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滋养——以苗延秀《大苗山交响曲》为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KC200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作家苗延秀的创作题材大多数来源于民间.他对民间文学的吸收使其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以苗延秀的长诗《大苗山交响曲》中的体裁、人物形象和题材受民间文学的滋养进行研究.研究其如何对民间文学中的体裁、人物形象和题材进行加工,从而创作出被称为其代表作的《大苗山交响曲》.对《大苗山交响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延秀创作的了解以及民间文学是如何影响着作家文学.
其他文献
爱伦 ?坡的小说《过早埋葬》不仅描写了死亡现象本身、被活埋者虽生有死的状态以及与死亡抗争等多个方面,也在探索人们的心灵恐惧,以及从死亡的阴影下反照生命的强大与希望.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借由主人公最终摆脱梦魇走向健全人生的道路,传达出从”幻灭到重生”这一独特的死亡观.在直面”死亡”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充满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歌颂,传达出由死向生这一希冀.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 ?勃朗特唯一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和一个人类的异化悲剧,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一个具有人性的灵魂的痛苦.
七十年代的台湾乡土电影为代表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并不同于同时代的台湾乡土小说叙述乡村的变迁,而是受浸于本民族文化的熏陶,而围绕民族文化进行观测同时,同时代受外来资本商业的渗透,导致民族符号出现了裂隙.虽则如此,民族文化还是覆盖了破碎的瑕疵,在情节上表现于《恋恋风尘》这一影片男主人公最后的分手,最终在意蕴上呈现古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故而本篇论文主要以镜头语言分析《恋恋风尘》的三个方面:一、表象田园式幻境的裂隙;二、镜头语言的舒适与情节受挫的张力;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从《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姜子牙》,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到性格迥异的神话人物,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屡见不鲜.互融互通,国产动画电影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在情节编排和人物形象改造上锐意创新,其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改编更是打通了传统和现实的壁垒,实现了寄情怀于历史,展新貌于时代.
《风雪夜归人》是现代戏剧大师吴祖光的代表作,他力图通过这部剧作来关照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生存困境与自身能力局限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仍然执着地追问人的价值和自觉,并高昂生命的意志做含泪的前行.这是作者清醒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也是剧中人物身上折射的理性光辉.
艾丽丝·门罗是隐喻天才,她善于化景观为情思,自然景观不仅构成了人物的生活空间和背景,而且渗透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隐喻意义.这些隐喻自然贴切,又极具创造力和感染力.在《森林》和《深洞》两个短篇小说中,门罗或以树喻人,树与人同命运共呼吸,展现人的生命感悟,或以洞喻家庭代际关系中的裂缝与创伤.树与洞等景观往往跟人一样,具有某种脆弱性,这种共性赋予作品强烈的情感伦理共鸣.
自先秦起,”植物”作为意象便广泛运用于诗赋中.为探究诗赋中植物意象的嬗变、各时期植物意象所呈现出的特点,本文以文献综合法进行研究.以各时期植物意象的演变特点为划分依据,划分为了即物起兴的《诗经》阶段、已具深意但意象散碎的先秦至两汉阶段、深刻凝练并基本定型的魏晋阶段,进行研究与论述.
本文旨在对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进行写实意义以上更高层次创作观的赏析和挖掘.通过对《北与南》的举例,从毕晓普诗歌的超验主义思想,透视的角度以及隐喻的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准确地为理解其诗艺提供新路径.
神话原型理论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批评理论,为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方向,其原因是中国古代神话对于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古典小说如《红楼梦》当中的三个明显神话痕迹,体现了古神话根深蒂固的生命力,通过对神话原型的探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红楼梦》文本内容.
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古老各国的文献典籍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是一个个熠熠生光的钻石光彩夺目,给予我们很多人生的启迪,而东方波斯文学最有价值的诗歌创作部分,无疑是这些钻石珍宝中的明亮的一颗.本文赏析的著作是波斯诗人海亚姆的诗集《鲁拜集》,将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这两大部分对其进行介绍.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会产生独特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则是那些在现代人读来依然会对人生产生指导、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的作品,在笔者看来,《鲁拜集》就是这样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