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毕生献给民歌的音乐人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西姆 男,壮族,1939年11月出生,广西凭祥市人。著名壮族音乐家。先后进入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附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1966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
  范西姆从小生长在花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的男女老少都极爱唱山歌,范西姆小时候随父母亲在田间劳动或者一起去赶歌圩时,经常听到父母亲唱山歌,他自己也喜欢琢磨着学唱。后来也就学会了宁明壮族山歌。有时候在黄昏,他骑在牛背上,拿一节小竹竿做成短笛,吹着牧歌,巍巍青山,弯弯的小路上回荡着清脆的笛声,范西姆就是这样从小喜爱音乐的。有一次,范西姆在县城观看了专业文工团的演出,演员们动人的嗓音和迷人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在心里想:音乐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么美的嗓音与这么美的舞姿是怎么形成的,我一定要搞明白……初中畢业后,他向姑丈借了20元钱穿州过省去报考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附中,接着又叩开中央音乐学院庄严的大门,尔后又转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民族音乐理论。也因着民歌的召唤,在北京生活13年后,范西姆放弃留在文化部工作的机会,又回到了生养他的壮乡,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一与民歌终生为伴。
  在范西姆的人生字典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人生总有这样的体验,翻过一座山,天边似在眼前,再往前走,天边又遥远得不知在何方。前面的路永远也走不到头——你永远都得靠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你还得不断提高自己学识上的、眼界上的、人格上的、精神境界上的修养,你还得任劳任怨,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信心去努力奋斗。生活中有苦也有甜,不管处在什么境遇里,只要愿意付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认真地去思考、分析、研究和判断,总会有所收益。”
  范西姆的“名言”是用他的双脚一步一个足印来印证的。几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广西77个县,上千个自然村屯。他克服了种种艰辛,采录到上万首各民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为壮族音乐库保存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范西姆为什么放弃在国家文化部工作的机会而跋涉于山山水水间?我们从他挖掘整理的壮族音乐库的第一手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壮族是一个崇尚“天人合一”的民族,壮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高山深垅之中,地理环境的闭塞和生活的艰辛造就了这个民族能歌善舞的特质,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原生态民歌。壮族自古就有唱歌的习俗,壮族人从小就爱唱歌,小孩学歌,青年对歌,老年教歌,睡在摇篮里听歌,出嫁时唱婚嫁歌,死亡了有送葬歌……唱歌,是壮族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壮族文化也通过歌声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是一块音乐的“富矿石”,刘三姐的歌声早已飞出歌海,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广西各族民间歌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神独特,曲调优美生动,风格多样,艺术特色浓厚,它真实地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是人民生活经验和艺术智慧的结晶。但是严峻的现实也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范西姆清醒地认识到和世界许多国家的传统音乐面临绝境的命运相似,在广西各民族的歌种也面临失传的危险。这是当前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前,歌海里还有不少的“宝贝”没有被人们发现,作为音乐工作者的范西姆,为探寻民族艺术的精华,长年投身歌海,历经艰辛,终于记录和整理出优秀的传统的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
  范西姆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首次发现多声部民歌。1980年范西姆在马山县采风时发现了当地的一种壮族民歌“三顿欢”,这是他首次在中国发现三声部民歌。“村里的老人们像久经训练的小合唱队,三个人唱三种声调,不断交换着高低声,优美动听。”范西姆说,他读书时,看到教科书上写着“东方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这一直令他不服气。马山三声部民歌填补了这一空白,也了结了他的一桩心事。
  “三顿欢”的出现,立即引起海内外音乐界和新闻界的兴趣和关注,并彻底推翻了国外音乐界对“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说法。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理论家吕骥评价说:“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像壮锦一样美丽。”
  确实,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音乐文化能不能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崛立于世,关键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是否采取了积极的、严格的选择。所谓的选择,就是对民歌等传统音乐文化合理吸收和融合,使之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并继续传承下去。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必然要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
  如果说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到著书立说,成就了范西姆辉煌的“歌圩路”。那么培养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开创性地举办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则是范西姆“歌圩路”上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举办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用范西姆的话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民歌的优秀传统,培训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人才。他为此身先士卒,在无范例可循的情况下,除了任教,还参与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培养了以黄春艳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手。
  1984年,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人,范西姆克服了很多困难,经历了无数艰辛,在全国最先创办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并担任主要负责人,之后被国家立为重点文化项目。能够进入歌手班的学员可不是泛泛之辈,是来自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歌手,歌手班的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招生办法、教学方法等均与全国同类专业艺术院校有所区别,主要是按照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举办。特点是以保留民族特色与科学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原则,自定大纲,自设课程,自编教材,形成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艺术基地。每年五六月,范西姆都要与歌手班的老师深入各地选材。歌手班的学生虽然是来自偏远的农村,但在当地都是拔尖的歌王、歌头、歌师和歌姐,有的会唱三四十种不同歌种的民歌。范西姆十分珍惜这些拥有天籁般嗓音的小歌手,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每年均有不少贫穷学生得到免费入学的机会。   范西姆告诉学员:“音乐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民歌还是新歌,用民族语言来演唱的歌曲,都最能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因为只有用母语来表达,才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感情。壮族自古就有唱歌的习俗,唱歌是壮族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壮族文化也通过歌声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范西姆还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族歌曲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根据现代审美情趣,在反映群众性、民族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总结出最能代表其民族的民歌并加以弘扬,希望同学们毕业后也能从事相关的保护、挖掘民歌的工作。
  歌手班办班以来,范西姆与广西艺术学院的农峰、何有才,广西歌舞团的黄兆田,群众艺术馆的苏似叔,木偶剧团的丁万历、石海光等十多位老师一直进行义务教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俯首甘为孺子牛般为学员们答疑解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除了正常教学外,他们还接待过全国十多个民族参观团,也接待过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30多个国家友好团体来访交流,多次被国家民委、文化部邀请到北京汇报演出,参加北京国际合唱节。1990年受国家民委委派,赴香港参加第13届国际合唱节;1995年组成壮族音乐家小组到荷兰、比利时访问演出,深受观众欢迎,被誉为“来自中国广西古老而醇香的乡野之花”。全国及海外数十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以专栏、专题形式报道歌手班,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和新闻界极大的兴趣与关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理论家吕骥这样说:“举办民族歌手班在我国是一个创举。”
  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举办确实是一个创举,是中国民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民歌传承班,她不断培养演唱民歌的新生力量,传播各民族优秀歌种,使得民歌在现代各种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中仍能在现代音乐生活中大有作为。
  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赵沨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广西非常有远见卓识,举办了这样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少数民族歌手班,开创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风气之先。”如今,凝聚着范西姆心血的歌手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发掘培养出黄春艳、梁秋冬、樊青青、罗冬梅、黄依兰、潘世明、黄乃班、黛丽、韦丽萍、何梦苓、陆海波、谢江波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歌手,数百名从少数民族歌手班毕业的学生活跃在广西各地的文艺舞台、各级文化馆和中小学校的音乐讲台上。
  1991年,范西姆代表中国学者到泰国孔敬大学参加东南亚传统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许多外国学者深感自己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正面临绝境或殖民化。而范西姆却说广西对优秀传统音乐极为重视,每年一届的国际民歌艺术节正将中国的民歌推向全世界。当他的发言结束后,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激动地站起来,放声高歌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尾音歌腔突出“范西姆”3个字,歌中唱道:“山崖上的鲜花千万朵,我摘最鲜艳的送给范西姆。”
  2004年春节,黄春艳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演唱,在传播广西民歌的同时,也为中国广西争得了荣誉。面对鲜花和掌声,黄春艳激动地说:“就是因为范西姆老师的《壮乡美》山歌改变了我的命运。就是因为范西姆老师发现了我,我才能够走出大山。范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在学习中范老师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真的非常感谢范老师,如果没有范老师,真的就没有我的今天。”
  面对荣誉和成绩,范西姆的态度却始终平静。他说:“我这一辈子过得很清苦,当初,我是靠着姑丈的20元资助到了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附中就读,从那时起,音乐就伴随着我的一生,在这一生中只要做好了自己的事情而问心无愧,也就很满足了。”
  对于文化来说,越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越有着恒久的魅力,也是人类留给世界的遗产。范西姆对此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壮族人口这么多,分布这么广泛,文化积淀这么深厚,我们有责任把它的优秀传统保留下来,并向全世界展现……作为广西音乐人,应深入生活,写出最好、最动听的壮语歌曲。”
  在多年的音乐历程中,范西姆一直作着不懈的努力,创作出大量壮语新歌。1981年,范西姆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创编壮族民间歌舞剧《蛇郎》音乐,由广西宁明县文工团、广西艺术学院、桂林市歌舞团等单位演出几十场,场场爆满,后又由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录制播放,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1988年,范西姆在那坡采风的时候发现了黑衣壮过山腔、“尼的呀”民间音调后,根据这些歌曲编创了黑衣壮民歌《壮乡美》。1988年5月27日,黑衣壮歌手黄春艳在参加全国农村歌手大赛中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壮乡美》获一等奖,“壮乡百灵”也因此一鸣惊人。
  范西姆把自己定为“终身与民歌为伴”,因此,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时不忘捕捉有关民歌的信息。在一次应酬中,当时龙州县宣传部的赵部长向他提起自己的家乡有一种古老的乐器天琴,范西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驱车赶到了龙州县金龙鎮板池屯。龙州壮族民歌分霞秀调式和金龙调式两种,霞秀调式分有长声和短声,长声抑扬顿挫,以真假声进行演唱;短声音调和谐,尾声可以拉长或波浪式的韵律,唱起来悦耳动听。金龙调式有三句诗韵和长诗两种,三句诗韵多为白昼演唱,长诗多为夜问对歌演唱,金龙山歌吟唱时多是两人或多人齐声合唱,唱调婉转响亮动听,并通过反复收声,达到别具一格的效果。
  壮族人喜欢把美好的东西称为天,一代代壮家人在音乐中祈愿生活美好。作为壮族音乐家,范西姆深知发现古老天琴的重要性,只用短短几天时间便创作了具有龙州特色的民歌《唱天谣》。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用10天时间就打造了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中,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演唱《唱天谣》,那天簌之音赢得了观众如潮的掌声。2003年“东南亚风情夜”晚会总导演薛芳芳回忆:“可以说对女孩子用天底下最美好的语汇放在她们的身上都不过分,无论是音乐或她们的表演,以及她们的台风、她们的长相都是非常非常棒,我觉得在国际上来说也是首屈一指。”
  范西姆独自在弯弯的歌圩路上赶了几十年的歌圩,他比谁都理解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广西民歌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更深知这是他创作生涯中难得的春天。   因此,从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出自己的作品开始,范西姆在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作品。其中,根据壮族三声部民歌《长工苦》改编的歌曲《生活美如霞》,壮族民歌《赶歌圩》《壮乡美》《三月木棉红绯绯》,苗族民歌《苗山情》等深受群众的欢迎。范西姆改编、打造出了那坡“黑衣壮”、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等深受欢迎的民族音乐品牌,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中一唱惊人,很快就风靡全国,展现了壮乡民歌的魅力。
  早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范西姆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写出了许多远播四海的歌曲,还创作了不少大型作品,如波咧协奏曲、民族歌舞剧《蛇郎》等。除此之外还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论文,并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及越南、泰国等海内外的权威音乐刊物上发表。范西姆主编的《壮族音乐史》《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等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他还撰写了《壮族音乐史》《壮、泰传统音乐文化之比较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概论》等多篇论文。如果说,提起壮族的传统音乐,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刘三姐,那么提起壮族的当代音乐,人们不能不想起范西姆了。
  2005年的暮春,由于过度劳累,范西姆因中风住进了医院。然而,病魔并没有绊住范西姆前进的脚步,病榻上的他再次想起了儿时母亲讲起的《妈勒访天边》的故事。为了追逐光明,妈勒穿越了千山万水,即使自己累死在追逐的路上,儿孙也会继续前行。在病痛稍稍缓解后,他便开始把自己多年的心血整理成册。
  人生路上,范西姆已到了需要拄杖前行的暮年,但他的追求依然执着,方向永远不变,就像儿时母亲唱的妈勒。2006年,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专著《我的音乐人生》出版时,范西姆的大学同学,人民音乐出版社主编黄大岗给了这位壮族音乐家很高的评价:“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一直都是坚持广西壮族的这种音乐风格。”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理论家田联韬也对范西姆的音乐人生大加赞赏:“他因为对民族音乐有很深的感情,因此他在这几十年间把广西壮族地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70多个县都跑遍了,而且他的工作非常投入。这个基础,就是我们民族音乐学术说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他在这个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进行创作,进行教学,因此他做出的贡献很出色。”
  对于壮语歌曲目前的状态,躺在病床上的范西姆有着深深的忧虑。他说,现在整个世界的文化都在渐渐整合,民族的东西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流失的危险。在多次下乡考察中,他发现很多农村里唱壮歌的人越来越少了,更何况走在时尚最前沿的都市。“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挖掘、整理、研究,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培育少数民族歌手,很多事情要我做我都没做完,我希望以后力与病魔做斗争的范西姆仍然没有停止对民族音乐的采集、研究所能及的我能做得更好,这是我的愿望了。”
  2008年,与病魔做斗争的范西姆仍然没有停止对民族音乐的采集、研究脚步,他又忙着编纂《中国壮族民间歌曲精选100首》,采用音、谱、图、文、像全面同步,把比较典型和最具特色的壮族民歌收录其中,在全國同类课题立项中属于首创。为了更翔实不遗漏好的壮族民间歌曲,范西姆在爱人的陪伴下再次远赴云南、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壮族居民中收集整理。范西姆说:
  “歌海人生永远没有终点,我仍真诚地追求,不懈地探索。”
  “除了上万首民间音乐和一身病痛,他一无所有……”熟悉范西姆的人无不如此感慨。在敬慕之余又深感心痛。他为了民间音乐能传承能创新,付出了他的所有。面对他的家人,他也深感负疚,但想到岌岌可危的原生态音乐亟需拯救,以及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他没有后悔。他的家人也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付出而感动,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如今,范西姆的身体十分糟糕,每天在爱人的呵护和照顾下做着康复训练,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他在克服病魔困扰的同时,一定会执着地耕耘下去,为民族艺术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其他文献
玲玲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暂住在她二姑母家里。那天,玲玲下班回家后热得浑身是汗,便到卫生间里洗澡。没过多久,就听她突然惊慌失措地尖叫起来。二姑母吓得连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二姑母的话音未落,玲玲就从卫生间里冲了出来,神色慌张地说对面楼上有色狼!原来,卫生间窗户上的帘子突然掉了,玲玲当时俯下身子洗头没注意,等她抬起头来,却猛然发现对面楼上有人站在窗前看她,分明就是一个偷窥狂。  二姑母气得当即就打
期刊
习总领航这些年,好比开创新纪元;  全党落实十九大,真是一步一重天。  时代之问问改革,震动心灵撼心窝;  抑扬顿挫有节奏,好比一曲进军歌。  引领经济新常态,如同春暖见花开;  句句真言做基础,推动改革向未来。  人民民主新境界,中国方案登上台;  指引改革通四海,好比一块指路牌。  社会公平和正义,改革路上大课题;  好比天平要端正,千万莫给一边移。  中華文脉要延续,好似东海永不枯;  手捧
期刊
毛南族花竹帽是供毛南族妇女遮日挡雨用的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毛南族称花竹帽为“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花竹帽是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工艺精致,花纹美观,帽形大方,结实耐用。  关于花竹帽,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优美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汉族青年,是个编织能手,他走到哪里就用那里的竹子编织竹器卖,以此糊口度日。一天,他来到长满金竹和墨竹的毛南山乡,看见这么多的好竹子,喜出望
期刊
更望湖位于广西隆安县布泉乡、屏山乡与南圩镇交界处,是个季节性天然湖,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吸引着八方游客。据附近山里的老人讲,那里有个美丽的壮族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一带有一个姓陆的壮族小伙子叫阿四,他眼睛深邃有神,鼻梁高挺,聪明勇敢,勤劳能干。布泉乡龙礼村一带有个姓韦的姑娘,叫大妹,她美若天仙,心地善良,明眸皓齿,能歌善舞。  有一天,太阳刚从山头爬上来,阿四已经在更望
期刊
前不久,我受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回乡参加第三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面对家乡秀丽的山水和乡亲们喜气洋洋的笑脸,我感慨良多,夜不能寐,灯下执笔,即兴一首如下:  改革开放四十春,  家乡面貌日日新;  两江一湖添美景,  四乡七镇百业兴。  东门四把更好耍,  黄金龙岸逾扬名;  而今跨入新时代,  故园又展新画屏。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九万大山南麓的罗城仫佬
期刊
作为一种民族的历史产物,铜鼓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它的出现亦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渊源。那么,它是如何产生和流传的呢?  对于铜鼓的产生,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铜鼓从天上来  壮族传说,铜鼓是天上的雷公所造,雷王就是靠铜鼓来耍威风,天上的太阳是雷王的铜鼓变成的。  布依族的《铜鼓的来历》说,从前布依族的老人死了,总是上不到十二层天去成仙,只能下到十二层海的地府去。能人布杰得到太白星的指
期刊
各自尽孝心  胡来水在一家大公司搞策划,老婆名叫杨脆芝,是个川妹子,在一家销售公司当会计。夫妻俩有房有车,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这天,胡来水的父亲来电话说,胡来水的母亲得了急性阑尾炎,被送进了市医院,需要做手术,得去个人帮忙轮流照看。当天晚上,夫妻俩商量请假服侍母亲的事,杨脆芝说她们公司有规定,请假超过五天,年终奖泡汤;胡来水却说策划部经理升为副总了,他和另一位副经理正在竞争经理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行走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喜欢在山野大川中找寻心底的宁静,喜欢走在荒漠时的那种苍凉,喜欢在古村落中找寻那种藏于心底的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肃然起敬。  带着这种心情,我和几位太极师友走进了宜州市屏南乡板纳村。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美丽村庄,青山绿水围绕的古村落旧地。它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古韵犹存,这里的一桥、一石、一景都在大山里诉说着悠远的故事。  古桥·瀑布  进入板纳古村落之前,我们先去村头
期刊
壮族霜降节是壮族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地,尤其以天等县的壮族霜降节最为典型。天等县居住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44.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8.83%。  霜降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霜降节期间,广西天等县向都镇都举办舞龙等民族体育以及文艺晚会多项活动,吸引了数万名群众前来观看和参与。祈福大典是霜降节的重头戏,有祈福仪式、舞龙舞狮等活动。舞龙队员步履
期刊
大雁高飞靠头领,大海航行靠指针;  十九大来变化大,全靠主席习近平。  一带一路大手笔,领头就是习主席;  我国富路通世界,各国联动创奇迹。  好田种来出好米,好布裁来得好衣;  全靠党的政策好,精准扶贫富广西。  我国是个大花园,阳光普照百花鲜;  我国人才大发展,迈向强国走向前。  十九大来变化快,喜满神州情满怀;  雨露滋润肥沃地,幸福花儿遍地开。  “四个全面”齐抓紧,从严治党得民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