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化的重要意义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age88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需要多元,艺术需要多样。近年来风格多样的声乐作品在我国大量涌现,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的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声乐作品;多样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97-02
  近年来,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欧洲歌曲创作技法和歌唱艺术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过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彻彻底底的融入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土壤中来,声乐作品的创作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艺术风格特色。我认为如果没有属于中国自己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富有异质文化特色的欧洲歌唱艺术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是在中国落了脚,而只会是众人眼中的“鹦鹉学舌”。由此可见,我国声乐作品的繁荣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的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 从审美文化角度来看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化的意义
  “审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了一种最流行的词语,人们把它运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服饰上人们注重审美讲究搭配;装饰上追求审美效果,要达到视觉的享受;总之,审美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逐渐转向大众审美文化延伸。
  1.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审美意义。
  音乐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艺术,它以乐音有组织的运动形式激起欣赏者的情感反应。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音乐感受,或轻松、欢快,或忧郁、深沉,有时同样是深沉的音乐作品,也能带给我们不同程度的审美感受。这也是艺术不同于科学的关键所在,科学讲究唯一,而艺术追求多样。作曲家在艺术创作中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越是与众不同才越能突出自己的独特性。艺术表演更是如此,不同的歌唱者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很多时候同一个歌唱者也可以通过演唱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来彰显自己的多种风格特点。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审美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迥然相异的鲜明文化特色。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沟通和交流,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最完美的方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歌唱成为大多数人倾吐心声,表达爱情,抒发情怀的最佳形式,它以最直接、最独到新颖的表现形式完成了这一艰巨使命。人们的情感、生命感受沟通在歌唱艺术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释放,也使歌唱藝术在这种审美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歌唱者的演唱与听众的交流也因此显得更加贴近,更能够直入听众的心灵深处打动每一位听者,为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也实现了声乐演唱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时至今日,作品创作的繁荣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声乐表演艺术的蓬勃发展的“加速器”。声乐艺术也在改革开放以来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呈现出一片大好景象:中国的歌曲创作从借鉴西洋歌曲技法的创作,到将西洋歌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结合,再到当今把外来的文化彻彻底底的融入到中国的民族音乐创作中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曲风格特征并且硕果累累。大量华美、雅致的声乐作品不仅给歌唱家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泛空间,为她们在声乐演唱中不探索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奠定了基础。同时从音乐表演的角度出发,声乐演唱作为声乐作品创作与欣赏的桥梁,歌唱家一方面通过创造性的演唱再现歌曲作者的声乐作品,给广大听众带来美的感受;另一面曲作者从歌唱者的演唱中,以及听众的社会反馈中不断的改进,从而促进和推动声乐作品创作风格的不断更新,带来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向前发展与不断繁荣。
  2.独唱歌曲风格多样化的社会意义。
  在当今社会,审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声乐艺术的审美亦是如此。八十年来开始,中央电视台每两年举办一次的“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成为大众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最初大家可能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歌唱节目来欣赏,近三十年下来,老百姓听得多了对歌唱也有了自己的认识,纷纷当起了大众评审。他们以电话、短信的形式向大赛的监审组提出自己对歌手的、对中国声乐艺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宝贵意见,这足以证明歌唱艺术已不再只属于少数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才,已经面向了大众,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审美文化。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体体现,它涵盖了个性的审美意识,从众多个体的审美情趣中反映出一个时代,乃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审美现象,最终揭示整个民族的审美趣味。
  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人们就越来越不能满足于单一风格的音乐形式,而在声乐艺术领域中,许多作曲家积极探索与创新,将自己压抑了很久的音乐构想在瞬间迸发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毫无疑问地丰富了我国的音乐文化生活。然而,要真正实现艺术歌唱的审美,仅有作品风格的丰富多样还是不够的,声乐艺术作为音乐的艺术形态之一,它的艺术美的构成除了与其他艺术形态一致的共性以外,最具有独特性或特殊性之处就在于它需要通过艺术家的表演赋予作品新的活力。在声乐演唱中,要想使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需要歌唱者将所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让歌曲通过演唱变得流光溢彩。成功的歌唱者都会以她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艺术特征给让人们从作品中感觉音乐的美,带给听众不同的听觉感受。
  每一个作曲家、音乐表演者都不能不在意来自欣赏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感受,因为只有从欣赏者那里他们才能够了解自己的艺术创作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由此不难看出,音乐的欣赏活动对于一个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我认为一个具有高水平欣赏能力的社会环境往往能够造就出许多杰出的作曲家与表演艺术家,反之,一个欣赏水准较低的社会环境却会埋没了一些艺术天才。
  当今社会,歌唱艺术已不是少数专业人才的专属,更不是某一个的歌唱者的专属时代。随着电视、传媒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歌唱选秀节目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这说明少数专业歌唱者的成功演唱已经极大的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更多更广泛的平凡的人们勇敢的走上这些大众的舞台,在那里彰显自我的风采,实现自己平凡的歌唱梦想,我想这是大众审美变化的最有力的验证。   社会需要多元,艺术需要多样,正如西方音乐史上有了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存在,但同样需要贝多芬,巴赫他的音乐一样,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清新,明快,生机勃勃,给人以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感觉,被人们称作是“永恒的阳光”,体现的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完美音乐风格。而作曲家肖邦的音乐时而充满英雄性、史诗般的激情,悲壮而豪迈;时而陷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时而又进入梦幻般得梦境,清澈而宁静,在美丽朦胧的声音画面中,使人浮想联翩,富有浪漫气质。他们的音乐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人类音乐文化的五彩斑斓需要他们的共存。
  二 从文化教育角度来看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化的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都与人类社会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声乐——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与文学、影视、绘画等同属于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人类生活需要阳光、水分一样,声乐艺术也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认为若想将这种歌唱艺术一代代的延续下去,与人类生活共存,就只有依靠声乐教育。声乐教育就是人类将声乐审美观念以及歌唱的内容、形式、技能、创作的方法延续下去的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1.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化对声乐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纵观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自声乐艺术存在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声乐文化的传承,人们最早通过师傅与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使我国的民族声乐代代相传,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声乐教育。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的兴起使得西洋音乐文化逐渐被中国人所认识,欧洲的歌唱艺术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直至1927年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成立才开启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大门,意大利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开来,西方的声乐模式影响着中国当时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对随后的中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響。当时的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先生是第一位在中国教授美声唱法的女教师,她培养出我国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如:郎毓秀、喻宜萱、张权等,她们多擅长演唱西方的歌剧唱段及近代艺术歌曲,虽然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自己的歌曲创作还不多,但是她们已经开始尝试多种风格的演唱,积极探索吸纳各国的演唱技巧来弘扬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她们的努力为今日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姿多彩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三十年代,以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王昆、孟于等人在演唱实践中把“洋”的美声唱法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形成的“戏歌”演唱风格,被当代的很多人们效仿,直到七十年代都一直成为大众心中唯一的演唱风格。 进入八十年代,歌曲创作进入高速繁荣的阶段,这无形中也加速了歌唱事业的发展,大量风格迥异的独唱歌曲使人们认识必须在原有单一的演唱形式与风格中进行新的探索,于是李谷一、彭丽媛、殷秀梅、董文华这一批充满活力的歌唱家脱颖而出,她们的演唱吸纳了前辈们演唱中的精华,并演化出新的声乐演唱方法--“民族唱法”。这种新的唱法在我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许多专业院校的学生都会以她们为榜样,甚至模仿她们的演唱,这势必会造成九十年代大家一致抨击的“千人一面”现象。若就“千人一面”的现象本身来说我们肯定是不赞赏的,毛主席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艺术要百花齐放,我们还是鼓励歌唱者在演唱中也能够“百花齐放”,即使演唱同一首歌也要展现多人多面的艺术特色,比如《我爱你,中国》这首独唱歌曲,殷秀梅演唱中渗透着对祖国的爱深沉,真挚;而王秀芬却在演唱中展现了自己优美、典雅的艺术气质。笔者认为,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者如果只擅长演唱西方歌剧唱段或者艺术歌曲那么她很难在中华民族的大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应该积极的从民族唱法中寻找到对美声唱法有益的因素,来实现中国美声唱法中国化得多元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新世纪的歌曲创作在对唱法上的要求越来越少,而对风格多样性的体现给予了更高的期望。我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对中国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带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声乐作品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大批杰出的独唱歌曲培养了一代优秀的歌唱家。而更多经典的声乐作品被列入了高校声乐教材中,这无疑是对声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声乐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扩展审美视野,不能用一种单一的声音概念来应对所有的声乐学习者,要充分认识到声音条件的差异存在才是她们自身演唱多样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培养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类型的独唱作品。例如,吴碧霞不仅可以演唱中国地域风味浓厚的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洗菜心》等,还可以演唱意蕴深厚的诗词歌曲《枫桥夜泊》,还能够西洋歌剧选段《笑之歌》等,她唱什么像什么,在演唱实践中不但形成了区别于她人的不同风格特征,更在自己的歌唱中展现了多姿多彩的风格类型。我想这应该才是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每个声乐学习者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2.多样化演唱风格对歌唱者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艺术歌唱中的个人风格是歌唱者不拘一格的艺术创作特征的总体体现,是歌唱者演唱技巧、文化修养、性格、审美趣味等方面综合的外在体现,演唱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以实现,而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里,对自己声乐技巧、文化素养、艺术表现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加以磨合。
  歌唱者歌唱中风格的体现建立在良好的歌唱技巧技术之上,换言之,首要解决的就是声乐技术问题,这是歌唱风格形成的关键。如果没有高度的演唱技巧,无论多么美好的音乐作品也无以得到展示。这要求歌唱在训练中要努力培养与声乐技巧相关的各方面音乐素养,建立良好的音乐感觉,这不仅体现歌唱作为主体性的内在音乐感,还关乎歌唱者对自己音色的选择,要通过歌唱表演把一个个音符创造成美妙的音乐,给众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歌唱者还需要在声乐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表现力的培养,这对歌唱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欣赏者都不喜欢听到生硬、机械的歌声,这样便无以体现歌唱与器乐或者其他表演形式的差别所在。歌唱者要在歌唱实践中不断思考、体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化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展现给听者。当然这需要歌唱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实现这一过程,甚至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苦训练过程。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侥幸成功,对于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说,歌唱者在在各种专业训练中不断增强自己演唱技巧,因为当演唱者的声乐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才可能在歌唱中充分展示自我对音乐的理解,将自己的风格特色展现出来。
  但是,声乐演唱也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技巧行为,它的意义在于传达音乐中的丰富内涵。前面我们曾说到在声乐表演的创造中,歌唱者要准确、把握歌曲的涵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能真实的传达给听众。由此可见,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对作品风格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声乐作品演唱的水准。我们在听音乐会的时候不难出现这种场景,有的歌唱者具备完美的歌唱技巧,但是她的歌声并不动人,人们听过之后并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感觉她唱每一首歌都是一个“味”。其实这无形中告诉我们,声乐技巧的高超与完美只是歌唱的一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认识体验和广博的艺术修养同样重要,因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歌唱家,首要的就是掌握精湛的歌唱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上对作品的表达,以及作品的风格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通过自己的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展示给听众。拉赫玛尼诺夫说:“他们之所以在音乐上有巨大的飞跃的原因就在:他们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们获得技术的空壳,他们掌握了知识。”因此笔者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歌唱家,不仅要具有精湛、完美的演唱技术,更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演唱中不仅是展示技术,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领悟化为歌声,展现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要求歌唱者不得不在长期的艰难的训练中不断加强音乐素质的培养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这些基本修养的综合提高是歌唱者走向成功的基础,是歌唱者在演唱中展现自我特色的前提条件,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应该终身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著.《声乐文化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8
  [2] 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3] 王次炤著.转引自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其他文献
自大数据概念提出以来,凭借着互联网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方案已经在公共事业、商业服务领域引发变革,已成为中国产业
一问:中国为什么需要“自贸区”?这是我国对全球经济一个“不一定”和一个“必然”的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清醒地认识到,一国
石室宝藏牌坊与慈氏之塔原本不在敦煌莫高窟。关于它们的来历鲜有人知。笔者对莫高窟石室宝藏牌坊和慈氏之塔的来历、拆迁与复原进行回忆与记述,展现敦煌文物的保护历程。 S
10月14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建立合作推进工作小组,共同推
税收筹划又被称作“合理避税”,即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使本企业或个人取得节税的经济利益.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Light Reading在跟随苹果和谷歌多年之后,一些移动运营商开始感到疲倦,他们计划联手推出统一的移动应用商店,以对抗苹果和谷歌。这五大运营商是at&t、德国电信、沃达丰、Veri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涉及范围较广的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建筑工程规模逐步扩大,建筑投资与日俱增.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
江苏省茶文化积淀深厚,发展茶叶产业条件优越.本文采用综合优势指数(AAI)评价了江苏省茶叶竞争力情况,又运用双钻石模型,从物质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
10月21日,庆祝甲骨文研发落户中国10周年暨甲骨文北京园区落成典礼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在活动前来到甲骨文北京园区亲切会见了甲骨文全球执行副总
金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根据入世协议,5年之内,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地域的限制