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动数字技术在文物对外展览方面的应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zxc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各领域逐渐进入科技时代、数字化时代,我国正在积极主动与“云数据” “智能化”“互联网 ”相融合。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在积极的与“现代”智能技术相交融,文化展览也逐渐在以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与人互动。对此,文章探究古代文物是如何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及研究文化博物馆如何长久地推陈出新从而使文物永葆鲜活,由此对文化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此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数字技术;文物数字化;科技展览;博物馆;实体虚拟结合;历史考古;文化产业;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202-03
  【本文著录格式】王一凡,巫蝶,武明月.浅谈移动数字技术在文物对外展览方面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202-204.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强数字强国建设,全国各大文博机构都在文物对外展览方面积极对接数字技术、VR 技术,使自家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使民众近距离更立体的感受到古文化之美,更深刻的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更好领略到文物的艺术之光,更深层次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唤醒民众爱国之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我国文物在对外展出时和现代数字科技的结合产生的良性效果以及周边辐射作用,对我国文物展览和数字技术的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概括。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的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在文物对外展览方面积极融入数字技术,使文物更加富有时代内涵,讓文物拥有更多“人情味”,使其在对外展出方面最大限度对接人们的思想方式,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数字时代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要以文博机构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大力推动文物展出与智能设备不断融合创新,在研发文物科技化展出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完善文物资源数字化平台,相关单位积极主动融合进科技化、数字化等文博服务产业新常态,积极引进“直播”“V”等时代名词,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让文物资源“动起”来,使文物更多具有“潮流范儿”,使其能更好的发挥人们精神食粮的作用。
  一、中国近年来将科技与文物进行结合展览的实例
  (一)结合现代投影和 3D 技术的全景动态《清明上河图》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国家馆首次展出的 3D 立体《清明上河图》融合了现代 3D 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这幅国宝级中国北宋风俗画瑰宝一亮相就深深吸引到了前来参展的游客。它不是像以往一样静止在展柜里,而是活动主办方和技术设计人员精心规划的技术精品,让文物“活过来”“动起来”的生动实例。
  动态《清明上河图》全长不过 4 分钟的画面,却生动再现了1000年前 600 多个人物的举止——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出了汴梁城的晨昏交替,不同人物的一日生息,整幅画作活色生香。化古为今,化虚为实,这不但使《清明上河图》文物本身在数字时代再一次焕发勃勃生机,这更凸显出了可视化技术对我国文物展览的一大重要表现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文博机构与智能化融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数字文物”是利用数字技术的方式扫描存储、VR 虚拟重构等技术来保护展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藏品和非遗文化资源,它是集合文物保护、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新的人文模式,它的目的在于可以使我国文物资源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且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传播信息和吸引关注。数字文物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文物保存的时空限制,在古旧文物和内容传播中找到平衡,使人们能够观赏到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坚定民族尊严和重塑文化自信。
  就目前展出情况而言,文博机构的文物数字化进程仍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博物机构初次应用数字技术导致的直播画面不稳定,立体画作像素不高,部分文物作品甚至因技术操作不当而在展览过程中受到损毁,讲解员讲解相对刻板严肃,和游客线上互动较少。但瑕不掩瑜,博物机构主动应用“科技 文物”这种顺应大众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求新求变的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
  文物展览与“大数据”对接已经成为时下文博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极大刺激了市场的潜在需求。传统的参观文物方式一般是“了解—购票—实地参观”,而随着数字化进程在我国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游客更青睐于线上 VR观景,用最小的时间付出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这就需要文博机构越来越积极主动的融合数字媒体技术来使文物在当今智能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主动掌握游客想法,积极了解社会趋势变化。近年来文博机构在积极融合数字化时,不但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游览体验,更带来了文博业发展的深层启示。继续深耕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既有服务拥有更多附加值,培养用户更丰富的消费和使用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博行业在当今数字大时代才能不断拓展生机。
  (三)文物不仅“活”在当下,更“活”得出彩
  大数据时代为众多沉睡在展柜里的文物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数字化普遍应用的当下,博物馆内的静态实物陈列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观赏需求。开辟线上“云”通道后,不仅能为观众提供足不出户的观赏机会,还为最大限度展示博物馆藏品提供了可能性。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曾透露,故宫实际展出的藏品不足全馆全部藏品的 1%。“不是没有家底,也不是不展示,是苦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来展示宝贝。”纵观全国各地博物馆,展柜内文物一展很多年的情况依然存在,对公众来说缺乏探索感和新鲜感。只有让那些“安躺在库房里面的文物”尽可能多的与参观者见面,文博机构才能更持久地存活下去。   数字化展览是可以节约人们的时间实现线上观展的新模式,它也有助于人们在线下获得沉浸式的感官互动体验,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与文物深度对话,形成良好的互动观展体验,而不再是单项的知识灌输。换言之,它改变了人们传统被动接受信息的观展模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升了人们思维的创造性,使展览变得生动且有趣,从而使人们也乐于主动学习。
  从动态《清明上河图》到“点亮莫高窟”,众多“云端”新玩法指明了文博机构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大众与古文化的对话交流不应只在博物馆内,更应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观赏文物,和实地展览相比,线上展览在便捷性、体验感等方面拥有十足优势。对文博机构而言,加快融入科技元素显得更加迫切。“十四五”期间国家也应加大对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创新研究,鼓励更多的博物展馆、科研院所参与相关设施的研发,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博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多种形式为观赏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这样既可以减轻文物受损的威胁,又能更深层次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对文物数字化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一)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览模式是大势所趋
  文物数字化可以使文物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的方式保存和传播,从而使文物突破它们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呈现在人们面前。根据现目前的数字化现状,有不少文化馆和博物馆都有运用到类似于AI、 VR 、H5 、3D打印、全息投影技术等在展览呈现以及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比如在2020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入围项目中,就有不少运用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项目,例如四川博物院的“见字如面文物传情”AR公益文物明信片、吉林省博物院运用到的H5展览系列、西安博物院的“长居长安”线上云展览等。
  (二)敦煌非遗项目之数字敦煌案例分析
  数字敦煌是利用数字技术的方式扫描存储、VR虚拟重构等技术来保护敦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藏品和非遗文化资源,它是集合文物保护、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新的人文模式,它的目的在于可以使敦煌文物资源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且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传播信息和吸引关注。数字敦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文物保存的时空限制,在古旧文物和内容传播中找到平衡,使人们能够观赏到经久不衰的敦煌文化,更加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坚定民族尊严和重塑文化自信。
  (三)数字化展览的显著优势
  1.数字化展览打造了有趣的互动观展体验
  数字化展览是可以节约人们的时间实现线上观展的新模式,它也有助于人们在线下获得沉浸式的感官互动体验,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与文物深度对话,形成良好的互动观展体验,而不再是单项的知识灌输。换言之,它改变了人们传统被动接受信息的观展模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升了人们思维的创造性,使展览变得生动且有趣,从而使人们也乐于主动学习。
  2.数字化展览带动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览模式改变后,可以节省展馆的空间成本、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开支。一方面文物展览平台可以把资金转而投入到科技支出中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继而把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带动“互联网 ”的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多媒体内容投放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内容营销的导向性创作,并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增加内容的黏性,提高用户关注度和兴趣度之后,再顺势投放相关的一系列文创产品的购买链接,在以需求为导向的消费购物过程中带动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刺激了再生产,从而解决一系列就业民生问题。
  (四)数字化展览可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
  文化产业可以使数字化展览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可参考借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的案例:在博物馆的基础上形成线上官方购买平台并且衍生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在线上观展的内容分享的同时可以与受众积极互动,并且在互动的最后可以投放相关的一系列文创产品的购买链接。同时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应该兼顾美观性、设计性与实用性。产品品类可以丰富多变富有生机与活力,产品设计元素可以从展览展品中挖掘故事打造经典IP,来进行艺术的在创作。
  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可以反哺非遗传承,同时可以提升展览的观赏性,并且助力展览长久可持续发展。文化商品的设计制作还可以与知名工匠进行合作。比如“花西子”美妆品牌就与李佳琦和《人民日报》合作拍摄了一部《非一般的非遗》纪录片,讲述的是苗银等非遗技艺的守护与传承。花西子在产品设计中,就有运用到苗银的设计元素,像这样的匠心打造出的产品,受消费者欢迎程度也是可以预料的。其次要做“出圈”的文化产品,也可以与受到年轻人喜爱的知名品牌合作打造年轻人热衷的国产产品或者与知名品牌合作打造跨界联名商品,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就有与多个美妆品牌联名:和菲诗小铺合作的美妆系列、与纽约潮牌KITH合作的联名系列、和安踏合作的系列联名等,都重新让产品吸引消费者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除了以上的类型,当然还可以打造大型的文化传承类的科教节目,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在这个过程中也算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
  最后,文化博物馆展览与文化产业联名其实是一个很庞杂的体系,但制胜的关键却在于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因此文化产品的设计不仅可以从自身的素材中寻找灵感,还同时可以跟品牌方、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从而打造更优质的、更有生命力和更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群体。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传承匠人精神、宣扬社会责任和弘扬和坚定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
  (五)对数字化展览的建议
  首先,政策上要建立健全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保护展览机制,同时,科技方面要鼓励培养自主创新的科研精神,其次,博物院等官方线上线下展览互动平台方面要构建非遗数字档案管理体系,应该进一步完善多维度、可视化的观展方式,从而打造互动性强、多渠道、能调动人感知主动参与的文物互动体验与文物保存方式和内容传播机制。
  对今后我国文物数字化发展,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强对文物价值深入研究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博机构应抓好“十四五”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期,着力推动文物展览相关科技机构研发和成果转化。发挥我国作为文物大国的天然优势,加强文物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各类重点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启动流散海外文物数字化回归工程,实施好国保单位及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重点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 9 月 28 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2]朱鸿亮.运用高新科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N]. 人民日报,2021-1-28.
  [3]叶鹏 .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实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李思琪.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数字敦煌项目的启示[J].山东档案,2020(4).
  [5]张宝圣.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思考[J].文物世界,2019(6).
  [6]新华网 .后疫情时代,“云游博物馆”会成为未来新趋势吗?[EB/OL].新华网,2020 -5- 25.
  [7]揭秘世博会清明上河图能“动”的秘密[N].北京青年報,2010 -05 - 06 .
  作者简介:王一凡(2001-),男,辽宁沈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物保护与现代化传承;巫蝶(1999-),女,四川德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物保护与现代化传承;武明月(2001-),女,辽宁葫芦岛,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物保护与现代化传承。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对博物馆文物的陈列、研究等需求日益增加,做好文物的数字化管理工作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该项工作的提升策略,树立正确的数字化管理工作理念,以实现文物价值的充分挖掘和藏品的高效管理,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物管理;数字化;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
【摘要】《槐花几时开》管弦乐是著名中国作曲家鲍元恺由四川民歌改编而来的乐曲,本文以《槐花几时开》管弦乐中具有典型性的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谱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比较《槐花几时开》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分析其乐器组合、配器法及配器对音乐整体效果的影响,总结出其中的特点,力求阐明作曲家如何通过有效的配器手法将音乐形象和整体情绪表达、展现出来。本文主要从《槐花几时开》的背景、配器分析、配器特点
【摘要】舒伯特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也是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无论在词曲亦或者是音乐表现方式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且作品调性较为丰富,处处体现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小夜曲》即为舒伯特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在音乐界一直以来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该部作品在开始部分通过巧妙的钢琴伴奏方式为整首乐曲制造了一种美妙的回声效果,通过钢琴的演绎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充分抒发出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一批大中小型的遗址博物馆相应诞生.本文以大连汉墓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并提出了加强此方面的几点建议.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可见,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的积极影响力,对坚定社會主义信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文物博物馆影响力,对如何
【摘要】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文明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作为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创作活动组成,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鼓励群众创新创作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美术
【摘要】声乐是一种艺术化的演唱模式,能够形象地表现出人们的音乐素养及情感抒发。不难看出,声乐演唱中情感的渗透使演唱艺术的内部得到升华,使演唱艺术更具深沉的情感底蕴。基于此,演唱者在声乐作品的诠释过程中,需要恰当地渗透情感,融入丰富的情绪,注入深厚的感情,以此来加强音乐形象的独特性,以及凸显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精神。这不仅是对声乐演唱者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是每个声乐表演者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目标。笔
在当下社会,电视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而电视主持人作为节目控制节目 流程和引导情感的人,是整个节目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人·间》作为笔者电视节目类型的作品,笔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筝的演奏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筝派演奏技巧未来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并对左手演奏法进行详细的分析,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筝派技巧的演奏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古筝;演奏技巧;发展;传承;左手演奏法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28-03  【本文著录格式】谢华.当代古筝演奏艺术的传承与
【摘要】对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当下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形式,而且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也被广泛熟知。不过我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冲击,所以要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相融合,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传承,也能丰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内涵,提高现代艺术的价值与审美。由于传统文化是我国经历千年所积累的瑰宝,其中蕴含的价值不言而喻,两者结合将带来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