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设探究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是环渤海相关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趋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归宿,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日渐完善,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展望也愈发清晰。文章从分析环渤海城市群的现状出发,结合环渤海城市群的问题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城市群在合作建设、产业转移、配套设施等方面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环渤海城市群;协同共建;产业转移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0.014
  1 背景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不仅加深了区域间的依赖程度,也开启了新形态的区域竞争。然而竞争带来的消耗让区域间越来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配合城市自身的优势与邻近区域的合作就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雏形。
  我国城市化从落后到崛起,城市间的纽带联系愈发紧密。从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群内城市的数量来考量,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璀璨明珠,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地位极为突出,也为我国城市群繁荣发展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城市群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和升级,同时对于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优势明显。可以说,成熟群的发展是城市互联互通、共选择共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环渤海地区,从1986年环渤海城市群首次被提及,引发了人们对环渤海区域的全新认识,到2004年环渤海城市群再度掀起研究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逐步深入,再到2014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域成为我国北方的发展引擎,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清晰。然而,在呼之欲出十余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终于走上了运行的快车道的同时,辗转酝酿了30余年的环渤海城市群目前却依然发展缓慢。环渤海城市群何去何从,环渤海城市如何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值得进一步研究。
  2 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作为我国的城市密集区,环渤海的范围包括了环绕渤海的五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整个城市群以京津冀为核心,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紧密相连。其中,最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发展程度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吸附效应强大。环渤海区域内一方面面积广阔、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产业全面,具有城市群发展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环渤海区域辽阔,因此也有着城市构成复杂、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在早期,环渤海城市群的行政体系划分对确定城市发展特色和形成地方产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环渤海城市群的提出,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区域间各自为政的惯性难以在短期改变,产业结构的相似性造成发展冲突,区域内城市差距明显,甚至城市间存在断崖,产业链残缺带来的地区垄断、无序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
  现在来看,环渤海城市群中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正以较为开放和自由的状态独自发展,待势整合。其中,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为首要任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先行兵,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圈内交通、环境治理、产业协同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目前京津冀作为环渤海发展的领头羊,尚处于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自我完善阶段,整体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进化融合的辐射能力有限,但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到了宁可慢不可站的关键时刻,如何推动环渤海的城市群建设和协同发展,哪些领域先试先行,是制约我国“咽喉”区域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
  3 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展望
  当然,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后的高级延伸。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是环渤海相关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趋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归宿,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点。在发展的铺垫阶段,如何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环渤海地区的延伸合作工作至关重要。
  3.1 推进区域合作的高层次发展
  目前,各地区仍然很难打破区域壁垒和传统惯性,跳出自身从整体来看问题。如何建立新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打破原有的框架,重构管理决策体系成为发展的关键。首先,从国家角度来说,要出台相关的合作框架,谋划环渤海城市群治理体系,站在高一层站位,先整体谋划环渤海内部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投资、商务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再深入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医疗养老等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重塑与定位,与自身构建联系,与区域构建联系。其次,省一级要构建政府协商体系,建立环渤海区域合作平台,加强区域联系,通过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合作发展论坛、经贸洽谈会、战略研讨会、商会联盟等相关活动,实现环渤海信息的深度共享及路径的共研共建。各行各业也要通过行业内的高度融合连接加快信息、资源的转换和调配。如区域内的高校间要发挥研发、资源、人才的优势,通过学科联合、学科带动,形成区域学科体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最后,通过高层次的布局和谋划,指导城市群内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内各项活动衔接有序、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主导产业的确定、产业特色的谋划,更体现在公共资源的共享、人才资本的流动、法规政策的统一等方面。
  3.2 产业转移合理高效有提升
  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是伴随着北京的“瘦身”和天津、河北的“健身”而形成的三地产业优化。但由于环渤海范围较大,地区发展差异大,综合情况复杂。产业上产业同构现象又十分突出,必然要面临取舍。因此,环渤海的产业转移不仅要与各自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相一致,在转移的过程中更要升级和取舍。在实践中,要深抓区域产业协同,把握好城市产业间的脉络关联,并将解决产业同构严重、产业梯度过大等问题放在核心位置上。地区要从传统优势产业出发,打破坚硬的地区壁垒,挖掘特色,统筹共生,通过协调互补,形成产业耦合。区域间要明确产业分工,结合自身产业基础,集中优势资源,凝练发展特色,突出发展重点。在圈內产业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产业特征,发展特色外向型经济,加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互动和对接,在贸易、投资、旅游等方面,体现更大的包容性,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发挥更强的区域作用。核心城市要发挥辐射扩散带动作用,加强资源共享,切实发挥领头羊作用,体现大城市的气度和风范;中小城市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鼓励人才引进,主动接轨核心城市,完善区域产业闭环。不管哪个城市都要从大局出发,建立起紧密相关的利益关系,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3.3 注重地区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
  城市群建设中,产业链不再是城市独享的秘笈,而是协同发展的链条。各个城市在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纷纷挖掘自身在产业发展中的可能性,关注地区产业链性能的提升,拉动产业升级。在空间上要构建联系紧密的产业链,走主导产业规划、龙头企业引领、上下产业链延伸、综合服务支撑的道路,发挥“大拉小”的带动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这不仅能增加企业联系,减少交易环节,有效降低成本,而且能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更好的综合配套服务,优化抱团发展的业务环境。在统筹中,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从自我优势出发,保护不过度、支持不过分,真正实现良性平衡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协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理分工,获得对称利益,提升协作动力,满足各方发展诉求,构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来说,要强化双向管理。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弱的环节,要通过投资刺激、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予以扶持,帮助其找准行业空白点,弥补行业漏洞,尽快占有市场位置;另一方面,对于配合度较差的企业,要通过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增加他们的发展成本。对于企业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强化引导,避免过度管理,让企业在大市场竞争中获得认可。
  3.4 轨道交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先行
  在推进环渤海城市群建设中,轨道交通一体化和生态治理一体化是一体化关键所在,重中之重必要先做先行。在轨道交通方面,一直以来鉴于环渤海城市群特别的地理位置,其所呈现出的“C字环型区”极大阻碍了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发展,特别是辽中南和山东半岛之间难以构建便捷的方式。顺应国内高铁的发展,要积极布局环渤海高铁和渤黄航线,在公路上打通高速公路的“断点”,形成铁路、公路、航运、航线的网状交通体系,打通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之间以及三大板块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联系,促进环渤海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着手解决区域之间的连接痛点,保证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实现交通无门槛和一体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鉴于目前整体生态环境比較脆弱的特点,加紧建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体系。比如在生态联动治理机制方面,大力开展联防联治,包括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海洋污染联合防治、河流污染联合防治、交通污染联合防治、废弃物回收利用、能源结构治理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大力度淘汰污染根源,推动发展由灰色向绿色过渡,改善城市群面貌,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京津冀协同已经进入跑步状态,发展步调稳健,发展前景乐观。环渤海地区城市在城市群建设到来前要找准定位,稳扎稳打,凝练优势。期待京津冀在自我协调和发展的基础上发挥领跑作用,引领环渤海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2009(9).
  [2] 黄松龄.环渤海区域理性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
  [3] 邬晓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6(2).
  [4] 戴宏伟,马丽慧.借势与造势——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河北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论坛,2002(18).
  [5]孙久文,张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冀东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的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露(198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山师范学院教师,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大数据信息系统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等多学科,课程内容及教与学都面临创新和课程实践改革。文章在分析大数据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引入购物中心作为背景,提出了场景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理念,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场景为认知、以任务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阐述了大数据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和评价。  [关键词]购物中
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各行各业改革进程加快,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面对各种挑战,构建满足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高水准师资队伍尤为关键,尤其是高校
[摘 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对外贸易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性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对外贸易行业也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在世界经济中也逐渐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动下,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情况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文章简要地回顾1978—2019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分别就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建
[摘 要]钢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养成离不开企业良好的动态能力,而动态能力培育离不开具有活力的组织情境因素。文章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基于组织情境因素,探讨了从组织结构、创业精神、组织学习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理论研究以及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组织情境因素;企业动态能力;竞争优势  [DOI]10.13939/j
[摘 要]推进跨江融合,实施江海联动是扬州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实施跨江融合发展,首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跨江铁路是扬州向外互联互通的关键所在,必将对扬州的城市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文章分析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的现状;从经济、环境、空间结构、交通布局、旅游等方面分析跨江铁路对扬州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扬州应对跨江铁路开通、推进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关键词]跨江铁路;城市发展;综合交通  [
城商行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产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商行却是多层次金融机构中力量最为薄弱的.文章着重研究城商行在市场竞争
[摘 要]生源地贷款与校园地贷款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两种主要助学贷款机制,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的重要方略,两者的根本目的在于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高校贫困生的就学需求,这对实现教育、社会公平发展,以及培养优秀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生源地贷款和校园地贷款两种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两者内涵、操作流程及优劣势,为推进我国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改善民生心态,提升老年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减轻家庭的压力,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增值和保值能力,是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关键,因此城乡居民養老保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奠定
[摘 要]新基建带来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加速,金融对经济发展互为因果,金融服务通过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等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新基建下,金融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将更为高效地发挥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文章对新基建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基于新基建,就金融服务的作用以及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做出探索,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基建;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数字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从迅速的发展到渐进的规范化,不仅互联网公司正在渗透金融服务,传统金融也在沿着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走上转型的道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服务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切需要商业模式的支持,找到一条将传统金融服务现代化的可行途径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商业银行  [DOI]10.13939/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