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模式与商业电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sc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2年首部中国式大片《英雄》发行以来,大片在面对受众后普遍存在“卖座不叫好”的结局。大多数观众在观影中对影片的故事情感表达发出了怀疑之声。怎样才能在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合理的情感沟通模式,以符合观众的情感所需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现实逻辑,是观众与创作者速成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基于一般现实逻辑的情感模式表达可以有利的推进商业电影和观众的情感交流,改进商业电影的情感叙事问题。
  【关键词】商业电影情感模式一般现实逻辑
  
  一、问题的提出——商业电影、情感模式与一般现实逻辑的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处在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商业大片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从《英雄》到《赤壁》,从《无极》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式大片留给观众的印象大抵是视觉的冲击,情感的匮乏。因此,进一步认识商业电影与情感模式的关系,为商业电影特别是中国式商业大片的发展提供有利建议便具有时代性意义。
  所谓情感模式实则是建立在受众与电影创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在市场条件下必然有其特殊的情感表达倾向,建立好的情感模式可以有利的增强受众与电影的情感共鸣。
  在我国,电影有商业与艺术之分。而对商业电影含义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以下笔者将从比较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异同出发。阐述商业电影的基本含义。
  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异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从与观众对应的经验范畴来说,商业电影指向公众的经验范畴。它力求社会的认同,强调普遍性。而艺术电影倾向个人的经验范畴,崇尚与众不同,强调独立性。2、对画面语言的运用方面:商业电影通常会尽量使用观众所熟悉的方法,直接传达内涵意义,使观众能轻易地进入它所讲述的故事,并产生情感交流。艺术电影则努力使电影语言摆脱世俗性,体现独创性或更多的刻意营造造型象征。3、反映生活方面:商业电影主张对现实的遵从,倾向于选择我们多数人所拥有的或曾经感兴趣的耳闻目睹的生活情感和故事。使观众感同身受。艺术电影强调的却是对现实的超越,更多的选择艺术家个人所有的独特体验或有所感悟与认识的生活现象,揭示生活背后的东西给观众以启迪。4、在艺术处理方面:商业电影注重故事情节,突出情节性和娱乐性,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精彩,有头有尾。而艺术电影一般淡化故事情节,并赋予其深刻内涵,致力于情绪节奏的改写,往往充斥着一种不确定性。
  在逐步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电影倾干艺术的表达,商业电影则偏重于获得大众的肯定和商业属性的体现。因此商业电影的核心思想还在于是否适应市场供求关系。是否反映并符合大众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走向……而这一切说明正符合“一般现实逻辑”的审美标准。
  一般现实逻辑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一定的民族或社会阶层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主导文化面向的是大众,因此不难理解一般现实逻辑的审美代表的是广大民众艺术审美的主流心理。
  审美本身指向人内心的情感。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产物。任何一部电影的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都存在着情感沟通与交流,虽然这一过程没有规律可循,但因为彼此生活在同一民族或国家,同一社会历史时期,因此电影与观众的沟通便自然形成“情感模式”的表达。
  武龄人在《情感模式、叙事母题与世界性观照》中谈到“任何民族的叙事母题都是该民族情感模式的想象性外化,而该民族的情感模式又源自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命轨迹。”因此情感模式的建立是基于符合一般现实逻辑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在电影中它主要表现为影片的故事情感走向、思想文化意识直抵观众内心并获得情绪感召。
  商业电影是面向大众生产的艺术形式。赢得大众的首肯,获取良好的票房是其主要目标。具有一般现实逻辑特征的情感模式表达方式就是帮助其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虽不是唯一,但却适用于所有商业影片,为商业盈利提供有利条件。
  
  二、基于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的几种情感模式表达
  
  情感。指的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人情具有共通性。“情感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现实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情感交流与沟通,逐渐形成的被大家共同总结和认同的表达方式。电影的情感模式表达是在叙事母题中产生的,它通过电影所述故事经历让观众与创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碰撞,它具有大众审美的一般现实逻辑特征。情感模式的类型并非单一,且处于多种共存的状态。
  
  (一)爱情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
  爱情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涉及的主要人物通常相对集中,焦点一般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过程中。故事通过叙述爱情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爱情与社会义务和职责的冲突以及爱情双方性格矛盾引发的冲突等来表达影片情感主题。大抵有以下几种
  1“三角或多角关系”型
  主要描述男女主角在爱情上因与其他人的暧昧关系,而造成两人爱情受阻。最后。或遗憾的分手或圆满结局。此类影片较多,例《爱情呼叫转移》、《十分爱》等。
  2“婚外恋”模式
  讲述已婚夫妻在外有了情人。婚姻出现问题……
  这种感情~般是不被传统伦理所承认的,在中国因受到传统观念厚重积淀的影响,其结果常常被持否定态度。例如,《手机》中严守一的婚外恋。
  3“灰姑娘”的爱情模式
  影片通常讲的是王子(公主)和普通平民的美丽爱情。主人公一般是纯情至爱之人,会在偶然情境中相遇,并遭遇意想不到的磨难……最终或有情人终成眷属或因其他原因被迫分离。例如《罗马假日》等。
  4“好事多磨”型
  两人相互钟情,却因门第关系、历史原因、战争或突如其来的灾难等因素而分离。最终,或时过境迂,物事全非,或历经磨练有情人终成眷属。例如《云水谣》。
  5“同性恋”模式
  同性之间的爱情,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常常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随着人们对爱的包容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和电影题材中对异见的缺乏,同性恋影片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蓝宇》、《断臂山》等。
  6忘恩负义型
  一直以来我们的民族倡导的是人与人的慈善友爱,痛斥和谴责那些忘恩负义的奸恶之徒。对那些利欲熏心,为获得权力与金钱而摒弃良知的丑陋行迹抱以愤怒之情。代表作品《铡美案》、《杜十娘》等。
  
  (二)伦理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
  电影叙事中伦理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一方面受到传统叙事文学和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借鉴了现在西方电影的叙事方式,是中西文化融会变通而成。
  1“以表达社会历史现实为题材的伦理模式”。
  这类影片通常有很强社会功能,它主要讲述的是伦理道德范畴内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人物命运。时刻观照着社会精神走向和主流文化意识,将社会历史现实中的思想观念贯穿于 全片。代表作品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拯救大兵瑞恩》等。
  2“以表达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伦理模式”
  这种伦理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往往以社会环境为背景。主要讲述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家庭形象成为象征社会形象的一面镜子。通过小家庭情感的描述将国家、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思想、政治等现状表现出来。例如,《孤儿救祖记》、《一江春水向东流》、《没事偷着乐》、《喜宴》等。
  3“以表达政治立场为题材的伦理模式”
  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其行为方式与情感表达大多是以懦学文化规范为指导。他们强调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因此许多伦理叙事的影片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政治立场表达倾向,比如《渔光曲》中的民主主义。《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革命意识。
  
  (三)复仇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
  很久以来,电影叙事中的复仇模式,以其对情感上造成的刺激性与奇异性而吸引观众。其基本框架一般是,电影中的主人公在受到压迫侮辱伤痛等后,经过延宕、摧残、磨砺最终认定仇人,报仇雪恨。表面上他们的复仇因为暴力的反击获得了成功,而实际上复仇结束后往往会因为心灵的缺失和灵魂的不安而走向精神的失败甚至死亡的深渊……
  1为亲情复仇型
  《王子复仇记》《教父2》里主人公都是在经历了延宕与徘徊、失去亲人之痛或眼看着亲人遭遇不幸,为保护家族的权誉,而举起的复仇之旗。
  2为个人复仇型
  此类影片往往是因个体的人格尊严、精神名誉受到损害而展开复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渴望通过复仇得到来自于社会的价值认同。例如《基督山伯爵》。
  3为阶级复仇型
  电影一般通过讲述主人公在阶级压迫下家破人亡,突出其因苦难的个人遭遇,从而加入到革命话语的反抗过程。她们通常是从个体的仇恨上升到群体式的阶级矛盾。他们信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复仇逻辑,对与自己群体敌对的阶级举行复仇的旗帜。例《自毛女》中的喜儿。
  
  (四)苦难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
  一直以来,电影对于苦难的表达都习惯性的将目光投向弱视群体,以获得最广大观众群的同情与怜悯。其电影中主人公常常是遭遇了现实的磨难之后激起的对宿命的反抗,对生活的追求。苦难是个体,背景是历史。个体的苦难放置于历史的悲情中,因此此类电影的情感模式表达,不拒绝催泪弹、无煽情之说。只在于淋漓尽致的情感展现与宣泄,以期在宣泄与悲苦后寻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反思。代表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神女》、《漂亮妈妈》、《三毛流浪记》等。
  
  (五)救赎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
  电影叙事中的救赎模式,一般表现为一个人的情感因为曾经的错误、苦难甚至邪恶陷入毁灭与失败后,面对悲剧而进行的拯救。它常常被赋予涅磐的力量。救赎的过程不仅仅包括自我灵魂的净化与升华,还有对自身行为的反省以及在自我行动过程中的解救,对社会观念、伦理道德、价值观等的重新认识。代表作品《肖申克的救赎》、《宝贝计划》、《天下无贼》、《辛德勒名单》等。
  
  (六)忏悔母题的“情感模式”表达
  忏悔是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伦理行为,人们有过的罪与罚之后,只有通过回忆忏悔才能洗清自己的罪孽,获得精神的复活。代表作品《忏悔录》、《昨天》等。
  综上所述,电影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远不止以上几种)基于一般现实逻辑层面的“情感模式”表达方式。笔者在这里只是做了简单粗糙的归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赢得大家的注意。
  电影叙事“情感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推进电影的可看性。让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创作者如果去丰富与创新,如何运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联系社会现状从大众审美倾向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为电影注入与其相适应的情感元素。让电影真正走进大众文化市场,在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同时,不失其艺术价值。
  
  三、电影中没有一层不变的情感模式
  
  在一般现实逻辑理论中提到“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一定的民族或社会阶层”两个“一定”就决定了商业电影中的情感模式表达必然具有时空的限定。不同的时空环境中,一般现实逻辑的内容有所改变,而情感模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一)不同时代的情感模式反映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走向
  当今世界上的电影生产,无不受制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所需不同,电影自然也就反映不同的情感主题,这就必然形成电影叙事“情感模式”的表达与历史语境的重合。
  中国素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思想,只是不同历史阶段所讲述的“道”,即内容不同。体现到影片中则为:有的以表现题材直接触及时代社会生活,反映观众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叙述文化心理:有的是以塑造人物性格的时代特征为中心,以人的精神世界映衬现实世界,有的则是以影片主题和现实社会主题“交叉”,影片中叙事背景与现实的统一,以引发观众与影片情感表达的共鸣。
  
  (二)兼容并蓄的多元互融是情感模式发展的未来之路
  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情感模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情感模式”在遵从普遍认同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感模式”的同时,也需不断丰富创新将情感模式推向多元互融之路,以适应时代精神所需,满足受众文化需求。
  多元互融并非是单一的模式化交织,而是重在情感交流后的精神涅槃,是再生的新精神、新文化,要求对现代社会具有代表性,对人民生活具有引导力。例如掀起外国大片引进热潮的《泰坦尼克号》。影片就是多种元素相互渗透,融合,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丰富电影“情感模式”。露丝和杰克因为门第差异而不被家人所接受:露丝与其未婚夫、杰克之间的“三角”关系,突如其来的灾难:平民(杰克)与公主(露丝)的爱情……影片有效的将苦难、爱情、伦理三种“情感模式”的表达方式相互圆融,让观众在享受视听大餐的同时,心灵为之震撼与情感为之起伏。
  
  (三)雅俗共赏不是梦
  目前,我国电影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导向,表现党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理想,歌颂时代英雄人物、书写革命历史文化,格调健康、催人奋进的影片。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主旋律电影也早已接受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它逐渐吸纳并融合通俗文化。如,在人物形象上一改以往“高、大、全”的描写,人物更趋于平面化:高调主题,低调处理:从高度政治化、阶级化的道德向人民大众的泛道德转化:情节塑造煽情性等。
  而艺术电影,早已走向市场。我们所熟知的《云水谣》《暖》等影片用唯美的手法表达人物的情绪,影片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浓郁的人性关怀和真挚情感,无不符合传统的审美情结与人生感悟。
  雅俗共赏的最终目标是共赏。当前的中国电影的文化审美发展趋势,正走向多元融合,各类电影类型相互学习的阶段。一个国家的电影艺术不能光唱“阳春白雪”,也不能只搞“下里巴人”。得同时兼顾,共谋发展。我们在充分考虑观众通俗审美趣味的同时应不断的提高,要看到观众,既有保守因循的一面,又有创新求异的一面。喜新厌旧是观众审美时的普遍心态。因而,我们的电影如果过分的追求新奇或停留于观众原有的审美经验与审美习惯,容易造成对观众的丧失。因此只有在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互包容与协调发展中,逐渐形成雅俗共赏的目标。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讲求借鉴与互融。在平时的电影创作中,影片所讲述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不管我们是个人经验表达还是表现大众普遍的情感认知,都必须通过故事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在这一点上,都概莫能外。因此我们的电影完全可以尝试着走向商业与艺术的整合,以期实现雅俗共赏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包括商业大片在内的商业电影走到今天依旧处于摸爬滚打的探索阶段。如何让商业电影更好的接近受众所需?其原因复杂多样,不单单要看电影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的情感模式表达上是否存有缺失,还应参考影片创作过程中的其他问题。目前,面对商业电影在叙事“情感模式”表达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确是电影从业者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真正的商业电影是造型与叙事并重,情感表达富有节奏,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史实。能表达某一时期大众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走向,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文化发展具有无限的可创造性的影片。
  笔者希望每个电影人能充分认识商业电影与情感模式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电影历史的叙事所积累的有关基于一般现实逻辑层面的“情感模式”表达类型和元素构成经验,进一步为商业电影的有利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金汀《符号》作品,细细观之,颇有感触。  第一个最深的感受:立意、构思精巧。这组作品紧紧围绕两个字展开,这就是符号,何谓符号:就是标志、象征。既然是标志、象征,就要典型、规范、独特,什么样的建筑、雕塑符合这样的要求?这是很繁琐的,需要去策划,找准最佳拍摄题材;拍摄的难度之高是不难想象的,需要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花费时间,耗费经费和体力。可以这样说,《符号》这样的项目
[摘要] 《(英雄)——一场形式主义的盛宴》一文在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分析《英雄》等影片时出现诸多偏差,俄国形式主义分别从“形式”与“内內”的关系,“质料”与“手法”以及“陌生化”来塑造所谓的“文学性”,而《英雄》等影片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这些内涵却有种种偏离,并不能算作是反映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电影。  [关键词] 《英雄》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性    2002年的《英雄》、2004年的《十
摘要 诗人萨拉·蒂斯戴尔是位情感内敛,为人低调,隐遁于纽约闹市的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和她本人一样,含蓄隐深。通过其一首小诗《像大麦弯弯》感受诗人的“隐”和其诗歌的“隐”带给读者的美感。  关键词 萨拉·蒂斯戴 诗歌 《像大麦弯弯》    萨拉·蒂斯戴尔(Sara Teasdale1884-1933)是美国著名抒情诗人,她的作品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直至整个20年代。红透了整个美国,她是第一位获得哥伦比亚
[摘要]在分析了自然丑与艺术丑本质的同时,从正确的艺术批评,艺术丑与精神美的对照和艺术丑的比拟夸张等方面,阐述了在艺术作品中对艺术丑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通过对艺术丑的理解来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审美素质 艺术丑 艺术批判    美的范畴非常广泛,其中“丑”是属于特殊的审美范畴。艺术中的“丑”是极为复杂的美学问题。那么,如何理解艺术丑?如何通过艺术丑来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本人想谈一下粗浅的
Ⅰ系列的理解  在光学设计更为自由的微单时代,小巧且画质出色的镜头并不鲜见,但在外观造型和设计方面能让人记住的产品却并不多。因此,适马Ⅰ系列镜头的出现令人眼前一亮。  以本次评测的65mm F2 DG DN|Contemporary为例,突出镜桶表面的对焦环,非对称的光圈环,两环之间的梯级过渡,都加强了它的设计感,并具有电影镜头范儿。全金属的镜身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连遮光罩都配有与对焦环和光圈环
[摘要] 四川的说唱艺术源起很早,1959年成都近郊出土的几尊东汉陶制说书俑,“击鼓说书,喜形于色”,可见当时说唱艺术就很流行了。在四川众多的曲种中,说唱艺术“四川荷叶”与四川金钱板被称为成都曲艺“双绝”,并被列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音乐移植于川剧高腔,其伴奏音乐所击点子均系简化了的川剧锣鼓牌子,故被称作是简化了的川剧。  [关键词]“四川荷叶” 川剧 说唱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
摘要 以寻找丢去的浪漫为线索,借用精神分析等理论、解释《太阳照常升起》影片中出现的诸多象征和隐喻。  关键词 浪漫 丢失 找寻 时代 悲剧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而丢失去浪漫的人,就只能在破碎斑驳的阳光中为自己构建出一个梦幻的世界,在铺满绚烂鲜花的铁轨上,在围拥静穆连山的腹地中,在陌生浇铸的城市里,寻找破碎散落在时空缝隙中那尘封许久天鹅绒的碎片。  
[摘要]在柏林墙在地图上消失了多年后的今天,两德之间,冷战所留下的伤口却并没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易愈合,统一后东德久和西德人之间的互相不理解却形成了一道新的柏林墙,越来越多的东德人开始怀念原民主德国的一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3年,一部被指认为“东德怀旧电影”的《再见,列宁》的大获成功就产生了格外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新柏林墙 东西德国的伤口 爱与弥合    1989年11月9日晚8点,德国
摘要 2001年在中央科教频道开播的《百家讲坛》,从初期的收视平平,到如今成为品牌栏目,的确值得令人深思。关于《百家讲坛》的成功,关注者褒贬不一,如何使人文学术与大众传媒水乳交融共同打造和谐的社会文化一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思考的。《百家讲台》学术性与娱乐性的争议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大众更客观地了解大众文化开了一扇客观公正的窗;而孤独的大众需要大众文化的呼吁更是对大众文化的积极方面的深度解读,这种
[摘要]“受众期待”和纪录片的引导作为纪录片研究和创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对纪录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受众对纪录片的期待是多层次的,而纪录片对受众的期待和满足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受众期待和纪录片之间关系。  [关键词]纪录片 期待 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到目前为止,对纪录片各种问题的讨论已经有很多。如关于纪录片真实问题的文章有:任远的《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