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摘要等5篇

来源 :新长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需要我们在发展进程中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科学判断形势、把握大局,作出正确的决策部署。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样的理论优势,能够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把握形势和大局,作出关乎全局的正确决策部署,并通过自己强大的组织体系和党员干部队伍保证其得到贯彻落实。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需要团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样的凝聚力,团结凝聚、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需要经受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样的历史担当和领导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摘自戴焰军《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彰显了中国式民主广泛、真实、管用的特点和优势,能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也能有效汇聚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享有更广泛、持续、深入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权利,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广泛参与,即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持续参与主要体现为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作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参与治理的实践不是一时的、短暂的,也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参与体现在人民参与治理的力度和效果上。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是实实在在的、全方位的。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商量得越全面越深入越好。在调研、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让人民群众参与,保证决策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摘自赵振宇《保障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在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从而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危”和“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努力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就能够创造发展机遇。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要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防线。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将这些潜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摘自严书翰《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是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创新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进一步看,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轉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处于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进程中。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改变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强化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推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更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发挥乡村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拓宽国家抵御经济风险的范围与空间,改善资源配置模式与宏观调控方式,使得乡村发展对整体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得以充分展现,从而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自常庆欣《坚持新发展理念 引领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唯有接续奋斗、再接再厉,才能更好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对此,要有长线思维,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激活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掘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激发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要有前瞻性思维,完善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保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在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型中准确把握总的趋势、积极应对新的变化,推动扶贫工作方式从集中作战向常态化推进、扶贫政策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扶贫目标从实现精准帮扶向推动共同富裕发展;要有底线思维,完善脱贫攻坚督查督战机制,要看到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要求和监督,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坚决反对和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
  ——摘自张晓萌《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其他文献
“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为我国经济“大船”航行掌舵把航,传递出乘风破浪、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坚定信心和力量。  在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期刊
抓工作落实,既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勁,也要有善抓的巧劲。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既是看待问题的认识论,也是做好工作的方法论。面对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能否助推外贸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拓展新的市场和渠道?面对线下业务受阻,可否助力服务业企业在线上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面对疫情考验,是否能以此为契机补上各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漏洞、短板,推
期刊
坚持“人民至上”。群众是一面镜子,民生是最大政治,难题最考验担当,实现“最大政策效应”要“握指成拳”。政策是刚性的,但在落实上应该是有温度的。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分配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理解基层难处,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坚持“人民至上”,让政策“接地气”,基层才能更有干劲。  打通“最后一公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果,必须解决好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问
期刊
旗帜鲜明讲政治。当前,夺取“两战”双胜利是党中央关心关注的“国之大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把旗帜鲜明讲政治具体到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严守纪律讲规矩。如果说,对党绝对忠诚是为政之魂,那么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则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压舱石”,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
期刊
切实保障人民权利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法治为了人民,必须落脚到对人民权利的有效保障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党始终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权,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要地位,着力构建完备的人权保障法治体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更加充分的权利和自由,推动权
期刊
基層减负,重在提质增效。基层是建设的前沿阵地,基层干部是抓落实的“排头兵”。过多杂乱无章的负担,如同一道道无形“枷锁”,牢牢地套在基层干部身上,使其抽不出精力谋划事,腾不出手脚干实事,最终加班熬夜搞形式,辛辛苦苦创造“表面成绩”。通过减轻负担,切实去除束缚,有效落实好政策部署,高效抓实民生福祉。  基层减负,需要深化职责。要在减负基础上,集中精力办大事,空出双手抓执行。与此同时,应有的责任一个不能
期刊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自我构建形象方面的主要障碍来自国民党媒介的污蔑丑化以及国际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面对国民党政府对我们党的政治隔离和新闻封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如何让外界真正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形象,如何把延安的声音发出去,让世界认识真实的延安,争取话语权,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突破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舆论封锁,发出红色中国的声音,中共中央把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强
期刊
1931年11月7日,瑞金叶坪,樟桂飘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一苏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苏区的工农劳苦大众从此真正开始翻身做主人,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在这面鲜艳的旗帜下,全中国劳苦大众的革命斗志无不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从中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和希望。  “一苏大会”期间,代表们听取了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听取并讨论了项英、张鼎丞、朱德、周以
期刊
注入最后一搏“洪荒之力”,不在“实干”注水。广大干部要坚持实干苦拼,打破“调研式”“刷脸式”“留痕式”弄虚作假思想,真正把心沉下来,把思想静下来,用好手中的政策及人财物资源,在群众反映最迫切、发展最困难、短板最明显的“节点”处,毫不犹豫地使出洪荒之力,扫除各类发展障碍,帮助群众走上稳定的致富路。  注入勇夺胜利“攻坚之力”,不在“成效”注水。扶贫干部要立下“群众不脱贫,绝不离开”军令状,在最后的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