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对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我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體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
  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我们一定要在学生语感培养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其他文献
性别歧视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反映在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当中。《水浒传》成书于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语言中不乏性别歧视现象。文章以标记理论为框架,从形
一、甲方右摆拳进攻,乙方左格挡防守,同时右直拳反击甲方,然后继续顺势用右膝进行上顶攻击,在甲方受到攻击倒地的同时,用双手掌继续对颈部进行攻击。  动作过程:双方实战由右架站立开始,甲方使用右摆拳进攻,乙方先使用左格挡进行防守,同时重心移至左腿,使用右直拳击打甲方下颌或腹部,右手顺势和左手共同下压甲方的头部,重心移至左腿,提起右大腿,同时向前并向上送髋,用右膝攻击甲方,在甲方下倒时用双手掌继续攻击倒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文献目录著作。欲通知《汉志》,必先明其体例。《汉志》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然二者不尽相同,体现之一便是《汉志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随着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下面结合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计算机最具吸引力、最能显示多媒体特点的技术——人机
期刊
期刊
2011年12月28日起,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自实施以来,数学学科所处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扼要分析了教学改革环
人们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为了解释这一预言现象,文章深入研究了“东”“西”的本义,以及东西一词的“泛指一切事物”这一义项的由来,并探讨了“东西”与“南北”在社会
期刊
翻译目的论强调目的决定方法,译者则是在目的性的指导下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发挥主体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具有明确目的的《大中华文库》版《山海经》的分析,揭示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