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t2d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4年的杭州,林家迎来一个女孩。襁褓里的孩子睫毛弯弯,恬静睡着,浑不知将来要看的四月春景、战火流离,也不知在后世那段泛黄的民国记忆里,她是怎样一个传奇。
  祖父为她取名“徽音”,取自《诗经·大雅》里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之句。徽是美好,音乃品德,端谨知礼,邦之名媛,这是长辈对她的期许。
  林徽因生在晚清世家,纤细清秀,又灵透早慧。16岁那年她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在细雨缠绵的伦敦,遇见了徐志摩。
  这场相遇被后人附会出无数风流,其本身也是浪漫的。徐志摩才华横溢,英姿洒然,而林徽因恰青春年少,对爱情暗自期许。他给她写诗,写相逢,写相思,康桥的水波照见他们的初遇,沉着星光的青荇如情思婉转,在水里柔柔摇曳。
  但后来她选择了梁思成。诗人的爱情像烈火,焚伤了他心头不爱的原配妻子张幼仪,也让他痴恋的林徽因惊恐犹疑。徐志摩刚爱上她,便可如此决绝地斩断夫妻情义,不免教人心寒。若有一日她成了他的张幼仪,他会不会又忽然爱上别人,也如此对她?林徽因从来不是徐志摩那样明烈的性子,通透如她,断不肯轻易将一生付与。痴顽的日子过去了,便想要一个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兜兜转转,那个肯为她骑车老远去买一个苹果的稳重男子梁思成,成了她的良人。
  后世对她的印象,多是清丽难掩的几张黑白照片,是兜转于民国才子之间的风韵轶事,是“人间四月天”那样明媚的诗句。但鲜有人知道,她是中国第一个卓有成就的女建筑师。她的建筑梦起于伦敦,后来与梁思成同赴美国攻读建筑学。回国之后,她同丈夫一同加入营造学社—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翻遍她的影像,不难发现她在三四十年代,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测绘古建筑。那些泛黄的照片里,她攀缘木塔,搬运物资,穿着陈旧的衣裳,全然不见世家小姐的贵气,只有倚树而笑时偶然露出的娇态,才让人想起她也曾有过那样安逸美好的韶华。
  她的才气与许多名动天下的民国才女相比毫不逊色。但与那些同样出身优渥教养良好的才女们又不一样,她生在幽庭兰苑,却如一只青鸟,越过缠绵的帘栊,朝风雨里飞去。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她写出许多文采斐然且见解独特的建筑论文。在她的笔下,每一角飞檐都是晴空下的燕尾,古塔檐上青铜铃转,可比之少女的笑声。她将文章译成英文,中国古建筑文化在她的推动下走向世界。她的笔触如此深情,乃至于梁思成写就的《中国建筑史》初稿,也沾染了她的几许诗意。
  照片里的她身姿纤细,其实垂垮的旧衣之下,她早已消瘦得不成样子。野外勘察本就艰苦,又逢战乱,她染了肺病,不得不卧床休养。那段终于空闲下来的日子,她拾起多年不就的诗文。那首流传后世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并非人们臆想的她少女时代的作品,而是婚后多年的病中随笔。“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中的“你”是她新生的儿子,抑或是两年前因飞机坠亡的徐志摩?我们不得而知。徐志摩的葬礼,她哀悼如挚友,却不曾有半分逾越和不该。她忘了,还是不肯再想起?这个女子的心思,从未有人猜得分明。
  后来新中国成立,她协同设计了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她人生最后的岁月,还在为古建筑挣扎呼号。那时北京为了建设拆除城墙与牌楼,她多次反对,与当时的副市长反目,不惜用身子挡住拆迁的队伍,却终究没能留下珍贵的古迹。她含恨而去,带着未平的意气和未竟的梦想。
  她的墓碑由汉白玉琢成,浮雕着花圈,碑上的文字也很简单: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很多年前,祖父为她取名为“徽音”,德行良嘉,邦之名媛。后来改“音”为“因”,名姓里的初衷却未变。一一想来,她的一生无愧于这两字。她曾有过骄矜痴顽的少女时代,也用心做了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她将韶华付与了她最挚爱的事业,也执拗如斯,一生都未离弃自己的祖国。
  岁月更改,她的人生早已被秋风吹乱。仿佛人人都只记得她做沙龙女主人时的长袖善舞,难忘她那些似真似幻的风流少时梦,却少有人知道,绮丽与诗行之外,她也有跌宕的苦楚,不泯的心志。
  徽音,她这样美丽的女子,正该是这样美好的名字。
其他文献
酒醒之后,她倚着窗,窗外落红满地,已是深秋时节。  昨夜一场大醉,她本以为今日囫囵起来之后,心里能有半刻轻松,然而在看到庭院里被风雨揉损的残花堆积满地时,她的酒终究是醒了。  花开花落,本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当年她也曾伤春悲秋,写过一句“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那人把她拥在怀里,告诉她不必悲伤,落花会化作泥土,给土地带来新生的希望。可如今他已经不在了,还会有希望吗?  她和他同为仕宦之后,生于
期刊
1662年春,清朝一个叫王士祯的诗人正与扬州诸名士修禊于红桥。那天日头已过中午,有华美游船从桥下逶迤经过,船中美人的衣香随风飘散到桥上。清香扑面,王士祯的心怦然一动,然而这一切来去匆匆,最后舟载人去香不留。  他站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美人装饰了他的梦,惆怅不已的王士祯就如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祈福一样,最终祈得一篇传世佳作—《冶春绝句》:“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期刊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宋·苏轼《花影》  我收到一封信,是从宋朝寄来的,信上有花影一叠。寄信人是东坡先生家里的小童。信中提及,东坡先生让他将亭台上重重叠叠的花影扫开,但他实在做不到,只好将花影寄给我。  我想,痴缠花影的人,这位小童都会不吝寄送的。所以看到东坡先生的这首《花影》时,感觉我的窗前悠然落下清喜可人的一叠叠花影。  而坐于花影中,整个人
期刊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红叶上题罢这首诗,她不禁轻叹,正是悲风素秋的时节,遥遥月色一泻而下,凉透了一叶清愁,也朦胧了她一襟幽思。  她以平民之身入宫,流年在眉眼间渐行渐远,一扫眉便似抖落七八分韶华。  她细细描摹着红叶的脉络,忽然觉得自己便如此叶,分明天长漏永、风月俱寒,却仍沐浴着月光,在玉露凝霜中舒展姿态,哪怕鲜艳的红终究会零落泛黄。  那便在此时顺流而去吧,即
期刊
她的美貌让她身边不乏男子,她的才情又让无数墨客骚人为她写词作曲,一首首词曲从她口中唱出,惹无数男子为之着迷。然而从没有人问过她的心思,她想要的不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而已。  此时她的闺房内正坐着一个男子,口中吟咏着诗词,而她抚琴相和,清冽的美酒倒在精致的器皿里,她与他对坐相酌。他们可以从诗词歌赋聊到琴棋书画,日夜不休,他称她为知己。夜已深,白日喧嚣的店铺早已关门,唯有这家灯红酒绿,门口的姑娘笑得招摇
期刊
是谁曾在清风里弹唱,一曲关于爱的过往?又有谁曾明白,那些清词丽句的华美模样?我徐行在红尘万丈间,听一段夜未央。朦胧中琴音渺渺,几缕箫断,滑过我迷离的眼前……于是决定花下饮茶,与你细数许嵩歌词里的古典与忧伤。  《半城烟沙》  半城烟沙 随风而下  手中还有 一缕牵挂  只盼归田卸甲 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半城烟沙 血泪落下  残骑裂甲 铺红天涯  转世燕还故榻 为你衔来二月的花  当这首歌在我耳旁响
期刊
听闻世间最深的情,是以我之姓,冠你之名。而最深致久远的怀念,是把你的名字从旧纸堆里拾起,拭去尘土,静静观赏。扶苏扶苏,读来仿佛置身清风竹林;仓央嘉措,似能听见最美的情郎于佛前诉说;柳如是,比柳妩媚,清雅如是……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扶苏(?—前210年)。秦始皇长子,嬴姓,名扶苏。  荷花依然开,大山依然在。山中有扶苏树湮没在群芳中,如扶苏公子埋没在乱世。  据说公子扶苏的母妃是郑国人,喜欢吟
期刊
在爱情世界里收放自如的女子不多,卓文君算一个。  临邛初识,司马相如雍容娴雅,俊朗风流。她隔门窥之,春心萌动,待到相如以琴音相挑,她索性越礼夜奔,与情郎驰归成都。这是西汉年间的惊艳情事,直到七百多年后,历史才好不容易复制出红拂夜奔李靖的相似桥段。  故事的高潮处总是急管繁弦,似乎所有焦点都是高扬的旗角,永没有飘落的那一刻。历史从不钟情庸常与琐碎,因此史书里爱情的下场,要么是再无交代,要么是一波三折
期刊
读闲书,养幽情,书斋是凡夫俗子修持内心的莲花道场。  若以后能在山清水秀、茂林修竹之处与相爱之人修一间简朴清幽的书斋,就给它取名清隐馆,门前要栽满桃花、栀子、茉莉、芍药……闲时看杏花如霞、梨花胜雪,日光和煦,书斋清简,这样就很好。  书斋有许多温暖美好的名字,如轩、舍、室、馆、阁、堂,出名的有芸窗、松雪斋、项脊轩、阅微草堂、梦坡斋等。清雅幽静的书斋是文人墨客心灵的栖息地。翻几卷线装书,赏几幅山水画
期刊
那是很久以前了,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坐在他面前,托腮问:“我叫柳薇吗?那你是谁?”他并不奢望一个工具美貌玲珑至此,但看着她倾城容颜上全然的期待和信任,不禁温声答道:“是啊,柳薇。柳絮因风起的柳,采薇的薇。”  比起天下第一庄的立庄根本,折花七七四十九式的名剑风流,柳薇更喜欢缠着他读书练字。碧风居里,她照着他的笔画一点一点写下“柳薇”,又或者笨拙而认真地写他的名字“慕容秋”。  山庄好奇的小丫头常常大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