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应用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t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人们很少从行为科学理论的层面上来思考班集体的建设问题,一定程度地限制了人们对班集体建设的全面认识与理解,影响了班集体建设的质量。近期,许多德育工作者已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来分析研究班集体建设问题。标志着已开始运用行为科学的知识来研究班集体建设问题了。因为理论工作者对行为科学是这样定义的:行为科学是关于人的行为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来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与行为关系的一门科学,借以控制并预测行为,并为实现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目的服务。本文着重运用行为科学知识阐述班集体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问题。
  
  一、班集体概念与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是班级集体的简称。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泛智学校》中指出:“分班制度通过把学生按年龄和成绩分成班级,在学校中建立起关于人员的制度……班不外是把成绩相同的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以便更容易地带领学习内容相同,对学习同样勤勉的学生奔向同一目标。”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一群年龄相近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级”里,他们之间还只是一个松散的结合,还不能算是一个集体,只能看作是一个群体。在《行为科学辞典》中关于群体分类中这样叙述:“按群体的不同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可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因此,是否可以把集体概念归纳为:班集体是指按学生年龄相近和文化知识程度相近的原则编排在一起,形成了共同活动目标与任务和共同价值观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
  根据行为科学的群体发展理论,一般认为班集体形成会经过四个阶段。
  (1)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行为能被集体接受,是相互间从彼此陌生到开始熟悉的过程,相互间力求适应因而是风平浪静。因此新组成的班级在1~2周内,学生一般是“循规蹈矩”的,班主任应抓住这一机遇,开展“请你了解我”、“我的一大优点”等活动,让学生自我介绍,展示自身的优点、特长、爱好,学生间增进了解,使每位学生在班内确立地位。
  (2)风暴阶段。在这个阶段,班内同学间开始产生冲突,阻碍了贯彻班级集体行动计划的落实。如果在该阶段不能很好地调节处理好同学间的冲突行为,不能遏制“游离性”的小群体行为,则会直接影响到良好班风的形成。
  (3)正常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同学间发展了凝聚感,彼此间产生好感。他们分享感受、交换信息,并开始分享成功的喜悦。但很容易因凝聚力过高而对不同意见不予理解,而导致“群体意识”绩效下降。
  (4)发挥作用阶段。在这个阶段,同学间彼此互相沟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班集体应尽的职责所起的作用。只有到这时,一个成熟的班集体才算是形成了。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与班集体发展
  
  班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它之所以能从群体进化为集体,这里靠什么推动呢?在上世纪末,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理论。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他的整个活动就是一个“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即B=f(P.E),其中B表示个体的行为,P指人,主要指人的主体知觉,E指环境,主要是指人们头脑里的环境,是对人们的心理事件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比如一个调皮的学生知道班主任今天在不在校,而决定午睡课到不到班。P与E组成了个人的生活空间。后来勒温用这一理论解释人类群体的社会行为,说明个人行为要受群体的心理动力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是以群体中支配人们行为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为对象,揭示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的科学理论。群体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其行为的内驱力明显地增加(当然,增强内驱力并不一定就能使事情成功,因为内驱力的增加有时能起促进作用,有时也会起干扰作用)。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与他人的行动一起进行,于是便产生了竞争倾向,由于有旁人在场,行为人又往往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这两项即可唤起人们行动的内驱力,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该理论适用于以增强学生个体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的内驱力,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发展。
  
  1.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
  集体目标是该集体成员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就需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集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只有使班集体目标具有整合了社会意义、集体意义和个体意义时,才可能唤起全班学生为之而奋斗。应把个人升学(学习奋斗)目标纳入集体奋斗目标之中,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换言之,班集体目标要具有社会价值,也须具有学生个体价值。
  首先,班集体目标要有层次性。班集体目标应有近期、中期与远期目标之分,否则就不可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目标,一段时期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因此作为班集体应有三年或六年的目标,每学年目标,每学期目标乃至每个月的目标。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应该包含有号召的激励学生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的具体的内容。每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便是通向总目标的一个台阶;每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是对学生进步的一次推动力。
  其次,班集体目标要具有科学性。班级集体目标应既包括班级集体任务的完成,又包括在可能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班集体目标的实现中获得满足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在班级开展的演讲、文娱、体育、摄影等集体活动中受训练、显身手、露头角。学生通过呈现的个人理想设计获得需要的满足。
  
  2.营造良好的集体舆论
  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并从心理上产生共鸣的言论与意见。由于舆论是显示出一种心理上有制约作用的“公众意见”,因此它对集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具有加强正当行为的力量,错误的舆论会压制支持正确的力量,会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因此班集体必须加强舆论管理。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班主任应支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敢于抵制错误舆论,以正压邪。一般采用天天抓苗头,周周作小结,月月有总结,及时表扬班内的好人好事,分析批评不良言行的典型事例,提出后阶段班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还可以通过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正气。
  第二,要建立“贴近学生高于学生”的健康舆论。舆论作为一种信息沟通,经过传播、扩散获得大多数人共鸣的过程,但作为舆论信息应来自于班内积极进步学生的言行整合,又要高于班内舆论现状。健康的舆论,起初应是班内的一种风气引导力,或者说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准备形成的过程,后阶段应是班集体发展的推动力。
  
  3.运用班级群体规范克服“班级离心力”
  班级群体规范是班级所确立的用以约束班内学生行为标准和准则的系统。班集体建立后,为保持其行动的一致性,并且保证班集体目标的实现都要确定一些行为标准,作为全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它对克服班内产生的一些有助于班集体目标的离心行为及其负向动力(简称“班级离心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减弱了“班级离心力”便增强了班级发展的动力。
  班级集体规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规定下来的,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常规》等。另一类是非正式的,或者是班内学生共同约定的不成文的,如学习习惯、班级公约等。前者具有较大的外界压力,与个人的心理需要联系较少。后者作用是一种心理上的约束力,不被人们所意识,从而使行为表现为一种自觉行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往往由《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衍生为《班级公约》,内化为班级风气习惯。
  班级集体规范的形成,班主任不能简单的规定几条,应有其客观的形成过程。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若干条,然后让学生干部讨论归纳,在班内公布,征求意见,再次修改确定。要把制定《班级公约》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要杜绝那种班主任一人说了算,大家照着做这种强制手段的做法。
  班级规范的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因为班集体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集体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它会通过活动以影响学生的心理来实现班级规范的落实。
  
  三、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与班级学风建设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班级良好学风形成是保障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所谓学风是学习风气的简称。学风是班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讲学风是指班内全体成员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其思维方式的总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则是班级学风的外在表现。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时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特殊方式的行为倾向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在言语和行为方面的表现则往往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较难改变的。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则是班级学风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习惯会制约班级学风乃至制约班风的建设。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预期性学习习惯。罗马俱乐部在《学无止境——迎接未来的挑战》报告中指出,人类习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撞击式思维方式去解决所面临的种种困惑”。这种急功近利的“撞击思维方式”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称之为“维持型学习”。为解决新问题迎接未来的挑战,必须采取预期性思维方式的学习,养成预期性学习习惯。反映在学生行为操作层面上,则要善于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学科特点,有明确的学习预期性目标,根据预期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行动计划,这里包括学期的学习计划,每星期学习计划,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考前复习计划。计划要有学习要求和具体的时间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防止偏废。把学习的时间性、计划性、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要善于及时总结,通过总结,改进方法,修订计划。
  其次,要培养自主性选择性学习习惯。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选择权,才会有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映在学生行为操作层面上,则善于预习。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特征。提前预习新课,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有个整体了解,遇到疑难问题先思考并作笔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课,这样便能提高听课效率。课外主动选择性地学习,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它不仅仅体现在与学生当前学习任务直接联系的课外知识的学习,还应表现在积极主动地去捕捉、搜集、储存、筛选和处理科技前沿阵地的知识信息,可通过“科技博览”、“网络信息”、“科技杂志”等传播媒体,通过课外文体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等活动载体,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取自身爱好和适宜于发展自身特长的知识。独立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也显得十分重要。
  再次,培养学生“质疑式”学习习惯。有人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思考。问题与质疑是成功学习、创新学习的起点和切入点。根据现代创新学习观念,学习应从学“问”开始。反映在学生行为操作层面上,则应体现在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在专心听课中方能积极思维,方能产生问题,方能对传统的“答案”、对教师的讲课产生质疑。勤于思考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映在教师操作层面上,一是要培养学生对追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建立在惊奇与疑问的基础上,激发学习积极性;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创造师生间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讲课多采用讨论式方法,采取征求意见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与同学讨论,勇于与老师“争辩”;三是要设置“质疑”情景。教师对新课的引入,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精心设计,为学生设置“愤”、“悱”情景,使学生处于“欲达不得,欲说不能”的境地,从而产生强烈探究问题的迫切心情。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习得“质疑式”学习习惯。
  影响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只侧重从行为科学的群体发展、群体动力学与群体舆论和学习习惯理论等方面阐述班集体建设问题。因此,对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论述不可能是很全面系统的,只能看作是为德育工作者思考集体建设增添的一条新思路,实施班集体建设发展增拓的一条新途径。
其他文献
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探索更合时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进步,已然成为广大
 我国治疗关节炎药物疗效评价标准研讨会首次会议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的倡议和主持下于1999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者除风湿病学专家外尚有骨科专家。会议目的是修改增补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很多男同学的英语基础相对于女同学都比较偏弱,大多数男同学都比较喜欢理科类的科目,他们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将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校园为空间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参与、以教师为引导管理,在特定传承性的大学文化价值观和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而开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轨卫星数目的增多,卫星逐渐成为战时军事信息获取、灾害防治、反恐安防、舰船护航等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手段。在上述应用中,用户的观测需求
介绍了无功补偿控制器控制策略中分区控制法的应用进展,重点分析了五区图、九区图以及相应的改进型控制策略,指出了各种分区法的优缺点以及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前景,指
当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面临一系列现实困难和问题,必须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符合国情、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也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永不言败的精神。因此,以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体育活动习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