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不等于模糊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读谢方儿的短篇小说《春风吹》,让我感觉有些茫然、不得要领的是作品当中的三个人物: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
  应该说,从小说开篇,作者就运用了隐匿的写作技法,让故事沉浸在若隐若现的氛围里:象征着旧时代的米店的旗子在风中飘荡;神秘人物马阿寿忽然闯进米店、立即关上大门,米店顿时便笼罩在了一片昏暗迷蒙当中;曾经失踪了许久的马阿木又回来了,并且就待在城外!
  也应该说,谢方儿在《春风吹》这样一篇反映旧时代动荡、民众觉醒并起身反抗的小说当中,选用隐匿的写作方法,是十分正确的。而也正是因为选用了隐匿的方法,才把小说地下斗争暗流涌动的故事表现得那样曲折,那样富于悬念,那样吸引读者。
  在《春风吹》中,作者描写的主要人物大概有四个。泰升米店老板胡春风,城市贫民马阿寿,马阿寿其兄马阿木,警官胡多强。但作者在写作时走笔十分隐匿,除了泰升米店老板胡春风之外,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三个人物的真实面貌,如同悄然进城的马阿木头顶上遮盖着只“露眼睛”的草帽一样,始终含而不露。因此,小说读罢,总有些疑问:作者要描写的“民众的勇气和觉醒”到底都体现在哪几个人物身上?只通过马阿寿在劝说泰升米店老板胡春风捐米时自己述说的“失踪多年又回来的马阿木就待在城外”、“杭州已经闹起来了,有人砸了米店”和将粮食捐给绍南武工组,就能说明他们兄弟两人便是觉醒的穷苦民众的代表了吗?另外,作为暗线上主要人物的警官胡多强,则笔墨更少,人物面貌显得更为苍白。换句话说,胡多强简直可以说是个难以揣摩的人物。
  我们写小说的都知道,短篇小说在写人物时,是慎之又慎的。人物描写不好或描写不到位,是达不到小说预期目的的。
  《春风吹》描写的是“国统区”人们在旧时代的困苦和觉醒并起身反抗的过程,自然,作者在小说中也在着力贯穿一条“红线”,把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塑造成代表着这些劳苦大众的“红线”人物。但是无论是城市贫民马阿寿、其兄马阿木还是警官胡多强,我们都看不出他们身上“红线”的明显迹象。马阿寿虽然屡次到泰升米店催促老板胡春风捐米,捐给绍南武工组,并且强调他失踪了多年的哥哥马阿木就待在城外,但只是凭空一说而已,我们并看不出他们兄弟二人和绍南武工组以及杭州“闹起来”的人有任何联系。而警官胡多强,在胡春风找到他,状告了自己被“无赖”马阿寿逼迫要粮之后,既没有发挥官方的作用,确保一方平安,又没有动用权力私下替叔叔摆平此事,却只轻描淡写地做了两次敷衍。第一次他只是证实了马阿寿说的“杭州已经有人砸了米店”确有其事,之后跟叔叔说了一句:“现在天气多变哪!”第二次在马阿寿再次来到泰升米店逼迫胡春风捐米,在胡春风急切地期盼着侄子胡多强能及时赶到时,胡多强猛一下踢开了米店的大门,在叔叔胡春风期待他一举将马阿寿擒获之时,他却只拿腔拿调地问了三遍马阿寿“你叫什么”之后,潦草地做了让马阿寿一个小时之后到警察所去一趟的处理,将人放掉,离开米店时,就只丢给了一头雾水的叔叔胡春风一句话:“这样吧,马胚让您怎么做,您就怎么做吧。”
  读者不禁要问,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如若这三个人物不是“红线”上的人物,那就太可怕了,那故事的本质将发生彻底变化:马阿木指使马阿寿一次次到泰升米店催促老板胡春风捐米,那米究竟是要捐给绍南武工组,还是趁火打劫谋取私利?我尤其还闪过了这样一个念头:胡多强如此放任马阿寿兄弟,会不会是三个人联合设计下的打劫米店老板的圈套呢?
  可惜的是作者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
  一场哄抢,米店被搬空,马阿寿被装在了麻袋里;马阿木和胡多强自此之后,也再没出场。
  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的面貌便定格在了迷蒙之上。
  纵观小说,作者虽有些暗示,但遗憾的是,没能给读者呈现出《雷雨》《茶馆》当中那般简洁而又明朗的“紅线”人物。
  或许是太追求隐匿的完美了,作者谢方儿实在是吝惜了一点,若再着些笔墨,让三个人物之间有更多的联系,让他们和杭州方面、绍南武工组方面再多些联系,让他们有党的组织,有系统,有依靠,把这条“红线”从全中国、从杭州、从整个古城的民众当中有机地贯穿下来,即便是小说的技法再“隐匿”,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作为“红线”上的人物,也能明了活脱起来。
  另外,从结构上说,小说还略显拖沓。“场”与“场”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除此之外,个人觉得,开篇“老鼠也确实毁掉过泰升米店一个冬天的生意,还让米店的声誉一落千丈”的叙述有些空泛,不如把后续米店之所以被毁坏名誉的原委描写提到开篇之处,既避免了结构的拖沓,又减少了小说的空泛叙述。
  责任编辑 张琳
其他文献
一  “小姐——,小姐——”  厨娘说小姐芷蕊进后花园了,小翠甩着大裤脚,一踏进后花园的院门就大声喊小姐。小翠沿着荷花池中的栈桥一路寻过来,转假山、绕兰亭,遍寻不见。池中碧荷已老,树上桂花正香,树荫里柳莺“咀——叽——、咀——叽——”很明亮地唱歌。  “小——姐——”小翠卷手成喇叭,拖长声音叫起来。只听围墙边那棵桂花树上一阵窸窸窣窣,而后密密匝匝的树冠被扯了一个洞,探出一张粉红的俏脸来,韩芷蕊伸出
期刊
空旷  满大街都是人  匆匆忙忙的  闲溜达的  但走着走着  满大街的人  就像是一个人在走  就像是  我一个人  代替所有的人在走  洗礼  很多事情一开始是对的  但走着走着就错了  到最后,谁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很多事情一开始就是错的  但慢慢地就变成对的了  这又是怎样一个孵化过程?  還有很多事情  一开始并不知道对和错  但后来知道了,也只能将错就错  人生如同一场洗礼  我们这辈
期刊
多余的夜  今晚的月光是多余的  深秋的风是多余的  蟋蟀的吟唱是多余的  一些晚开的花儿是多余的  蜜蜂飞去了远方  月光和风同时落进河水里  花朵和蟋蟀声在水面上摇晃  只有流水是有效的  水流在模拟蜜蜂的嗡嗡声  并加快了一些流速  宝华山  第一次来宝华山  好像来过多次一样熟悉  秋风是个展台  把世界上所有的颜色都展示出来  唯有江水坚守本色地流淌  多年前我站在瓜洲渡  眺望对岸的吴
期刊
苏童曾称罗望子是“小说叙事艺术狂热的挖掘者”,我深以为然。但也正因如此,批评家们予其界定的先锋文学、新乡土小说、新城市写作、新生代作家等等,都显得似是而非。如果非要说,那只能是罗望子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罗望子式的小说样态,正如新作《是否》,在一个并不大的叙事空间内,探寻一团乱麻生活中的人的存在价值,理性与荒诞的有度调节,审美效果、思想深度与饱满故事的完美嵌入与均衡,构建多重焦点的叙事张力,这一切都打上
期刊
1  拔着自己的头发往上飞。它做到了:  这命运里的眷顾,长出来,长得茂盛  在高楼的露台上,从那些缝隙所积攒了的薄土里  种子落下,从污秽的鸟粪或者  它们抖落的羽毛里,这些绿色的表达  一个混浊的植物学符号:给这些  一场滂沱之后萋萋蔓延的杂草命名  而我弯腰,带着剪刀,不是镰刀  新时代的农夫?我刈去它们的根(出于想象)  事实上只是剪断了它们的茎  保持住有人打理的模样,一个整洁的  环境
期刊
大病记  天冷,血管在收缩中变细  一个自我循环不畅的人  并未意识到双脚已踏向梗阻遍布的世纪  去往医院的路上,空气稀薄  正常呼吸也变得有些困难  陆续有人戴上了口罩。而那时  一种新病毒正在邻省悄然暴发  小小布片成为人与人隔离的开端  揣着那份病理报告单回到家中  我轻描淡写,对父母  隐瞒了体内恶化的部分  致命的隐疾与时下的流疫  迫使我往返于双重忧患之间  不知哪一种危险,先行到来 
期刊
北盘江南岸  一种久违的安静,围拢过来  我们坐在旷野的石头上,数星星  月光暗淡,折叠。我们的骨头里  有野火的温度和流水的声音  在北盘江南岸,群山之中  一行五人暂时忘记此行的目的  只是依稀记得,那些被焐暖的石头  竞也沾染着神性  后来有人起身,到更幽僻处  啊,仿佛某种指引,黑暗与空寂如此忍耐  一个人,多像一截尘世的诱饵  群山的象阵  有时是狮群。有时是象阵  更多时候是一群叫不出
期刊
一  她醒来时四周一片寂静。睁开眼,她在黑暗中等待了片刻。冻雨扑哧扑哧打在窗玻璃上,她抬了抬手,听到了刀子掉地上的声音。她感到全身都是痛的,特别是背部紧靠心脏那一块。她想起来了,刀好像是从王明的后背穿过去的。可是她记不得他们扭打之后,这把刀是怎样穿过王明的身体的?  他必死无疑。她早就想杀了他,杀了他也不解恨。已经快二十年了,从生了女儿之后,这个念头从来没有消减过。  她感觉眼睛涨痛,昨晚她冲向他
期刊
春桃,职业作家,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泰、西班牙、葡萄牙、印度尼西亚及中文繁体等十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失忆的龙河口》《中国农民调查》《小岗村的故事》《民间包公》《寻找大别山》《南下北上求学记》等。  1.校花变成了警花  1983年9月的一个上午,肥西县农兴中学校园里突然出现了一辆警车。警车停在操场上的时候,其实动静并不大,高中二年级女生方雅青还是从窗
期刊
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是因为其文学性的存在:语言的优美、结构的精妙、形象的鲜明、情感的真挚、想象的不羁、虚构的魅力……每每引人入胜。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小说是当今文学最引人关注的体裁,自然莫能例外。然而,现在诸多写现实或历史的小说,因为过多黏附在现实或历史的事象之上,追求表面的真实,缺乏文学性和审美感染力。《春风吹》作者谢方儿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