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198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知识和心理的平稳过渡?我认为,这是高中教学很难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愿与同行共勉。
  
  一、了解学情,实现初、高中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
  
  一部分教师没有初中教学的经验,往往过高估计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不管他们初中有无接触,大讲特讲。结果学生如坠雾里,对高中教材的知识产生望尘莫及的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或进行“面”上粗线条的了解,或进行“点”上详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学生的学情,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分析学情,就得认真研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从目标任务看,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高中要比初中阶段的要求高得多。
  从培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培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能力要求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在表达能力要求方面,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由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分析学情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可以作为教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是站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表明他学过什么,又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就知道学生学了什么,现在应让他们再学什么。
  
  二、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有机衔接
  
  我曾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中课本每篇课文,乃至“精通”。钻研教材先从总体上掌握课文内容,对个别关键字、词、句要理解透彻。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脉络、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等,都要反复钻研、熟读、深思、理解、分析,力求准确掌握,对整篇课文力求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会贯通”。如讲授文言文的词类活用,难点是名词作状语,我把高中的“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囊”“包”与初中的“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面”联系起来,把高中的“夜缒而出”的“夜”与初中的“其一犬坐于前”的“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的用法联系起来。这样,讲起课来就游刃有余,自如地“温故”“知新”。
   教师依照教材的一定顺序,随着教学思路的拓宽,依次点拨重要知识,层层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向内、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或螺旋式,或阶梯式,或递进式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在讲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温习初中学过的《春》,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对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有了总体感受。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温习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的“望”字的统领句,既然同为“沁园春”词牌,那么词的结构形式一样,这样通过对比阅读,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并让学生运用归纳出的结论来写作,把所学文章的结构网络编织到他们自己具体的写作中去。
  总之,通过归纳比较,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
  
  三、重视积累,形成初、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储备
  
  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我们的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而高中教材的篇目多,课文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但这些少而精的题目容量大,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迁移性强、知识容量大,还体现了语文外延的广泛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初中都有所涉及,在教学中,可以作横向比较。我在教李白、杜甫的诗歌,给学生讲述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时,就把高中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初中的《行路难》作比较,把《兵车行》与《石壕吏》作比较,并指出这都是古体诗。把初中的《春望》与高中的《登高》作比较,学生自然就对近体诗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在名著导读方面,把高中的《红楼梦》与初中的《水浒传》《西游记》作对比,把高中的《巴黎圣母院》与初中的《简·爱》作对比,形成初、高中阅读层面的自然过渡。
  
  四、加强指导,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新课程、新标准和新要求,高中学生必须调整、改变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积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很多学生对初中教师的教法念念不忘,习惯了初中教师的搀扶式、手把手式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教师的大放手、大跨度很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高中教师应主动俯下身子,多拉学生一把,借鉴好初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实现初、高中学法的自然衔接。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发表见解,参与讨论,还应让学生积累字词,背诵课文;不只是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还应让他们精读课文,反复理解记忆,消化吸收;不只是上课大容量、大手笔,还应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归纳整理。课堂上听写字词、背诵课文、限时作业等不只限于初中课堂,高中课堂也应有这些程序,知识不在于传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收了多少。当然,高中的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准备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毕竟有其本身的结构和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高中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不可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应让它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齐头并进。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我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多年,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语文教学也打开了新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中学教学的质量与城市中学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上。    一、困境    1.农村地区相对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一栏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帮助初中生学好文言文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激发初中生学
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是什么?是在学习阶段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吗?不是!是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吗?也不是!我们应当明确“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创新。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多年,对如何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和想法。  一、抓住脉络进行研究。“抓住脉络”就
学困生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分析、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需要。  一、农村学困生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观念及现象不断侵袭着校园、影响着学生。再加上中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等,诸如金钱崇拜、追求享乐,以及男女之情等极容易使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个个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但一到了课堂上或在某些特定场合的众人面前,往往就变得语无伦次,话不连贯,词不达意,显得挺稚嫩的。问其原因,都是怕说错或说不好而遭人嘲笑。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呢?    一、改变一种观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改变一种过去固有的教学观念,即教师是主导,其实是主人的状况。一堂课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学生成配角;老师说得多,学生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学科都有些难题困扰考生,如何在高考的有限时间内较快地判断出地理难题的正确答案,是众多考生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灵活运用地球光照图来分析解决高考地理难题也许成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下面我们对2008年普通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的难题进行分析解读。该套试题地理难题集中在第8、9、10、11题。它们的共同材料信息是: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第8题:若Q地的地方
自从高考实行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考试以来,高三文科的老师、同学在总复习中难免陷入一种困惑:一方面虽然确信要以学科内复习为主,但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有针对性地做好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探讨,以及与不同学科间同仁的交流,尤其注意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渐渐形成了用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文科综合复习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系统科学理论既是现代自然科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深入教师的心中。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以更多的篇幅凸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粗浅理解,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以及目标建构等作一简述。    一、历史教学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作为宗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的。历史教学由于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突出,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加速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案为中心,学习者只有接受的余地,而无选择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新授课中,很多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几分钟都注意使用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而高三复习阶段就很少有老师注意使用导入语了,他们大多会在课前明确地告诉学生该单元或该专题的考纲、考点、热点问题、阶段特征、应掌握的概念、观点等知识。近几年来,我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历史课中,根据复习内容和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精心地进行了单元或专题的导入语的设计,也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