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拍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chishe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借手机摄影的分享,王治钧在海内外不同社交网络平台上赢得许多拥趸,在推特(Twitter)上,他的“粉丝”甚至有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韩国青瓦台官方账号,在最火爆的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他拥有数万“粉丝”,他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还曾被《麻省理工科技博览杂志》、TED.com、德国German National Fulbright Association等多个海外杂志和机构采用。
  Q: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手机摄影产生兴趣?
  A:2011年我买了一台单反开始拍照,最初就是对记录感兴趣,还称不上摄影。2011年后半年,我开始用手机和单反共同拍摄一些有想法的东西,这时才意识到我可能是要玩摄影了。这年我在国内外社交网站上分享照片,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用Instagram。
  Q:您拍摄了很多建筑题材的照片,为什么会对建筑情有独钟?
  A:首先,因为我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抬眼望去大部分都是建筑,所以不得不拍。其次,拍建筑对一个摄影爱好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特别是在构图方面。
  Q:但建筑拍久了容易千篇一律,您是怎么保持手机摄影的创造性呢?
  A:我同意,建筑拍多了我也会感到乏味。您拍成这样,别人也能拍,除非有特别的建筑。比如我在陆家嘴拍的一张,这是到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一张建筑照片。因为我会随时分享到社交网站上,所以这张照片很快就被《麻省理工科技博览杂志》挑中了。
  Q:您的“每日一拍”是怎么开始的?
  A:这两年,我越来越觉得生命短暂,每个人每天都应该有一个特别的时刻,一个值得分享和记录的时刻,如果每天都只是疲于奔命,那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所以从2012年开始,我每天都拍一张照片。后来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网络也成为个人品牌的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这些人是我坚持每日一拍的重要因素。
  Q:您尝试过按照某个主题进行拍照吗?
  A:我通常没有刻意遵循某个主题,大多都是随手拍的,随机性比较大。我也尝试过主题拍摄:去年12月份,尝试过拍一些圆形元素为主的图片。这是因为生活随处可见一些图形,当时我就选择了圆形作为拍摄主题,连续拍了10天。但后来我觉得这种方式太限制自己了,我的“每日一拍”只是想记录最值得记录的时刻,非要去套一个固定主题的话,就要牺牲很多东西,后来就没有再去想什么主题了。
  Q:除了刚提到的那幅建筑照片外,您还有过拍摄(或制作)出一张很优秀的手机摄影照片后,觉得这就是我的代表作一种感觉吗?
  A:有几张。很奇怪的是,这些大家和我自己都感觉好的照片往往都是随手拍摄的,没有太多设计;反而那些想了很久的照片拍出来却平淡无奇。随手拍也是手机拍照的一个特点,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就决定了它精彩不精彩。除了那张被麻省理工选中的建筑照片外,我还经常拍摄下雨天的场景,雨天拍照特别有感觉,手机摄影真的要有灵感。
  Q:您觉得相机和手机摄影的区别在那里,在习惯于用手机拍照后还会再回头使用相机吗?
  A:单反还会用。虽然过去这几年时间手机摄影的软件有很大提高,但很多方面还是不行的,比如夜景、细节方面的把控,还有景深等方面差别很大,手机不太可能完全替代单反。
  但是说实话,我拿单反拍不出比手机效果更好的照片。我其实是半路出家的,玩摄影时间不长,在手机上占很大便宜是大家对像素等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而在构图这方面,单反和手机都可以做得很好,甚至说这方面是手机最能挑战单反的地方。手机在细节表现上可能比不上单反,但在构图上跟单反是没什么特别大的差别的。此外,从2012年开始我就觉得手机摄影会成为一个主流,因为单反不可能每天都带,而手机就可以。
  Q:手机使得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您认为这对职业摄影师是否会构成威胁?
  A:会。摄影师面临这样的挑战:跨界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厉害。我本身一直主张跨界,各行各业的人我都在结交,我其实是学金融的,但却转行到互联网数字媒体这方面。我本身喜欢跨界,而且跨界是无处不在的,将来我想摄影行业也是这样的。在器材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买到,手机更是如此,只要您有特别好的角度和感觉,就很容易拍出职业摄影师也拍不出来的东西。摄影师这个职业也会改变的,海外一些传统媒体已经没有专职摄影师了,或者是雇佣式的,或者是记者本身既要会写东西也要会拍照。就像司机这个职业会消亡一样,很多职业都会发生变化。但职业摄影师有他特别的地方,非常好的摄影师还能在行业里打磨出一些比较好的东西,但是这个行业本身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Q:您有想过成为职业摄影师吗?
  A:目前还没想过,其实我通过卖照片有过一些收入。包括给国外一些网站、基金会,海外作者写书也联系过我,但我觉得我还是玩票的,职业程度较很多职业摄影师而言相差很远。我现在加入了很多职业摄影师的圈子,他们真是很职业,有非常职业的设备和职业的训练,把它当饭碗。和他们比职业性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偶尔玩玩,一些主题如果能胜任的话我也想去试试看。
  Q:在使用苹果iPhone之前有用过其他手机拍照过吗,它们之间的优缺点有过比较吗?
  A:2011年用三星手机,觉得并不随心。虽然iPhone的摄像头有些是不如三星的,但如果比拼软硬件结合程度的话,苹果iPhone是最好的,包括它的后期处理软件。
  Q:您怎么看滤镜的使用?在真实和实验性的创新之间您是怎么把握平衡的?
  A:通常来讲,图片拍完了我会把所有滤镜都试一下,哪个感觉最好我就用哪个。
  真实性和实验性这也是很多职业摄影师们一直在纠结的事,修图修到什么程度才是摄影,包括单反在内,很多图片也是要经过处理的。我觉得手机摄影,滤镜对后期处理只要没有改变大的框架结构或者光线,就还是摄影的。我拍过一些圆形全景的照片,这可能就不是摄影了,是玩酷的东西,但大家却都喜欢。这个偶尔玩玩可以,但不能算摄影。虽然我不是职业摄影师,但我可以标榜自己是手机摄影师,所以什么是摄影什么是玩酷的区分还是要做的。   Q:您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吗?因为看到您在知乎网上谈到玩设备、拼文化、拼互联网玩法、拼源源不断的创意、拼手快、拼坚持、拼兴趣爱好和长久学习能力。
  A:我不是好胜心很强的,但我是一个特别喜欢鼓励“屌丝逆袭”的人,我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我原来是做金融的,跨行到数字媒体,做营销广告行业,算一个新手,进来后我发现大家做得并不怎样,我这个菜鸟做出来要比老手还好。后来拍照也是这样的,我是一个新手或普通玩家,也能玩出比他们好的地方。一直觉得这里有一个“逆袭”的心态,不过我见识得越多就越心虚。
  Q:您在Instagram上很有名,有一半的“粉丝”来自国外,那么您和国外优秀的手机摄影师有过交流吗?
  A:很多,不光是摄影师。我有很多不错的线上朋友。一个也坚持每日拍的巴西摄影师,他每天都会拍一张肖像,坚持了三年多了。他希望中国人能通过Instagram看到巴西。去年9月我去北京出差刚好路过央视,就拍了一张央视大楼,并加了一个CCTV的标签,一个街舞大师看到后说他在那边跳街舞。我觉得这个人能在CCTV跳街舞很厉害,于是就跟他联系。聊了几句后发现,他原来是和朗朗有过合作。我觉得在这上面常常能够遇到一些有趣的人物,现在有70%的“粉丝”是中国人了,这让我很受鼓舞。
  Q:如果排除手机摄影的及时性和社交性,那手机摄影本身的意味会不会打折呢?
  A:社交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如果没有分享这个因素的话,很多App会沦为简单的滤镜处理工具。Instagram在中国曾经遇到过一些问题,但我曾在低潮时预测使用人数依然会大增,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支持了我的判断。国内虽然也有一些如美图秀秀这样的软件,但只是简单的处理而已。国外的软件不同于微博和微信,很多明星都是真人在使用,这促使很多年轻人去看他们喜爱的明星,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很直接的。这也是手机摄影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因素。
  Q:考虑过进一步出画册或者办影展吗?
  A:去年我曾经夸过海口,想要做一个影展,后来我见识了太多高手后,反而觉得底气不足了。
  Q:是否特别在意手机的成像质量?
  A:无所谓,现在大家都是玩手机,手机拍出来也都是两三兆,比不上单反。但我会打印出来。前段时间在家里做了一个多媒体墙,把一些拍得不错的照片挂在墙上。虽然不大,但也很好。
  Q:您觉得自己下一步希望完成的突破是什么?
  A:我的“每日一拍”肯定要继续下去。我本身对互联网的分享文化很推崇,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拿起手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社区,共同完成一些特别的项目。6月份在上海我们曾经参与过全球Instagram用户的见面,这是Instagram自己发起的,今年是第9次。这能拉近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之间的距离,通过照片能够交到一些朋友,而且这些朋友都非常有创意的,人们能学到很多东西,结识一些高手。
其他文献
2006年,美能达(Minolta)由于经受不住数字时代的考验而退出了“江湖”,可在胶片年代,美能达由于推出过XD7、X700、X300、α7000、α9000等经典相机,而成为摄影人心目中一个响当当的相机品牌,SR-1则是美能达135单反相机的早期经典之作。  1959年,Chiyoda Kogaku(日本千代田光学公司即后来的美能达公司)推出了美能达SR-1型照相机。该相机的第二版创新地使用了
期刊
暑假是带着孩子和家人度假的时节,我也有机会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携奥林巴斯E-M10相机前往广州长隆“爸爸去哪了”的取景地—长隆野生动物园及游乐园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之旅。  轻装旅行  出行前,大家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轻装旅行必需品,之所以携带奥林巴斯E-M10相机也是处于这个考虑,E-M10体积只有119.1×82.3×45.9mm,重量也仅仅350g,即便携带几支镜头行走也没有较大的负重压力。这次出行,
期刊
柯达乐芮公司前不久宣布在中国成立一家新的分公司—柯达乐芮(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柯达乐芮于去年9月从伊士曼柯达公司独立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致力于提供创新式图片、文档影像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柯达乐芮拥有两大业务单元,分别是文档影像业务(DI)和个性化影像业务(PI)。文档影像业务主要涉及文档信息采集和管理,而个性化影像业务致力于提供图片输出设备,主要面向那些为普通消费者和专业摄影师提供服
期刊
2014年7月31日,第八届“体验无止境—戈尔特斯户外梦想实现” 颁奖典礼暨出行仪式如期举行,期间,包括五组年度总冠军、“驴友”特别奖在内的各项大奖相继出炉,备受户外爱好者瞩目的“新探索客梦想之地”也揭开最后谜底。经过历时三个月的投票评选,共有7425个网友为自己最向往的户外梦想目的地投出宝贵一票。十大“最梦想之地”分别是:纳木错、喀纳斯、库布奇沙漠、武功山、雨崩、神农架、青海湖、贡嘎、夏特、小五
期刊
作为广受好评的适马Art系列的第二支镜头,适马的50mm f/1.4DG HSM镜头相对于此前推出的适马50mm f/1.4 EX DG HSM镜头采用了更为复杂的8组13片光学结构,其中还包括3片SLD镜片和1片非球面镜片,镜头重量更是超过了前者达到了815克。而从其不惜工本的用料与技术投入来看,适马显然希望把这支镜头打造成为最佳的50mm全画幅标准大光圈定焦镜头。  更强适应力  如果将尼康的
期刊
作为婚礼摄影师,追求的是影像的艺术性和纪实性的完美融合。此前我一直使用D700作为主力相机,但对高像素的需求让我一直在盼望一台能够兼有高像素、高像质和高速抓拍能力的后续产品。因此当D810发布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梦想机。  逼真再现  收到预定的D810之后我第一时间拍摄了一组城市景观作为试机影像。D810的机身设计让我感到十分舒适,内凹程度更深的手柄让我的中指能够自然地承受
期刊
首届“中国园林”摄影大展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大众摄影》杂志社承办,大展将于10月15日截稿。主办方将组织摄影界和园林界专家进行评选,所有入选以上级别的作品将作为中国园林博物管首批的收藏作品。  为更好地宣传东山县的旅游资源,中国摄影家协会携手福建省东山县人民政府共同启动了首届“美丽东山岛”全国摄影大展,面向全国摄影人征集取材于东山县境内,并能准确反
期刊
2014年7月底8月初,富士胶片的沙漠绿化志愿者再次来到内蒙古沙漠地带,开展持续进入第17年的沙漠绿化活动。此次沙漠绿化志愿队不仅有来自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志愿者,还有众多摄影爱好者志愿者,以及后行到达的富士胶片日本总部工会的志愿者,团队人数规模高达70余人,创历史之最。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总裁太田雅弘先生也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此次绿化活动。今年沙漠绿化行动的主题是“回
期刊
2014年7月28日,松下在北京正式发布旗舰无反相机GH4。松下GH4最大亮点是可拍摄4K视频短片,最高视频格式可到4K(3840×2160/30p)以及1920×1080/60p。松下GH4 有MPEG-4、AVCHD、MOV等多种视频格式可自由选择,且全高清分辨率时的码率最高可达200Mbps。由于GH4所拥有的强大的4K拍摄能力,松下由此创造出了“4K PHOTO”这个概念,通过对4K视频一
期刊
他们身处资源稀缺时代。那时,有相机就是摄影师。他们能进入的场所,接触到的人群,受启蒙的观念多是稀缺资源。他们曾身处渠道资源垄断时代,他们曾身处容易聚焦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他们二人的顺势行为就可结正果。况且,他们还有自己的主张,完全可再“草船借箭”一番,“偷桃带李”式地获得成功。  成功与否?是个复杂的话题。  从在媒体供职的摄影师角度看王文澜、贺延光,无疑他们是成功的。无论是从他们个人诉求与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