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次形变干扰异常变化的认识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ke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形变观测及异常识别的实践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有确切干扰因素的异常变化,如载荷变化、抽取地下水等。这些干扰发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试验样本,为识别形变干扰异常以及了解不同形变观测仪器在不同应变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形态、量级等特征参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蝶额、筛窦囊肿手术进路的选择,对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至为重要。采用鼻内窥镜下鼻内进路手术的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蝶、额、筛窦囊肿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4~75岁
地震重力观测主要监测地表或空间重力场时间变化,即动态重力变化。动态重力场变化是地表位移运动(主要为测点垂直位移)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或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内部运动(主要为地壳运动,其表现为物质密度变化和变形的耦合运动)的重要表征物理量。地震的孕育过程包含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动态重力场变化的深入分析,有可能捕获反映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某些有效信息(即前兆、同震和震后信息),这是利用重力手段开
辽宁省自2007年开展强震动观测以来,至目前已拥有82个实时传输数据的强震动台站,但利用现有台站进行烈度速报,不但台站数量不足,且分布并不均匀,需要进行空间插值才能满足烈度速报
德国地质研究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拜罗伊特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对下地幔镁方铁矿的研究结果,意外发现地球上地震波的传播并不一致的性质。
对2002年以来的静海地震台、宝坻地震台的大地电场连续观测资料,使用地电场观测的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法进行分析处理,计算结果显示,2006年7月4日文安ML5.5地震前大地电场观测存在明显的地震前兆,但从同期的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中无法识别出该项异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法是一种从电场观测资料中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方法。
研究了1992年以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24°40′~27°20′N,99°~101°30′E)水汞同步性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出现后,滇西实验场区发生M≥5.0地震或滇西实验场邻区(24°~28°N,97°~103°E)发生M≥6.5强震的概率为75%,平均应震间隔时间为2.7个月,对应效果较好;而且滇西实验场区M≥5.0地震发生前和滇西实验场邻区M
(1)1998--2000年,整个测区重力变化不大,重力变化在-60~+20×10^-8m/s^2之间。重力变化最大的地区是测区南部的滇西地区,呈现局部重力负值异常,测区中南部的四川地区表现为以龙门
回顾汶川地震前对地下流体异常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继续保持群体下降趋势,认为是青藏块体整体活动的加强表现;②2003年开始,南北地震带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