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用诗歌“发声”的农民诗人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d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这个称呼,在当今快节奏、物欲横流的社会,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毋容置疑的是,人们需要精神世界的慰藉,人们的心灵需要文学、诗情、艺术的滋养,人们的生活需要诗和远方。
  在青岛,除了专业作家、诗人,在网络上活跃着相当数量的草根诗人,其中“中国十大农民诗人”陈亮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一首诗,写在锅炉房的墙上
  陈亮,1975年出生在胶州北镇后屯村,家有十亩薄田,“我的阅读缘于自己小时候的孤僻和内向。”陈亮回忆,幼年时他爱听爷爷讲故事,“爷爷虽然不识字,但他是我们那儿有名的货郎,走街串巷听来不少逸闻趣事。每到夜晚我都会赖在爷爷屋里不肯走。”在陈亮看来,倾听,也是一种阅读。渐渐地,爷爷的故事开始枯竭,陈亮就自己搜罗小人书和各种课外书。等到初中毕业时,他已经攒了一麻袋书,而且把他能在村庄周边看到的书都读遍了。
  初中时,陈亮对宋词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和偏科严重,陈亮辍学了,开始在社会底层辗转挣扎。陈亮做过十几种“工作”,烧过锅炉,贩过水果,卖过鞋,干过建筑小工……但现实的磨砺和苦闷未将他从小的“文学梦”浇灭。得益于从小的苦读,他寻得了一种独特的“发声”方式——写诗。“虎有虎啸,虫有虫鸣,我也要发出自己真诚的、艺术的声音。”陈亮说。
  陈亮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乡镇企业当锅炉工,“当时挺苦闷的,读书给了我很多幻想、理想,一直想冲出农村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但实现不了,通过阅读可以排解点苦闷。”他的第一首诗是用粉笔在锅炉房的墙壁上写下的。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亲戚将他写的一首诗拿去在《胶州日报》上发表了,使陈亮大受鼓舞,当时写诗成了他的一种寄托,一种舒缓压力的方式,“我当时一天可以写三四首诗,一年写数百上千首”。
  “我曾说写诗就像是自己的一种宿命,但面对贫困,我也曾想到过放弃。”在陈亮28岁的时候,结婚欠了一大笔钱,又有了孩子,家庭负担陡然增重,父母身体又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听闻潍坊的一个同样家庭贫寒的诗友在秋收时让农具把脚砸骨折了,在家养伤期间越想越懊丧,就喝了农药,虽然事后被抢救过来,但这件事给他的震动很大。“如果说以前还有点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世界中的话,这次是猛然惊醒了,现实真的是太残酷了”,陈亮说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没有动笔写过一首诗。最后,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他才慢慢从灰暗的心情中走出来。
  如今,诗歌是陈亮的信仰,架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陈亮的诗歌意境,历经了从关注自我命运,到关注整个农民群体命运的转变,经历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年轻时的诗篇多是田园风光的抒情,而现在,他在关注乡愁,思考农民脱离土地之后的精神返乡,思考农民的伤痛和命运,思考农民在历史和当代的命运根源。
  用“伤口”写诗
  2007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陈亮从外地回到家乡,满眼的工厂使他认不出以前村庄的模样。于是,他蹲坐在村口的土包上,拆开一个捡来的烟盒,写下了他的代表作——《娘总在黄昏时分喊我》:“肯定是黄昏,日头大,且圆,土地庙老,/娘矮,扶一根烧火棍,手搭凉棚,/嘴干裂,腔长——”。后来,这个题目被陈亮延伸写成组诗,运用大量北方农村的意像,通过“回家”这一主题,指向对农耕文明的回望。而这组诗,令陈亮获得了诗歌道路上的第一个奖项——2008年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的“全国首届李叔同诗歌奖”。
  陈亮的诗中大都浸泡着现实的苦涩、沉重。即使是在《蝴蝶》这样常人看来有着美丽意象的诗中,他都如此写道:“我的小学同桌,脸上有颗美人痣/爱痴痴地笑,爱穿白裙子/从前,总在我梦里飞来飞去/后来飞到广东,怀着老板的孩子/从一摩天大厦的顶端往下飞/看来很重!那一刻,她是真飞不动了。”
  陈亮说:“我是用伤口在写诗,默默劳作的我很少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我这个农民工身份的诗人,要用诗歌表达、思考农民工的命运和疼痛”。现在,他除了种家里的10亩地,还外出打工。
  回望20多年的诗歌生涯,陈亮说40岁那年对他意义重大,这一年他获得了众多“意外之喜”,他许下的所有愿望都一一实现了。那是2014年,陈亮参加了“青春诗会”,出版了个人诗集《乡间书》,获得了“华文青年诗人奖”。如今,陈亮已经是中国作协的会员,2016年,还将有机会去鲁迅文学院高级班进修。这位“农民诗人”也在考虑去“大城市”闯闯,感受农村之外的大千世界,激发更多诗情的火花。
其他文献
商业,是一座城市繁荣的风向标,商圈的演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那些分布于岛城各个区域的商业群落,形成这座城市独有的商业生态,它们记录下青岛城市经济发生过的大事件,吸引城市资源向它们聚集,见证这座城市发展的变迁。  元旦,寸土寸金的东部商圈再添一员“猛将”——银座商城,使得本来就拥挤不堪的东部商圈更加“白热化”。另外,2016年,市区还有7大商业项目将要开业,分别位于香港中路、海尔路、团岛、新都心
期刊
爱好咖啡,不只是一种饮品门类上的偏好,更是对一门学问的求取。作为一个非专业级的咖啡爱好者,我喝咖啡许多年,却鲜少深入研究,只懂得些许咖啡知识的皮毛,但憧憬于人生暮年可以开设一间不大却个性鲜明的属于自己的咖啡馆。遇见孙海波,遇见秀时咖啡馆,一切因咖啡而美妙起来。  走进秀时咖啡馆,一位长发飘飘的熟女款款而来,身着长款墨色香云纱旗袍,朴素间透出典雅清隽,袅袅婷婷的身段少女般小巧可人,古典美从周身焕发而
期刊
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长久以来被人们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伴随着社会发展,大批古村落濒临消亡,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青岛,有几座古村落保存完好,崂山区青山村和即墨丰城镇雄崖所上榜《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崂山区雕龙嘴村获评“最佳景观奖”,成为中国最美的60个村镇之一。近日,本刊记者探访了青岛的几座古村,在百年老树下听听那些流传千古的传说和故事
期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最热闹的庙会是天后宫庙会,庙会上沿街都是卖烟花爆竹和糖果的小摊,吸引手上有压岁钱的小孩。青岛正月里有多处庙会,自古就有“忙腊月,耍正月”的说法,庙会上不仅有各色小吃,泥塑、吹糖人、皮影戏等各种民俗也悉数登场,演绎传统年味儿。  “民俗体验”成天后宫庙会的重头戏  2月8日是大年初一,当天,到天后宫逛庙会的市民络绎不绝。体验民间工艺制作、民间戏曲欣赏、民俗服装展示、灯谜竞猜、看民
期刊
牌坊与鸟居,分别是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形式,都是以门为标志的纪念性建筑。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与发现,这两种名称不同,用途迥异的建筑很可能均源自同一建筑形式。而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也渐渐赋予两种同源建筑形式不同的功能与用途。前者既是中国古人为彰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同时也设于寺庙、陵墓、衙署、街道和园林等处,兼有景观功能。而后者主要设立于日本神道教各类大小神社入口。鸟居即供给鸟栖息地木
期刊
童装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就引起奢侈品牌的关注,起初只能看得到Christian Dior和Ralph Lauren两家,自2000年后,Gucci,Fendi,Lanvin,Stella McCartney和Oscar de la Renta等都纷纷扩展或新开发童装产品线,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童装精品店铺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Mini me——将孩子打造成“迷你的我”  世界著名时装评论人克
期刊
音乐于我等普通人,既不是一种不死的欲望,也不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但仔细一想,又远远不于一蔬一饭那么简单。它陪我们走过生命中的每个阶段(无论是艰辛困顿还是意气风发),那些在不同时期让我们或热泪盈眶或反复单曲播放的歌曲串起来,便是一串记忆的项链,铭记着我们一生的梦想、渴望、热爱,以及怀念、悔恨、冲动等所有证明我们曾经活过的情感。  我的记忆项链上最新的一环是Mr.Children的《kurumi》
期刊
时间以上帝的视角俯视,俯视这座蓝色大城。从1996年到 2013年,时间让一个青年走到了中年,一片废墟站起了城市,一湾沧海变成了桑田。  自由在高处。梦想在高处。从1996年到2013年,这个叫张岩的青年人或这个叫张岩的中年人,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风而行,披霞高飞,一次次完成了航拍,他记录变迁,他见证生长,他幸运地在高处对这座城市投注最深情地俯视。他看见——红瓦湮湮,绿树层层。海,展开,展开;有
期刊
2月18日,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共有来自128个国家,5775名摄影师,82951张作品参赛,澳大利亚摄影师瓦伦·理查森拍摄的欧洲难民题材作品《新生活的希望》获得年度图片。据他介绍,拍这张照片那天他已在边境累得筋疲力尽,凌晨3点左右他看到这个场面时悄悄按下了快门。为了避免引起注意,也为了避免暴露人物身份,他不能用闪光灯,也不能拍出清晰的人物面部。照片的环境
期刊
2016年2月2日下午14时30分,华通集团“中国梦、华通梦、我的梦”2015年度改革发展汇报演出在青岛大剧院举行,来自华通集团及所属企业的1600余名观众现场观摩了本次汇报演出。  在青岛小白帆艺术团小演员美妙的童声中,演出开场。首先华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姜培生发表致辞。姜培生表示,2015是革故鼎新的一年,是融合汇聚的一年,是创新发展的一年,是华通的改革元年。华通集团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