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SOS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05199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注视着汶川灾区。
   突然一张特殊的卫星遥感图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这张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一角有一行红色的规则图案:SOS700!虽然不清楚这个图案是由什么构成的,700究竟代表什么意思,但是红色的SOS清楚地表明有人在求救!求救地点被迅速找到,救援部队火速赶往位于汶川县的草根乡。后来查知,这是在一处楼顶上刷出的红字。它挽救了这里的4500人。
  许多人认为“SOS”是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有人理解为:“save our souls”(救救我们的生命),也有人认为是:“save our ship”(救救我们的船),还有人推测为:“send our succor”(发布求救信息)等等。
  事实上上面的这些解释都是在“SOS”信号基础上延伸出来的,“SOS”只是国际摩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英文单词的缩写,这三个字母在任何国家的语言里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为何是“SOS”
  
   十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航海业也飞速进步,告别了古老的风帆,蒸汽机、螺旋桨相继发明并应用在航海上。应用了新技术的船舶速度更快,活动范围更大,世界海运业蓬勃发展。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船舶在大海上仍然无法避免风暴、浓雾、暗礁,甚至机械事故对航行造成的威胁。但是那时候的通讯技术相当落后,航行在变化无常茫茫的大海上,如果遇难只能听天由命,无数生命因此葬身海底。
  1895年英国人马可尼与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机,并开始使用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在马可尼向英国邮政局官员演示无线电报后不久,在1896年实现了海岸与船舶之间的第一次通讯。1898年英格兰海岸附近,通过无线电通讯成功搭救了附近的遇难船舶,这是最早的无线电救援记录。
  但是无线电在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船员有着各自的习惯与语言,在求救信号上更是五花八门。其次“未经规范”的各种无线电设备可能相互之间也不兼容,造成电报发送不成功。
  基于这种情况,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上提出确定规范的船舶遇难无线电信号。会议不久后,航海大国英国支持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并宣布使用“CQD”作为遇难信号。“CQD”中的“CQ”即Call to Quarters( All Stations Attend) 是“全部台站皆应答”的意思,是当时欧洲铁路通讯的续,后面加上一个“D”表示Distress是遇难的意思。而海员们也将“CQD”解释为:“Come Quick,Danger”( 速来,遇难)。但是也埋下了一个隐患“CQD”与一般呼叫“CQ”仅仅一字之差很容易引起混淆。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上决定采用一种更清楚,更准确的信号来代替“CQD”。会上一位德国专家建议采用德国的经验使用“SOE”作为统一遇难信号,但随即就有人指出他的重大缺点:字母“E”在摩尔斯电码中表示为一个“短音”,在拍发或者接受时很容易被误解或错过。人们借鉴了这个思路,决定用第一个字母S代替E。在会后宣布“SOS”成为了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
  新的“SOS”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在摩尔斯电码中由“三个短音”加“三个长音”加“三个短音”构成。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的“SOS”信号在电报中最易发送也最容易辨识。1908 年7月1日协议正式生效,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泰坦尼克让SOS迅速普及
  
   1909年8月,美国轮船“阿拉普豪伊”号由于尾轴破裂无法航行,向邻近海岸和过往船舶拍发了SOS信号,SOS信号第一次使用!
  1909年,邮轮“斯拉沃尼亚”号在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附近受到撞击,船员在慌乱中发送SOS信号,被周围的船舶接收到,并迅速赶往救援,这是利用SOS信号成功求援的早期实例。
  虽然国际会议通过了新的标准,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船员还是习惯使用原有的信号“CQD”。直到发生了泰坦尼克号事件,才使SOS信号迅速普及起来。
  在“泰坦尼克号”上装备有马可尼公司制造的无线电报设备,可是偏偏在遇难当天泰坦尼克号上的无线电发报机出了故障。船上的报务员菲利普斯与助手布兰德整整维修了7个多小时。在“泰坦尼克号”当天行驶的海域冰山与流冰非常活跃,船舶之间经常通过无线电报交流险情。1912年4月14日23时45分,“泰坦尼克号”在加拿大纽芬兰岛以南约200千米的大西洋海域与冰山相撞。十分钟后船长无奈下达发送求救信号的命令,报务员最先发布之前公认的求救信号“CQD”,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应,而此时距离泰坦尼克号只有几海里远的加利福尼亚号上没有报务员值班,错过了泰坦尼克号发布的求救信息,也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报务员菲利普斯对另外一人说道:“发送SOS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新的国际通用救援信号,它可能是最后的获救机会了!”菲利普斯的决定是正确的,“泰坦尼克号”发布的SOS信号,幸运的被远在纽约的一位叫萨洛夫的人接收到,意识到事态严重的他果断地用无线电向全世界播报了这一消息。漫长的一夜,直到黎明,“卡帕蒂阿号”才赶到出事地点,救出705名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的悲剧让人们认识到了通讯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船舶装备了无线电报设备,而且还实行全天候24小时无线电信号监听,“SOS”救援信号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每当有海难发生时,“滴滴滴哒哒哒滴滴滴”无线电波便会飘荡在大洋上空。
  
  永不消失的SOS
  
   诞生之初,“SOS”只是为了救援海上遇难船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OS”三个字母简单易用,没有固定顺序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分辨出来。到现在无论是城市的建筑群中,还是迷失的孤岛上,甚至在茫茫的雪原中,只要人们遇到事故需要帮助,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这个符号,来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表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起来,可以在沙滩上用卵石堆砌起“SOS”三个字母,也可以在雪原挖出雪沟来吸引注意,甚至还可以用长短不一的灯光组合来告诉远处的人们我需要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星通信和数字技术日益发展,通信手法越来越便捷,原有借助摩尔斯电码“SOS”求救信号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当船舶遇险时,只能由报务员不断地用500千赫中频拍发“SOS”莫尔斯码呼救电报,由于受频率、设备、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SOS”的有效报警距离只有100海里。这样,对遇险船舶的救助只能由出事海区附近听到呼救信号的船舶及陆地救援机关提供,大大限制了救援的效果与范围。
  百年过去了,国际海事组织已经逐渐淘汰摩尔斯电码“SOS”呼救系统,引入新的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 ,该系统主要包括全球遇险报警系统和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一旦船舶遇突发海事,只需按下“遇险”按钮,遇险报警系统即开始工作,所有关于海难发生、位置及识别标志等数据将自动地以每4分钟一次的频率重复发射,直至给予收妥反馈遇险呼叫才会终止。一旦人员落水或船舶沉没,自浮应急无线电示位标就会自动启动,将导航数据迅速发出;救生设备上的雷达应答器,也不停地对船载、机载雷达发出响应,以便引导搜救船舶、飞机迅速驶向遇险者。相对于通过摩尔斯电码发送“SOS”信号,GMDSS有效报警距离可达200-800海里,并且信息承载量大,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搜救需要的数据发送给救援机构,不论难船处在任何海区,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搜寻救助。因此GMDSS系统,被称为为海上航行船舶新的保护神。
  1999年2月1日,国际海事组织宣布在全世界各航运国家全面启用GMDSS系统,“SOS”作为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使命终结,但是“SOS”这三个字母作为一种特殊符号依然会被社会所铭记。也许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断地看到各种各样“SOS”符号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比如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中,比如年轻人的体恤上,比如各种流行文化中,都会看到“SOS”的身影。也许这就是“SOS”百年的涅磐与轮回。
其他文献
编译 彭华    “一场核灾难曾距我们只有两步之遥”,而在古巴导弹危机的紧要关头,特工成为在美苏间穿梭的秘密使者。    美国可能武装入侵古巴    1992年,美国、俄罗斯和古巴学者与政要在哈瓦那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对1962年秋惊心动魄的危机事件进行了回顾和反省。在这次国际研讨会上,约翰肯尼迪总统时期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马克纳马拉首次承认:“一场核灾难曾距我们只有两步之遥。”  那么,是什么
期刊
在美国建立之前,贵格会曾经试图在北美殖民地打造一个人间理想国,然而,他们的宗教情感以及将其服务于世俗世界的强烈愿望,却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最终,他们慢慢退出了议会。然而,他们却在其他社会福利事务方面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659年秋天,玛丽戴尔毅然离开了她在纽波特的家,前往波士顿。作为贵格会教徒的玛丽戴尔,此行只有一个目的——殉道。此时的北美殖民地,已分成若干个由不同新教教派的信徒们所建立的“
期刊
近年国内出版业虽冷清单调,但私人生活史、口述史的译著却如火如荼,叫好叫座。此类书籍的井喷或曰市场热点,或曰新史学、年鉴学派西学东渐,诸般原因都耐不住推敲。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或许能够提供别样的解读法,即大众过度沉湎于个人生活,与之同步的是从非人格领域节节撤退,可称“公共人的衰落”。  公共生活危机由来已久,《公共人的衰落》也不是桑内特关于公共生活的处女作,他早在试啼之作《肉体与石头》导论中勾勒出公
期刊
编译 张海鹏    距今7万多年以前,人类曾险遭灭绝。早期人类的人数一度下降到2000人,直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才逐渐走出灭绝的险境。    7万年前人类险遭灭绝  2008年4月24日,美国和以色列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距今7万多年以前,人类曾因为干旱而险遭灭绝。   基因地理项目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认为,在距今13.5万年前到9万年前之间,东非曾遭受过一连串的严重干旱。这些干旱使
期刊
凯恩斯改变了资本主义。但他所钟情的是拯救自由社会而不是摧毁它,他不能忍受坐等市场机制慢慢恢复效用,但更无法忍受从根本上颠覆并取代市场机制。      1933年2月27日,柏林发生“国会纵火案”,媒体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了过去。凯恩斯写给《泰晤士报》的关于“通向繁荣的手段”的系列文章被推迟发表了。  希特勒上台的梦魇终于变成了现实。尽管不是一个亲美派,而且像大多“有教养”的英国人一样对美国人赤裸裸的物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群众体育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迎来了一拨高潮。运动成为一种时尚,全民健身活动空前繁荣,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打陀螺、霹雳舞、健美操都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追逐的时尚。而那个时代的中老年人群也不甘示弱,掀起了一股太极拳、气功等健身活动的热潮。气功作为80年代的新名词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中老年健身的代名词。    出现这种空前的健身热潮原因主要有:文革后迎来了改革开放,随着文化开进,在广
期刊
“没有历史的地理,虽有生命与运动,但无规律、不稳定;而没有地理的历史,则如一具僵尸,完全没有生命与运动。”   ——P.黑林所著的《微观宇宙,或大世界的小阐述》    长久以来,在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学术战场上,遍布着各自的历史地理学格言。上文引用的便是其中最早且最知名的一则,这样的格言固然生动,但在阿兰R.A.贝克教授(以下简称贝克教授)看来,那只是对地理学与历史学关系的一时见解,而不是持久地阐释。
期刊
小小的天花病毒,始终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战痘”的成功,奠定了清朝稳固江山的基础;而固守祖宗的“人痘”防治法,不接受被欧洲人发展出的“牛痘”疫苗,则成为清王朝气数丧尽的象征。  1649年——正是清王朝入主北京的第五年——春节刚过,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并非是又有敌方的军队打过来了,而是天花(俗称痘疫)爆发了。消息在坊间迅速流传,“京城百姓乱作一团。正月三十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北京户籍居民中未曾出痘
期刊
编译:张海鹏    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玛雅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繁盛之时,又戛然而止,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2008年6月23日,考古学家在有玛雅文化故乡之称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座至少具有2300年历史的古城,这无疑是近年来玛雅考古的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2008年6月23日,墨西哥《改革报》报道,该国考古学家在尤卡坦半岛(Yucatan Peninsula)南部发现了一座具有玛雅建筑
期刊
1998年的洪水给中国带来很多变化,其中莫过于对既有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之后,中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环境”的理念更为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上下共识,并最终成为国家政策。  1998年的5月,在分析了去冬今春全部水文情报后,当时任《南方周末》记者的我研判:长江极有可能爆发全流域性大洪水,即飞赴武汉采访。  先期的报道遭到宣传部门的批评,时任南方日报总编辑的范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