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

来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mem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别农户生态耕种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对引导农户生态耕种,促进耕地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根据江西省11市47县(区)1203份农户生态耕种问卷,使用空间自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首先探索了农户生态耕种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析生态耕种与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态耕种呈现典型的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主要影响因素有政府补贴、劳动力比重、兼业程度、家距县城距离及是否为永久基本农田;(2)从全局看,除家距县城距离对采纳度呈负向影响外,其余4个影响因子对生态耕种均呈正向影响,其中,劳动力比重影响最大,系数为1.17,政府补贴、是否为永久基本农田及兼业程度的系数分别为0.71、0.58、0.32;(3)从局部看,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呈现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应分区制定差异化的农户激励措施.最后,依据生态耕种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提出了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并加大政府的农业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农闲时外出务工等三点建议.
其他文献
叶面积指数作为陆地生态过程的重要参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区域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5A2H/LAI遥感数据集,利用Theil-Sen media斜率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以及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001~2018年横断山区植被LAI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根据气象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和DEM数据,重点分析了横断山区植被LA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 表明:(1)2001~2018年横断山区植被LAI均值为1.22,空间上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2)横断山区植被LAI受地形影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 表明:我国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国PM2.5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1998~2016年,全国PM2.5浓度整体上波动上升,相对于排放强度,其波动幅度较大;在不同时间段,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年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1998~2012年,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在省级空间上具有明显相关性;
根据2016~2018年任河上游4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对该地区的鱼类物种组成、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和群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18个调查样点共采集鱼类36种,其中土著鱼类34种,外来鱼类2种.34种土著鱼类隶属于3目9科30属,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多鳞白甲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1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有汉水扁尾薄鳅(Leptobotia hansui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2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为探究影响通江湖泊-洞庭湖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洞庭湖3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 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1属157种,其中4月(105种)和10月(120种)的物种数分别占本次调查总物种数的66.9%、76.4%.调查期间洞庭湖浮游植物主要优势门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群落结构由4月的硅藻型转变成10月的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平均丰度4月(19.O× 104 cells/L)和10月(18.7× 104 cel
全球变暖及人为活动加速影响下,重金属对湿地生态系统反硝化(Den)的影响研究备受关注,但目前有关不同覆被类型下低剂量重金属的效应评估还很不充分.以崇明东滩湿地为例,采集光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覆被下的土壤样品,外源添加不同剂量(0、0.05、0.1、0.3、0.5、1.0、3.0和5.0 mg·kg-1)的Cd,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观测土壤Den速率的变化.结果 表明:芦苇覆被下土壤Den速率(9.2±0.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干旱的准确监测和综合评估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干旱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多因性和复杂性,综合考虑降水、气温、蒸散发和地表含水量等多个干旱因子构建了修正复合干旱指数(Modified Composite Drought Index,MCDI),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对该指数进行计算和验证.通过与广泛应用的单/多变量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综合气象指数(Composite Index,CI
基于江苏省2005、2010、2015、2018年4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生态系统二级分类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县级单位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 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各时期耕地、湿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减主导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2) 2005~ 2018年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60.0762× 108元,
三峡水库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包括由于水库拦蓄所导致的泥沙沉积问题.水库泥沙沉积对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一方面,沉积在消落带的泥沙会直接改变消落带的地形地貌;另一方面,泥沙沉积也给消落带带来了营养物质,有利于土壤瘠薄区域的消落带的植被生长和生态保护.为了揭示三峡水库蓄水期间消落带泥沙沉积强度的影响因素,为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三峡水库选择了12个典型消落带样点,采用实地检测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对各样点消落带的泥沙沉积强度及其自然环境
基于2008~2017年土地利用、社会统计数据,对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借助障碍度模型探究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2008~2017年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等级,且呈微弱的增长趋势,说明区域城市生态安全等级“稳定向好”;(2)在空间上,城市生态安全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格局,高生态安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淮河平原东部;(3)在未来趋势上,有24.2%的城市生态安全呈增长趋势,连片分布于长三角地区、江汉平原,35.2%的区域呈退化趋
全球采矿废弃物堆场平均面积为1.3 km2,我国采矿废弃物堆场为0.363 km2,而嘉陵江流域132个采矿废弃物堆场(主要为尾矿库)平均面积仅为0.11 km2,属于典型的小规模采矿废弃物堆场.规模越小越不易引起监管重视,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矿渣扩散污染等环境问题,研究其安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以野外调查为基础,对堆场与流域地理要素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采矿废弃物堆场多位于嘉陵江上游,严重影响下游四川省广元市、南充市,甚至重庆市的用水安全.此外,流域内采矿废弃物堆场“头顶库”比例接近90%,不规范堆场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