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越来越少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j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河成了“文学泰斗”,莫言获诺奖,反遭辱骂;李泽厚随手写几句悼念金庸的话,被网友们称为“蹭热点”“小心眼”;明星马思纯将抄来的语录安在了张爱玲的头上……
  任何时代都会出现有辱斯文的笑话,但当它们反复出现,甚至已到习以为常的地步,就应警惕:千万别落入“众愚时代”。
  “为什么2000年后有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每到岁末,各种文学奖纷纷进入热评阶段,“文学共识破裂”就会成为焦点话题。
  该话题植根在两个基础上:
  首先,文学应建构公共记忆。
  其次,公共记忆是评价文学的重要标尺。
  国人对这两个基础的盲信源于德国浪漫主义,它通过虚构“文学英雄”,赋予写作者以改变社会、引领人民的任务。通过俄罗斯文学的成功实践,这一虚构在中国被广泛接受。
  从《子夜》到《青春之歌》,从《红旗谱》到《平凡的世界》,作家们无不带着神圣使命在写作,由此形成一系列公共记忆。
  20世纪90年代起,这一公共记忆生产体系开始遭遇巨大冲击,1993年至1994年,“人文精神大讨论”席卷知识界,可视为对此冲击的回应。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21世纪初,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剥离已成既定事实,严肃文学逐渐小众化、边缘化。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本来就不一样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它们完全一样。”越来越多中国作家如是说。其背后隐藏着三重目的:首先,秀平民立场;其次,拒绝承担责任;其三,将作品中讨好读者的部分合法化。
  文学真的没有严肃和通俗的区别吗?
  可参看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标准。诺贝尔本人在遗嘱中表示,该奖只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遗嘱在执行中有修改,但“理想倾向”始终是核心原则。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托尔斯泰、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格林等作家未能获奖。
  可以质疑“理想倾向”这个标准是否太模糊,也可以质疑诺奖为何屡屡错过大师,更可以质疑一些平庸作家为何获奖……但不能质疑的是:诺奖只面向严肃文学,它从没考虑过阿加莎·克里斯蒂、阿西莫夫、金庸等。
  很难为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找画一条分界线,一般认为(此处参考黄永林先生的《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分野》):
  首先,严肃文学强调绝对理性,通俗文学追求世俗理性。
  其次,严肃文学崇尚永恒价值,通俗文学完全为市场服务。
  其三,严肃文学重视社会作用,通俗文学重视娱乐功能。
  其四,严肃文学重视创新,通俗文学重视传统。
  严肃文学是“戴着镣铐跳舞”,它不能偏离启蒙立场、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等,总以批判现实、悲悯情怀的面目出现,作家必先虚拟一个高于自我的存在,以绝对真诚的态度侍奉之,其写作方能成功。
  相比之下,通俗文学关注市场机会,嗅觉更灵敏的作家会更成功。

严肃文学的价值在于创造了

“文学共和国”


  确实,通俗文学中也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但多是贴片式的,不出“靠猎奇吸引读者,靠情怀留住读者”的经营策略,依然“卖”字当头。不应鄙薄通俗文学的价值,但它确实无法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足够养分,无法建成一个“文学共和国”。所谓“文学共和国”,指不同民族的人可在同一本小说中获得相同的感受、得到同样的提升,读者因此超越尘世,生活在小说引发的乌托邦中。正如美国学者威尔逊所说,嚴肃小说总是“要求其欣赏者想象的参与,要求一种感受力光谱上深刻而机敏的反应”。
  通俗小说也会形成一个个“圈子”,比如金庸迷、克里斯蒂迷,他们对相关作品高度熟悉,随时能说出其背后的知识点,甚至会对情节进行合理改写、颠覆性阐释,但这些小说不能彻底解决读者的精神危机,无法充分赋予怀疑、内省、反思等能力。粉丝们通过冗余信息生产,只能满足炫耀的需求。
  所有小说都召唤读者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如果读者只是得到愉悦,等于白读,唯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才算探到宝藏,这就是所谓的“金线”。
  只有进入“文学共和国”,才可能形成文学共识,当严肃文学不振时,文学共识就会崩溃。
  中国本有漫长的严肃文学传统,以体系完备、规则繁琐著称,后期渐失去活力,沦为少数读书人的玩具。在亡国灭种的压力下,不得不舶入一个新的严肃文学传统。
  舶入的传统与本土实际生活存在巨大落差。
  一方面,多数国人尚未养成对象化的思维习惯,无法虚拟一个高于现实的神,时时接受它的监管。我们更愿接受良知、不忍之心等具体、生活化的原则指导,因为操控权在自己手中,可灵活掌握。没有对象化思维,就很难将自我从背景中剥离出来,即使短时期剥离出来,也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孤独感,很快又会找到一个“伟大目标”,将自我主动投入其中,以假装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缺乏精神生活的习惯,则舶入的传统很难扎下根。
  另一方面,自有的文学传统被取缔,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标准,如“文笔好”“文以载道”等,被统统取缔。
  在白话文的语境中,什么才算“文笔好”呢?由此走上了一条奇怪的道路:韵律化。即在行文中通过操作词汇,设置一个个韵律暗礁,使文章更符合朗读的需要,而朗读本身就是剧场化、情境化的,与“文学共和国”所提倡的自我挣脱正相反。这使许多读者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现代文学。
  严肃文学标准的模糊,使它难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小说革命”到今天,严肃文学的标准从不是文化精英单独确立的,都依靠了政治的介入,则确立后的标准,必须融入政治的偏好。

 “呼唤人文精神”为何渐行渐远


  标准确立之难,决定了严肃文学的天花板。   确实,一些严肃文学作品形成了公共记忆,但这些公共记忆能维持多久,仍待检验。从文学角度看,这些作品难称完美:《子夜》有“半本小说加半本政治经济学”之弊;《平凡的世界》中大量“鸡汤式”评论,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多有人物不真实,情节雷同的缺陷。此外,许多“经典之作”模仿了外国小说,使其很难沉淀为传统,也难得到尊重。
  20世纪90年代,消费主义抬头,赋予普通人更多的话语权。对此,知识精英希望用“呼唤人文精神”留住读者,但该口号过于苍白。普通读者追捧消费主义,绝不是缺乏“人文精神”,而是对传统精英的生产机制不满,不解决这一本质问题,反而对普通读者进行缺席审判,自然是缘木求鱼。
  “呼唤人文精神”注定失败,因为诸多文化精英主动背叛了它。
  从20世纪90年代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明星学者”,他们弘扬文化、普及知识,但事实上,在公共场合,他们均放弃了精英立场,绝口不谈终极关怀,不再充当批评者,而是主动娱乐大众。他们深知学术边界,但却刻意设置正反两方,通过渲染对立,营造戏剧效果。反而成为传播野蛮思维、简单思维的重要力量。

别让严肃文学成新八股文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今天,精英文化每况愈下,引领社会舆论的能力大大弱化,在网络意见的博弈中,经常处于下风,进一步强化了“愚蠢的精英,智慧的大众”的刻板印象。
  精英文化弱势,让越来越多的作家产生了“伪平民立场”,他们利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传统进行彻底解构,将一切严肃文学都斥为“装”,可在创作实践上,却退回到故事会、写段子的水准。
  换言之,文学失去公共记忆只是表象,实质是值得公共记忆的作品越来越少。
  在大众文化挤压下,文化精英结成一个个小圈子,彼此吹捧,不仅远离时代的真问题,技术上也日渐封闭,成为新八股文—圈内人能精准说出哪篇小说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段来自马尔克斯,那一段让人想到卡佛……这种失去趣味的套路对练,意义何在?
  不否认,精英写作的技术要求更复杂,以与普通写作有别。但它不应成为僵化的美学标准。从文学史上看,过于复杂的技术往往是精神苍白的产物,越是封闭、狭隘,技术就越华丽、庞杂。

“现代教养”的短板亟待弥补


  1938年,反对侵华战争的日本岩波书店创始人岩波茂雄曾反思:日本文化受惠于中国甚多,为何如此忘恩负义?岩波茂雄认为,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人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但没形成“现代教养”,而缺乏“现代教养”,知识再多也没用。现代教育的偏差在于,它给普通人以更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不完备、不全面,只偏重专业技能,缺乏人文思考。岩波书店因此推出岩波文库,请日本各专业最优秀的学者给普通读者写书,传达正确的知识,帮助他們形成“现代教养”。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也出现了类似问题。为此,著名教育家哈钦斯等人力推“名著阅读计划”,初期遭广泛质疑。20年后,越来越多美国学校接受了“名著阅读计划”。又过了30年,1992年,美国教育部正式将“青少年名著阅读计划”列入教学大纲,可哈钦斯没能等到这一天,他1977年便去世了。统计表明,如今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年均读书量为47本,小学二年级学生年均读书量高达60本。
  今天有多少中国大学者愿意给普通读者写书呢?中国小学生的年阅读量又是多少?也许,抱怨有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太少,不如先去做基础工作。
其他文献
2018年2月18日,大年初三,万家团圆的日子。  这一天,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分局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副大队长杨雪峰在节日值班岗位上执勤遇袭,在颈部、腹部已受致命伤时,他仍死死抓住嫌疑人的手,拼尽全力打落歹徒手中的尖刀,防止伤及群众。  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年仅41岁。  他,用鲜血和忠诚诠释了人民警察的责任和担当,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宁和祥和。  忠魂  “那天是大年初三,家里晚上要招待亲
期刊
请记住我,当我离开  去了那遥远的宁静之地;  当你不再握紧我的手  我不会再欲去还留,犹豫不决。  请记住我,当你不再为我们的未来  日日憧憬  只希望你能記住我;你明白  那时再商议或祈祷为时已晚。  请不要伤心,如果你一时将我忘却,  后来又重新忆起。  因为倘若黑暗和腐朽还残留  我曾挂念的一丝痕迹,  我宁愿你忘却而微笑,  也不愿你铭记而悲伤。
期刊
我手头有些事,预备去一趟山上。这时就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他说今天天气很好,问我是否有出去走走的打算。当听说我要去的地方时,朋友说,那我们一起去好吗,顺便想去你的老家大通看看。  我们在九华半山甘露寺逗留了约一个时辰,接下来,我去办事,他参拜自己感兴趣的寺庙,各个圆满。第二日午后下山,由青阳拐道铜陵,直往大通。  进入大通老街,朋友的相机就开始忙碌了,那条湿滑的石板路,石板路两旁破旧的店铺,那些守着
期刊
从圆明园东门进,右转,经过停车场左转,再走上一段碎石路,就能看到竹篱笆上方的一个箭标上写着“单向街图书馆”。正所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就是北京标志性的独立书店之一—单向街书店。  2006年初,供职于媒体的许知远、吴晓波、于威等13人联合创办了“单向街书店”。书店的名字“单向街”取自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而书店本身也恰如其名,长长的一个走廊,笔直明亮。书店的宗
期刊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离城不过五十华里的路程,不足一小时的行车时间,想回一趟家,往往要超过月里四十的时日,想来也为自己都记不清的烦乱事而丧气。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心头的腻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
期刊
于大多数人而言,窝在书店或图书馆静心读一整天书,大抵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我们熟知的名人们,他们都是在追求比生活高一点点的东西,他们将书或杂志分门别类地精心保存起来,不仅为公众创设了一种高雅的阅读氛围,更为公众提供了另一种阅读的可能。  2018年11月4日,69岁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东京召开记者发布会,将自己的亲笔书稿、书信、唱片等个人收藏的资料捐赠给母校早稻田大学。捐赠将从2019年开始分批进行,
期刊
在中國的书画界,有这样一个老头,他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80多岁荣登时尚杂志《时尚先生》封面,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奥林匹克艺术奖”。他写了一幅大字卖了几百万,上面写的是“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他90多岁开红色法拉利,写自传体小说,开个人画展。他就是黄永玉,他可能是中国最有趣的一个老头。虽然他在油画、国画、雕塑、版刻等领域都有所建树,但是,他严谨之外还有另一面,下面,大家不妨来一
期刊
当书与民国相遇,是什么味道?真正的民国我们虽然已无缘得见,但还有下面这些书店,它们或栖身民国老建筑,或远追民国精神。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那些民国风满满的书店,一览属于书店的民国风度。  阡陌书店|济南  济南市市中区经三路108号  阡陌书店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经三路的皇宫照相馆旁边。“阡陌”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意为于喧嚣都市中营造一处灵魂栖息的安静所在。创始人偏爱民国文
期刊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说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凡能找到的书,不管文学、政治、哲
期刊
1997年夏,10岁的我第一次回老家,天水秦安县云山乡的一个小村子。那儿不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爷爷出生在那儿。  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不断向上,荒草和野花时隐时现在缭绕的云雾间。终于到了村口,车子只能停在土崖边,全家人便扶老携幼地进村去。村子不大,枝叶繁茂的核桃树下,瘦削的老人端着旱烟袋瞅着远方,咂巴完了往地上磕磕烟管,起身拍拍屁股,两手背后一搭,踱步去别处浪了。他那花白的长胡子,羊一样温顺的眼睛,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