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和谐发展,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分析、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学内容,研究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贴近孩子现实生活的数学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所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学习了“元、角、分”后,安排了实践活动课是《小小商店》,在这节课中,模拟商店,让学生准备好自带的钱,你花了多少钱,应该找你多少钱。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安排了《我长高了》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等等。在活动中,创设现实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创新意识。
二、质疑讨论,合作交流,培养良好创新素质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要怕学生乱,要相信学生,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乐学,想说,愿问。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内实践活动,利于开放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一起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产生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在合作中,每人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尝试管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
例如:在《我长高了》这一实践活动中,小组内有量身高的,有看刻度的,有记录的,有小组长协调管理,学生分工明确,主动参与。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我们四人中李煜最矮,吕锴磷最高;我长高了三厘米等。在测量操场时,卷尺不够长了,怎么办?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可以作好记号,用这个卷尺接着测量,最后把每次测量的长度加起来;也可以两个小组合作,两个卷尺连起来测量。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发现问题,共同解决,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搜集信息,分析整理,渗透统计思想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数学实践内容,充分相信孩子,引导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的眼睛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运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选择有用的信息,分析整理,用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渗透统计思想。
如:我在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前,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事物的长度,选择10种记录下来,结果学生们就出现了不同单位的表现形式,有用厘米作单位的:如床长2米;还出现了复名数,如书桌长1米45厘米,茶几长1米30厘米等等。学习《千克的认识》前,安排学生调查家里的物品的重量,选择几种记录下来。结果在调查中出现了好多重量单位,有克、千克,还有斤、两,并且知道了1千克=1000克,1千克=2斤,1斤=500克等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学生的这些调查结果,有許多是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渗透了初步的统计思想。
如我在《我长高了》和《称体重》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把学生的测量结果也是用表格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的。通过观察,学生觉得这样表示非常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最高的是孙沫,最矮的是周莲子,130厘米-140厘米的人最多;最重的是王安琪,最轻的是满一平等等。
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培养实践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而数学实践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我们要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我长高了》,《称体重》和《玩一玩,做一做》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用小棒摆出许多各种各样的图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调查结果,看到自己动手摆的喜欢的图形,看到自己小组合作的成绩,并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时,心里是何等的自豪和喜悦呀!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应站在创新教育的前沿,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课,不仅要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学内容,研究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贴近孩子现实生活的数学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所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学习了“元、角、分”后,安排了实践活动课是《小小商店》,在这节课中,模拟商店,让学生准备好自带的钱,你花了多少钱,应该找你多少钱。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安排了《我长高了》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等等。在活动中,创设现实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创新意识。
二、质疑讨论,合作交流,培养良好创新素质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要怕学生乱,要相信学生,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乐学,想说,愿问。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内实践活动,利于开放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一起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产生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在合作中,每人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尝试管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
例如:在《我长高了》这一实践活动中,小组内有量身高的,有看刻度的,有记录的,有小组长协调管理,学生分工明确,主动参与。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我们四人中李煜最矮,吕锴磷最高;我长高了三厘米等。在测量操场时,卷尺不够长了,怎么办?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可以作好记号,用这个卷尺接着测量,最后把每次测量的长度加起来;也可以两个小组合作,两个卷尺连起来测量。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发现问题,共同解决,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搜集信息,分析整理,渗透统计思想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数学实践内容,充分相信孩子,引导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的眼睛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运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选择有用的信息,分析整理,用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渗透统计思想。
如:我在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前,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事物的长度,选择10种记录下来,结果学生们就出现了不同单位的表现形式,有用厘米作单位的:如床长2米;还出现了复名数,如书桌长1米45厘米,茶几长1米30厘米等等。学习《千克的认识》前,安排学生调查家里的物品的重量,选择几种记录下来。结果在调查中出现了好多重量单位,有克、千克,还有斤、两,并且知道了1千克=1000克,1千克=2斤,1斤=500克等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学生的这些调查结果,有許多是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渗透了初步的统计思想。
如我在《我长高了》和《称体重》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把学生的测量结果也是用表格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的。通过观察,学生觉得这样表示非常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最高的是孙沫,最矮的是周莲子,130厘米-140厘米的人最多;最重的是王安琪,最轻的是满一平等等。
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培养实践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而数学实践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我们要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我长高了》,《称体重》和《玩一玩,做一做》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用小棒摆出许多各种各样的图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调查结果,看到自己动手摆的喜欢的图形,看到自己小组合作的成绩,并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时,心里是何等的自豪和喜悦呀!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应站在创新教育的前沿,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课,不仅要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