山溪》同样写“歌哭”,但更注重意象构建、辞藻锤锻,彰显了词在抒情上的深婉细腻。上阕“吟思”一韻中“冷”“压”“泻”三字,皆出手不凡,尤其一“泻”化静态山色为动态,构思脱胎于唐宋前贤如米友仁“苍翠浓欲滴”等诗句。下阕“荒城”一韵,倦鸟投林之景,中原一发之感,半壁江山,断肠残照,情景交融,感慨无限。
在承袭、化用古典传统的同时,陆维钊也常写出生新独造之语,大多数作品能见锤锻之功,时有自出机杼的警句妙语,于焉可见陆维钊在诗词创作上的用心投入。如《偕黄蔚青宪祖赴宁过丹徒作》:“乍霁山如中酒起,过江帆欲拍天飞。”将雨霁之后的群山比作中酒而起,新颖处未经人道。又如《又游白云庵》:“墙低尽见山头角,地僻浑忘世浊清。”形式上的对仗新巧与内容上的感慨时事融合无间。又如《百尺楼故址与表兄剑石同游作时兄将赴南京》:“茶缘月到香能活,睡与愁耽悄不支。”工整细腻,不让放翁。《丁丑岁除日寇肆虐而吉蓉新逝相对惟女多多犹未足四岁也》:“衷有难言终委命,生无余恋可贪书。”与《柳翼谋师自贵州返沪晋谒于其海防路寓楼即呈一律》:“怀旧自多伤气类,笑谈宁复齿公卿。”皆虚词斡旋,峭拔深折,为学宋诗之有心得者。词作如《鹧鸪天·余而立之年未能为家,遑云救国,或有以近况见询者,感于世事蜩螗,习于书生之愤懑,聊书一词以代小柬》:“楼上纱留褪色痕,楼前风扫蝶馀魂。”“蝶馀魂”一语虽用《庄子》旧典,但构词独造。又如《一萼红》(傍城阴》之学姜夔,《踏莎行》(墨晕生苔)之学吴文英,《高阳台》(苑甸花零)之学张炎等,皆可见出身于平湖的陆维钊一定程度上受清代浙西词派影响,对南宋骚雅词风的学习,这使得陆维钊那些爱国题材的词作不是一味豪放粗豪,而是能兼取婉约、豪放之长,既苍凉复深婉,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正统与狞厉之间
整体而言,陆维钊诗词风格,以沉郁苍劲为主,间有淡雅深婉之作。陆维钊取法乎上,以唐宋大家为学习对象,广采博收,尤对杜甫、陈与义、陆游、辛弃疾、姜夔、张炎等继武较多,
陆维钊幼受庭训,祖父陆少云对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辛弃疾尤有偏爱,以为“作品得天地之正气,足以和神怡性”[13],对于陆维钊日后诗词的取径产生一定影响。陆维钊《声越诗词录印成率题一绝于后》诗中说:“一百年来谁作者,水云词卷伏敔诗。”提及晚清词人蒋春霖、诗人江湜,二人皆以抒写家国之感、善著危苦之词著称,于焉可见陆维钊自身的创作倾向。陆维钊诗词中,优秀的忧国伤时之作甚多,如《九一八前夕辽东将军恋舞女于天津感赋》《一二八战后闻东方图书馆被毁柬馆中友人》《书愤和欣夫蒙安险韵》《念奴娇·和季思抗战》《水龙吟·放翁生日与廖忏庵吴眉孙二丈及郑午昌胡宛春吕贞白黄清士诸君同赋》等,不胜枚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维钊也写了一些诗词讴歌新时代,如《满江红·建国十五周年献词》4首等。在诗友酬唱寄赠中表达勉励之怀,陆维钊在写作手法上明显学习辛弃疾,如《月华清·和声越》:“转乾坤万里,雅音重奏。”《念奴娇·和季思抗战》:“完卵覆巢宁有此,誓把匈奴歼灭”等。
有论者指出陆维钊诗词“独尊正格”[14],若就师法渊源而言自是不错;但就艺术风格而言,陆维钊并非传统诗词中平和冲淡、温柔敦厚一路。我们若将陆维钊诗词与同样诗书兼擅的沈尹默作品并置一处,即能感受到艺术风格上的天壤之别,后者明显趋于温和平淡、内敛深藏,而陆维钊诗词则更为风格外露,更将诗人的目光投向整个时代。
陆维钊自命为诗人,绝非仅仅吟风弄月,而是极为强烈而自觉地用诗词纪录时代、表现时代,有继承杜甫“诗史”传统的强烈意识,要做一位对时代负责、担荷的诗人。这种强调诗词现实功能的创作意识,决定了陆维钊的创作绝无可能内敛深藏,而必然是向外发露的。诗词不仅是吟咏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陆维钊“济世”的一种方式。陆维钊青年时代即接触维新人物,早年作诗《与向觉明、刘掞藜、缪赞虞听梁卓如师话戊戌旧事,戊戌正余诞生前一年也》,以“万死归来剩此心,市朝犹记倡维新”称颂梁启超,《金缕曲·怀声越》说:“早岁文章期济世。”晚年作《水调歌头》(去日已堪惜)追忆当年的慷慨激昂:“记得韶年白下,同坐梅庵清话。溧叟善谈诗。新会丹徒在,慷慨每陈词。”
在旧体文学领域的研习、创作经验,绝对令陆维钊有“资本”产生“依旧是诗人”的身份期许。在嘉兴秀州书院,陆维钊受业于嘉善张天方、乍浦锺子勋、江山刘子庚、海宁朱蓬仙诸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名师云集,“朱宗莱讲乾嘉考据,刘毓盘讲汉魏辞章,柳诒徵讲中国文化史,吴梅讲宋元戏曲”,[2]50毕业后,曾有机会成为王国维的助教。1938年居沪上,加入“午社”,诗词酬唱,结识叶恭绰,协助其编纂《全清词钞》。笔者很认同斯舜威的观点,陆维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懂得,书画真的只是‘余事’而已”[4]216。
新中国建立以后,陆维钊依然用旧体诗词来表达对时代的关注,只是这些作品目前留存不多。1960年调入浙江美术学院后,陆维钊才真正将工作重心转到书法上,而1968年即被关进“牛棚”,1969年接受“审查”,1971年潘天寿院长被折磨致死。在此时局中,陆维钊一方面沉潜于书艺,在书风变革上有了突破性的迈进,另一方面却焚毁了自己的诗稿。书法的形式线条,代替了诗词的语言文字,成为抒写心灵痛苦的一扇小窗口。陆维钊的书法在20世纪60年代是“孤军”“野狐禅”“畸人”,呈现出“迥异于士大夫气”的风貌。[10]41-44
沉郁苍劲、关注现实的诗词,在一片喑哑的大环境中不复能存在之后,陆维钊外露的自我表达的个性,不得不蛰伏蠖曲于书法的笔迹墨韵中,体现思想意识的语言文字,不得不被转换为剥离内容的更为抽象的线条形式。于是,在焚毁诗稿与挥洒笔墨之间,狞厉恣肆、生辣霸悍的书法风格遂逐渐产生了。这是笔者从诗词、书法艺术共通性的角度,对陆维钊书法的一种观照。此外,又由于陆维钊并不将书法视为人生实践的主要部分,他更看重文学、诗词;因此,他的书法创作更有一种“游于艺”的轻松自在,更少负担与拘束,能够摆落成规,自出机杼,较一些视书法为人生主要抱负的人走得更远。
综上所论,关于陆维钊诗词、书法之间艺术张力的阐释,在笔者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层面:
1.陆维钊具有担荷时代、负责时代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2.关切现实的济世之怀,早年寄托为忧国伤时、沉郁苍劲的诗词,风格外露;
3.晚年在20世纪60、70年代,诗词抒写的窗口被强迫关上,痛苦悲愤的心灵世界与游于艺的创作心态,酝酿生发为同样风格外露的狞厉恣肆的书法艺术。
陆维钊的诗词与书法之间具有深层的统一性。诚如论者所指出,陆维钊的“艺术是完整的”,“是综合中国文化艺术精华的可贵的人”[15]。本文只是笔者的抛砖引玉,笔者希望学界尽可能以完整的视野对陆维钊作整体观照,进行诗、书、画的综合研究,如此也许能更贴近陆维钊文艺世界的本真与精华。
(作者:韩立平,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立项课题“北宋士人文艺世界研究”(20FZWB078);202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诗馀’视域下苏门文学与书画关系研究”(2020BWY014)〕
注释:
[1]苏轼.苏轼全集校注[ 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2386.
[2]陆昭徽,陆昭怀.书如其人——回憶父亲陆维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3]章祖安.陆维钊书法论[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08:21.
[4]斯舜威.万山青拥一诗人[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5]陆维钊.陆维钊诗词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6]陆昭徽.陆维钊谈艺录[ M ]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17.
[7]沙孟海.陆维钊书法选前言[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2.
[8]沈鹏.有奇趣[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79.
[9]章祖安.陆维钊书画选序[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4.
[10]陈振濂.陆维钊研究[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11]姜寿田.现代书法家批评[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59.
[12]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420.
[13]邢秀华,鲍士杰.艺术人生——走近大师·陆维钊[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12.
[14]卢炘.书艺蕴诗性,书家本诗人——读陆维钊先生诗词书法有感[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201.
[15]骆恒光.陆维钊先生书法和书论[M]//陆维钊书画院.陆维钊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