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是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要想所有的规律都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不仅耗时而且低效,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因此,笔者提出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认识,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流程
  [TP12CW122.TIF,Y#]
  1.1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结合初中学生的学龄心理特点和初中物理学科特点,笔者设计了教学流程(图1),每个环节都有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1.2模型概述
  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提出的目的在于将新课程提出的探究教学与传统课堂的指导型教学的优势有机的整合,该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适合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教学。
  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难度主要在于教师课堂参与度的控制.笔者认为,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该节课,或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内容,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重点在哪里?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哪些方面的内容?
  (2)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知道哪些内容的指导是必要的,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思考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学生能够顺着我们的指导顺利完成探究,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学案例——“摩擦”教学
  2.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提供《市民手册》的条例,借助于多媒体重点投影第七条:“不乱扔杂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走向物理,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进一步挖掘生活资源,进一步播放录像。
  [HJ1.45mm]教师播放录像:“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
  设计意图:录像是上面环节的延续,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乱扔瓜果壳不但不卫生,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而这个事故与本节课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通过录像会自然地联系到一个生成性问题。
  问题生成:脚踩在西瓜皮上为什么会滑倒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呢?
  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交流:在结冰的路面上走路容易滑倒。
  2.2学生活动,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上述环节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定性理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活动1:夹球比赛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配备一盒玻璃球、一只纸杯、一双筷子,小组内部自主推荐一个心灵手巧的学生用筷子将球[JP2]从盒中夹送到杯中,教师计时,看相同的时间内,哪一组夹得多。
  活动2:两人拔河
  让力气最小的学生与力气最大的学生拔河,教师提供器材,一根长棒,力气大的学生握着的那一头适当抹些润滑油,结果力气小的学生获胜。
  活动3:观看录像——大力士徒手拖动大汽车。
  提出问题:如果汽车没有轮子,大力士还能拖得动吗?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几个具体的活动,高密度地呈现“摩擦”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其感受到摩擦现象处处存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的[JP2]兴趣和欲望.同时,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抛出来了。
  2.3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作为铺垫,学生的猜想很活跃,思维迅速发散,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可以大致形成如下几个猜想:
  猜想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体育教学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运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兴趣索然,也使得高职学生对体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中物理实验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就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并在针对不同的实验进行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实验思想和探究方法.  1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实验作为一项科学实践,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日常思维上.即:“做什么→根据什么做→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到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促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认为,尽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方式和
课堂是撬动教育的支点,改革就是变革课堂的杠杆.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成长本位转变.知识不是只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和生成;能力不是从说教中来,而是主体的体验、感悟、内化形成的.笔者在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激活、认知、建构等理论,结合实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激活-探究”教学模式探索,收到一定效果。  1诠释“激活-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目标与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教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而是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课堂的合力,发挥两者的最大力量,以收获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融入与整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新思路.  1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应用的优势挖掘  学生是信息技
在一线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学习能力差异明显的班级.实践表明,在学力层次明显班级里,恰当运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1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课堂实施  学力层次明显的班级中,往往呈现这样的特点:学力弱的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出现理解困难,往往不求甚解.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中,一起做实验的两个学力弱的同学,全都弄不清楚实验的基本过程,不知道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哲学家维柯(Vico·G),当然对建构主义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ogotsky·L·S),他们分别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两大主要流派——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也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渗透到学科教学,给学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微分和积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增加了导数内容,本文从几道经典质点运动学习题入手,对导数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做一点总结.  1微元法与导数的区别  例1如图1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轴环O1立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同样的轴环O2以速度v0从这个轴环旁滑过,轴环很薄,且第二个紧傍第一个通过.求两轴环上交叉点M的速度与两环中心之间距离s的关系.  解(微元法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文化课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内容.为什么要开设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呢?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借助于该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及对自我的责任感.那么,对于综合实验活动,师生角色如何定位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
电学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是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该内容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为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理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对该内容得分率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学知识的处理和迁移不够熟练.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b,表达式中:k是斜率,b表示纵轴的截距.在电学实验,如测电源电动势中U=E-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