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快”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意在阐释“快”的诗学内涵,同时对其在诗学批评中的特殊位置、确定和展开情况进行分析、勾勒.由于语义复杂,“快”作为诗学术语,不能简单地划分到某一类诗学范畴中.它自唐代进入诗评领域,在宋代被广泛使用,同时诗家对其也开始了理论反思,至明清时期,在频繁运用中,反思指摘之论渐多.在进行诗学批评时,“快”的正面涵义丰富,体现在创作上的下笔迅快,风格上的语辞流利,节奏快畅并以此显现出清逸俊爽的明朗色调,在抒情说意上又是表示一种直接、直白的表达、书写方式.尽管如此,“快”因为易缺乏委曲沉著之致也常为诗家所诟病.它虽称不上是诗史演变的风标,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家审美取向的转变.相比其他诗学范畴,“快”的正面价值可以涵盖整个诗歌创作到接受的过程,可以形容整个过程的美感,这也正是“快”这一诗学批评术语最为特殊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音节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一个音韵学概念,也是文学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人们认为,音节是人的情感生命的一种语言符号,诗文无不“以性命奥学寓于音节韵度中”.故音节美学
理学与诗歌的关系演进,是考察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评论史的重要命题.以此为切入点,《斋居感兴二十首》的评论经历了 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在宋代,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出现了两
清代文体分类在继承前代分类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指向,即摆脱具象思维模式下的“分体式”分类,演进为抽象与归纳主导的“归类式”分类.这个演进过程发轫于宋代,经过元、
不少学者从“文德”角度来理解《文心雕龙·程器》篇主旨,似有不妥.《程器》篇主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愤激反驳曹丕“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之论点,从而在道义
秦汉法律文体以律令为核心.作为制度的律令与作为王言的诏令关系密切:具有长期效力的特定诏令,经一定程序可制定为律令.诏令是律令的直接来源,律令是诏令的制度化.王言与制度
王船山之诗学思考从未脱离于其社会政治思考而独立开展.以往从纯艺术角度解释“现量”,固然把握到了概念的主要内涵,然而其通向社会层面的意义,却也因而被掩盖.将《夕堂永日
随着明代科举制度的成熟,以依经按传、纯正典雅为重要特征的科举文体逐渐定型;而与此同时,科举作文“奇诡”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嘉靖始,最高统治阶层从政教层面提出“正文体”
颜延之与谢灵运是刘宋时代文学创作中的双璧.颜、谢二人的文学创作,对文学正统的复归与通变,对晋宋玄言诗风的涤荡,乃至对齐梁绮靡繁富文学的开启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
学界将《文心雕龙·附会》的主旨理解为谋篇布局是不准确的,它是文章草创完成后对文章辞与意的修改,重点是使文章的各个部分前后呼应、首尾贯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附会》与
张岱的暮夜书写鲜明地表现着晚明之世时人时文的日常化、大众化特征.在由以雅化俗、高士体验、幽赏审美所构成的暮夜生活美学范式之中,张岱融通了彼此异质的市人、诗人与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