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之事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02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共在性、群体性的存在者,人的生活离不开公共之事.从"事"的角度来看,公共之事是人怀有公共情怀、秉持公共理性在共同生活中所进行的活动及其结果.公共之事包括政治行动、兴利除害的社会活动、以言行事的公共参与,更包括广泛的日常交往活动.公共之事拓展了人的生活世界,为人类创设生活秩序,是人发挥自由意志实现大同团结和推进总体福祉的根本所在.
其他文献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范于未然”,也就是防重于治的思想.所谓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期刊
又到了吃柿子、山楂或黑枣的季节.这些应季美食让我们大饱口福,但不合理的享用可能会带来病痛.rn近期一位80岁的老人因吃柿子肚子痛折腾到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接诊医生在了解老人发病前的饮食情况后,通过胃镜检查证实是胃石.
期刊
自由是天赋人权的基本内容,实际上也是人类自始以来的追求,却又是一种想而不得的理想.从理论上看,自由的概念是包含着一种无法避免的悖论的;在实践中,人类从来也没有找到实现自由的途径,以至于自由只能是一个激励人们前进的口号.对自由的追求是具有历史性的,需要在具体的时代以及具体的环境中来认识自由的价值.如果说自由的理念在工业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在风险社会中,也许是有害的.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对自由的追求应当为对自主的追求所置换.自由属于超验世界,而自主则属于经验世界.把自由从超验世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产生了结构分化,既有城镇化的行为诉求,也有市民化的角色再造,更有逆城镇化的理性选择,三者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农民工"城镇化—市民化—逆城镇化"的实践图景.基于农民工的主体性视角,农民工返乡不是被动无奈的反城镇化,而是一种理性选择的逆城镇化,在"国家—社会—个体"的结构作用下,呈现出"进退有据"的逆城镇化实践逻辑.农民工逆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市民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展现"以退为进、进退有据""以守为攻、攻守平衡""以逸待劳、劳逸结合""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中国
农民问题是"三农"根本问题,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坚决维护农民正当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解决乡村社会转型中的农民问题.新发展阶段的农民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不同,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脱贫致富,而是全方面提高乡村民生水平,全过程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更加复杂,进城与留守、空巢与养老、小农与大农、散居与聚居等民生问题相互掣肘,唯有抓紧、抓好改善乡村民生这个关键点,乡村振兴才能有效施展"组合拳".因此,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不能"重物轻人",不能把乡
民间信仰是中国村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村落社会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内含着激励村落意识、激发村落道德实践、整合村落空间秩序和生成村落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在总体上与村落社会的结构特征和村落发展的使命相契合,并在生活实践中互嵌互构,二者构成内在的关联机理.其实,村落民间信仰的发生与演变,既是自然而然的,又是"有意为之"的,挖掘民间信仰之于乡村建设的意义必须建立在乡村生活逻辑的基础之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自觉摒弃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化观,跳出民间信仰就是"濒死的文化"或者"固有的文化"的观念,在加强农
“法学世界观”是恩格斯在《法学家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深刻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但近几十年来我国法学界对“法学世界观”大多从字面含义去理解和使用,甚至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也称为一种“法学世界观”,而忽略了恩格斯在批判奥地利法学家安东·门格尔“法学世界观”时所具有的另一层寓意.那就是不能单纯从法哲学角度解释社会主义,而要从生产方式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否则,可能会淡化抑或混淆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与自由主义法律观的界限.因此,厘清“法学世界观”的意蕴以及形成过程,分析恩格斯为什么
颅内动脉瘤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肿瘤,它只是指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膨出,是由外膜和中膜组成的薄壁,因一般形态像气球一样的突出,有点类似肿瘤的样子,所以称之为颅内动脉瘤.
期刊
感冒发烧到医院看病,医生常常会让患者做血常规检测.许多患者往往不理解,我不就是个感冒、发个烧么?开点药就好了,为什么还要验血那么麻烦呢?
期刊
《孟子》一书在宋代得到了"尊经"地位,但理学家对其的解读却由传统"政治实践"路向转为"心性体证"理路.究其原因,与理学对儒学进行的"内向化"改造有关.作为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在对宋代"尊孟"与"疑孟"问题的思考中,展开对《孟子》的诠释.他创造性地发挥《孟子》文本中关于心志实践方面的论述,深刻挖掘其中人本主义伦理学之内涵,开辟出一条心性诠释经典的路线.从他运用"理气"架构,突出"理"对"天道"与"人性"的统一化作用,以及弱化经学功利主义,倡导主体进行工夫修炼的"释孟"特点中不难看出,理学家对于提升孔孟伦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