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危言体”散文的文学史审辨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汤寿潜《危言》问世为标志,晚清“危言体”政论散文一时蔚然兴起。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经世致用传统的强势回归。它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之后思想界、文学界掀起“自改革”运动风潮的必然结果。“危言体”以“直言无隐”的写作理念,直面晚清的社会弊政,提出革新自强的主张,其文往往字挟风霜,激情横溢,形成了与桐城派完全不同的新语体、新文风,其发轫之功不可埋没。
其他文献
宋代文人对于墨的把玩,是一种深入过程、体验趣味的生活艺术。这种嵌入式的艺术活动,消解了人与物的距离,增加了人对物的亲和感。宋人以墨为题的各体文学,真切地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审美体验与生活趣味。以买墨、用墨、试墨、辨墨、品墨为纽带,宋代文人与墨工、墨商等“以墨客游缙绅间”的准知识分子之间,互为依存,进行相对平等的人际交流。这种因商业文明而带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关系,给宋代文学注入了一些新质。宋人以墨为题的诗,北宋、南宋初期人多用古诗。这种体式,能充分展示诗人创新变化的才力,给旧的或容易落入窠臼的题材带来新的突破。
作为宗周礼乐文明的载体之一,《诗》在产生初期即兼有两种功能:既是助成礼典的重要仪轨,也是承载周人德教理想的文本经典。它以歌、诵、赋、引等多种形式出现于各种公私场合,是周室贵族的公共知识资源。随着宗法制的崩解和礼乐文明的衰落,《诗》作为仪式的展演频次大大降低,甚至由于晚周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化,其作为言语“谈助”的功能也逐步衰落,《诗》学主体逐渐从贵族转向布衣之士。作为古老的“王教”经典,《诗》一方面成为布衣者获得知识人身份、跻身士阶层的依傍,另一方面也随着新兴儒士的传习而发生文本形态、阐释向度等方面的变化
2019年9月19-22日,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榆林学院文学院联合承办的“大夏与北魏文化史暨统万城考古国际学术论坛”在榆林学院召开,来自中国、日本共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加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二十余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十六国北朝文学研究。永田知之(日本京都大学)《北朝诗文知识普及初探》就北朝时期是否已经产生了“作诗指南”“作文指南”之类的书籍予以分析。栗山雅央(日本西南学院大学)《张渊〈观象赋〉及其自注初探》对张渊的《观象赋》内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作为最著名、被后世利用最多的杜集宋注本之一,存在通行本编次淆乱、注文归属不明两大隐患。在找到并补全五十卷系统宋本、解决编次问题之后,可以用现存全部杜集宋注本为依据,逐一比对考辨《杜工部草堂诗笺》全部注文来源,复原被蔡梦弼删去的注家名,还原蔡梦弼改写注文的体例并评价其是非功过,同时判明真正属于蔡梦弼自注的内容,从而彻底厘清《杜工部草堂诗笺》的注文构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后世一系列杜集注本(以宋、元之际署名刘辰翁批点、高崇兰编次《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为嚆矢)对此书的误用也将逐步得以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具有高学理价值的案例研究,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案例研究及其发表工作,2021年3月24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成立大会暨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单复”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是一种将汉字构造特点与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相结合的文学批评概念。“单复”与“瘠字”“肥字”概念之提出,不仅是《文心雕龙》颇为特别的文学批评概念,而且在刘勰以前或以后的六朝文学批评中也属鲜见。此一文学批评概念与《文心雕龙》的其他若干概念,应该移植自南朝乃至汉魏两晋书论中有关书法结体、用墨等审美概念。结合这些书论与文论,可揭示出《文心雕龙》与六朝书论之间的互涉关系及演进轨迹。
作者为本刊投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内文篇幅一般控制在12000—15000字之间,来稿务必请附300字以内中、英文提要,并列出4—5个中、英文主题关键词.2.译文务请附上原文,并注明出处、作者简历和是否得到中文翻译授权.3.为避免一稿多投,来稿请注明"专投",如在三个月内被其他刊物采用,务请通知本刊.自2020年6月1日起,本刊正式开通在线投稿、审稿系统,网址为:http:jjsh.cbpt.cnki.net/.4.请作者在文末务必注明:姓名、职称/职务、供职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
文章认为,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在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了合适的事情”,也即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国情和国家发展目标,在金融体制上作出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因此,金融体制演变在改革开放前后经历了从“动员型金融”向“配置型金融”转变的过程,最近十年来又经历了向“服务型金融”的转型。在这样一个金融深化过程中,也正是从“公共金融”向“公司金融”转型,最终走向“家庭金融”的自上而下的“滴落”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只有成功实现这样的金融转型,原来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才能真正转变为消费驱动型
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试验田,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使命。文章基于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以地级市经济发展数据和非金融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金融改革试点对地方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在宏观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微观层面促进了非金融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研究还发现,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效应,表明金融改革试点构建起了
学政试牍是清代典型的官颁科举选本。其编选活动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普遍性,主要受到岁科考卷解部磨勘的制度因素驱动,与月课制度紧密相关,并受到书籍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学政试牍既从传统的地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又助推考据学新风的普及和流变;既是官方行文立范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风气培育的重要工具和风气转变的观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