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需要我们在发展进程中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科学判断形势、把握大局,作出正确的决策部署。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样的理论优势,能够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把握形势和大局,作出关乎全局的正确决策部署,并通过自己强大的组织体系和党员干部队伍保证其得到贯彻落实。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需要团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样的凝聚力,团结凝聚、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需要经受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样的历史担当和领导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摘自戴焰军《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彰显了中国式民主广泛、真实、管用的特点和优势,能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也能有效汇聚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享有更广泛、持续、深入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权利,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广泛参与,即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持续参与主要体现为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作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参与治理的实践不是一时的、短暂的,也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参与体现在人民参与治理的力度和效果上。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是实实在在的、全方位的。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商量得越全面越深入越好。在调研、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让人民群众参与,保证决策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摘自赵振宇《保障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在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从而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危”和“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努力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就能够创造发展机遇。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要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防线。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将这些潜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摘自严书翰《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是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创新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进一步看,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轉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处于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进程中。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改变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强化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推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更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发挥乡村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拓宽国家抵御经济风险的范围与空间,改善资源配置模式与宏观调控方式,使得乡村发展对整体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得以充分展现,从而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自常庆欣《坚持新发展理念 引领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唯有接续奋斗、再接再厉,才能更好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对此,要有长线思维,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激活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掘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激发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要有前瞻性思维,完善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保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在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型中准确把握总的趋势、积极应对新的变化,推动扶贫工作方式从集中作战向常态化推进、扶贫政策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扶贫目标从实现精准帮扶向推动共同富裕发展;要有底线思维,完善脱贫攻坚督查督战机制,要看到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要求和监督,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坚决反对和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
——摘自张晓萌《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摘自戴焰军《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彰显了中国式民主广泛、真实、管用的特点和优势,能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也能有效汇聚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享有更广泛、持续、深入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权利,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广泛参与,即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持续参与主要体现为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作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参与治理的实践不是一时的、短暂的,也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参与体现在人民参与治理的力度和效果上。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是实实在在的、全方位的。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商量得越全面越深入越好。在调研、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让人民群众参与,保证决策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摘自赵振宇《保障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在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从而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危”和“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努力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就能够创造发展机遇。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要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防线。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将这些潜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摘自严书翰《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是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创新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进一步看,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轉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处于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进程中。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改变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强化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推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更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发挥乡村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拓宽国家抵御经济风险的范围与空间,改善资源配置模式与宏观调控方式,使得乡村发展对整体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得以充分展现,从而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自常庆欣《坚持新发展理念 引领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唯有接续奋斗、再接再厉,才能更好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对此,要有长线思维,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激活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掘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激发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要有前瞻性思维,完善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保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在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型中准确把握总的趋势、积极应对新的变化,推动扶贫工作方式从集中作战向常态化推进、扶贫政策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扶贫目标从实现精准帮扶向推动共同富裕发展;要有底线思维,完善脱贫攻坚督查督战机制,要看到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要求和监督,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坚决反对和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
——摘自张晓萌《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